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物理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20-02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物理学科的直观性很强,教者除了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实验器材,自制教具)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如指导学生多观察,善于根据观察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画画;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效法等。
(一)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动量和动能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但动量是矢量,与动量有关的规律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是标量,与动能有关的规律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做功与传热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使物体内能变化上,功与热量是等效的,功、热量、能量的单位也相同,但传热发生在存在温度差的两物体之间,是物体间内能传递的一种方式,做功与两物体间的温度差无关,是物体间其他形式能量与内能转化的一种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二)分类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如力按效果可分为动力,阻力,支持力,向心力,回复力等;力按性质则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三)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功的概念除抓住功的定义式外,还可以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普遍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角度来理解。在电学中、光学中,我们也可以从能量转化来理解功,如光电效应中电子脱离金属的逸出功是从能量转化来理解的。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四)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例如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①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②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③放大法。利用叠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如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五)等效法。
等效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如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方法有下面几种: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物线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四、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机械记忆适用于无意义的材料,如物理学上的一些数据;物理学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
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力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少数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双管齐下,既要指导学法,又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走出学习的低谷。
【责任编辑:张桂英】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20-02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物理学科的直观性很强,教者除了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实验器材,自制教具)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如指导学生多观察,善于根据观察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画画;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效法等。
(一)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动量和动能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但动量是矢量,与动量有关的规律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是标量,与动能有关的规律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做功与传热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使物体内能变化上,功与热量是等效的,功、热量、能量的单位也相同,但传热发生在存在温度差的两物体之间,是物体间内能传递的一种方式,做功与两物体间的温度差无关,是物体间其他形式能量与内能转化的一种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二)分类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如力按效果可分为动力,阻力,支持力,向心力,回复力等;力按性质则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三)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功的概念除抓住功的定义式外,还可以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普遍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角度来理解。在电学中、光学中,我们也可以从能量转化来理解功,如光电效应中电子脱离金属的逸出功是从能量转化来理解的。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四)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例如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①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②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③放大法。利用叠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如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五)等效法。
等效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如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方法有下面几种: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物线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四、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机械记忆适用于无意义的材料,如物理学上的一些数据;物理学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
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力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少数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双管齐下,既要指导学法,又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走出学习的低谷。
【责任编辑: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