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年时期朱建华的训练是非常成功的,对少年时期朱建华的训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优秀田径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特点,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基础阶段的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朱建华 训练特征 研究
目前,由于各教练员之间形成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他们之间容易相互保守训练机密,结果造成了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训练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训练遗产遭到流失。如果我们能从优秀运动员的选材,平时训练方法,重要比赛前的训练方法,赛前的心理辅导,赛场的指导方法等方面收集有关的知识和资料,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来指导运动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田径史上,朱建华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1983年,朱建华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上两次刷新世界纪录。1984年奥运会前夕,朱建华在联邦德国埃伯斯塔特国际跳高比赛中击败默根堡、特伦哈特等强将,并以2.39米的成绩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这一成绩至今仍是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朱建华在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绩与他少年时期成功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男女跳高成绩不甚理想,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入分析朱建华少年时期的训练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特点,为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基础阶段的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朱建华少年时期训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
少年时期的训练属于基础训练阶段,如表1所示,运动员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在这一阶段中,首要的具体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1]。
训练项目的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为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后大幅度地提高竞技水平。胡鸿飞在培养朱建华的过程中制订了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朱建华的基础训练阶段长达六年(从10岁—15岁),如表2所示,前三年着重提高健康水平,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学习跳高基本技术;后三年则继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以田径多项为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完整的跳高技术。在6年的基础训练中,朱建华的基本技术掌握得很好,各项一般运动素质也都有相应的提高,但专项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朱建华16岁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后,胡鸿飞为朱建华制定了“在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专项素质和改进跳高技术”的训练计划。这一阶段的转移,使朱建华的跳高成绩得到了迅速的提高[1]。
二、注重全面的技术训练
胡鸿飞重视朱建华的基本技术训练,为了确保朱建华的技术训练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胡鸿飞将基本技术练习编成套,天天让朱建华反复练习,长年坚持,在三破世界纪录期间,朱建华的基本技术练习还在坚持。在技术训练上,确立了以速度为前导,力求技术与力量的平衡,技术训练的重点放在抓好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结合上,使朱建华在少年时期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基本技术,朱建华在长期的技术训练中形成了“三快”的技术风格,即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为后来他跳高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了训练指导思想的创新
运动员成绩的重大突破,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独特的、科学创新的训练是分不开的,这些安排,尤其是负荷量大、负荷强度高的运动训练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70年代,背越式跳高动作的出现,提供了从速度上挖掘人体极限运动能力的可能性。胡鸿飞根据青少年力量素质的发展落后于速度素质发展的这一特点,确立了以发展速度为中心的训练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指导思想。在结合朱建华个人特点的基础上,胡鸿飞根据多年的训练经验,摸索和创出一套具有中国跳高运动员特点及达到国际先进训练水平的训练模式,即确立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相平衡”的训练模式[2]。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337-339.
[2]贺新武.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特征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9,(3):6-8.
关键词:朱建华 训练特征 研究
目前,由于各教练员之间形成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他们之间容易相互保守训练机密,结果造成了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训练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训练遗产遭到流失。如果我们能从优秀运动员的选材,平时训练方法,重要比赛前的训练方法,赛前的心理辅导,赛场的指导方法等方面收集有关的知识和资料,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来指导运动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田径史上,朱建华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1983年,朱建华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上两次刷新世界纪录。1984年奥运会前夕,朱建华在联邦德国埃伯斯塔特国际跳高比赛中击败默根堡、特伦哈特等强将,并以2.39米的成绩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这一成绩至今仍是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朱建华在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绩与他少年时期成功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男女跳高成绩不甚理想,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还有很大的差距。深入分析朱建华少年时期的训练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分析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特点,为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基础阶段的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朱建华少年时期训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
少年时期的训练属于基础训练阶段,如表1所示,运动员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在这一阶段中,首要的具体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1]。
训练项目的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为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训练后大幅度地提高竞技水平。胡鸿飞在培养朱建华的过程中制订了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朱建华的基础训练阶段长达六年(从10岁—15岁),如表2所示,前三年着重提高健康水平,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学习跳高基本技术;后三年则继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以田径多项为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完整的跳高技术。在6年的基础训练中,朱建华的基本技术掌握得很好,各项一般运动素质也都有相应的提高,但专项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朱建华16岁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后,胡鸿飞为朱建华制定了“在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专项素质和改进跳高技术”的训练计划。这一阶段的转移,使朱建华的跳高成绩得到了迅速的提高[1]。
二、注重全面的技术训练
胡鸿飞重视朱建华的基本技术训练,为了确保朱建华的技术训练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胡鸿飞将基本技术练习编成套,天天让朱建华反复练习,长年坚持,在三破世界纪录期间,朱建华的基本技术练习还在坚持。在技术训练上,确立了以速度为前导,力求技术与力量的平衡,技术训练的重点放在抓好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结合上,使朱建华在少年时期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基本技术,朱建华在长期的技术训练中形成了“三快”的技术风格,即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为后来他跳高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了训练指导思想的创新
运动员成绩的重大突破,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独特的、科学创新的训练是分不开的,这些安排,尤其是负荷量大、负荷强度高的运动训练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70年代,背越式跳高动作的出现,提供了从速度上挖掘人体极限运动能力的可能性。胡鸿飞根据青少年力量素质的发展落后于速度素质发展的这一特点,确立了以发展速度为中心的训练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指导思想。在结合朱建华个人特点的基础上,胡鸿飞根据多年的训练经验,摸索和创出一套具有中国跳高运动员特点及达到国际先进训练水平的训练模式,即确立了“以速度为中心,力求技术与力量相平衡”的训练模式[2]。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337-339.
[2]贺新武.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特征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