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华罗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数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就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或设置悬念,或讲故事,或做游戏,或用实验操作,或用表演,或用声像动画等。一般来说,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变化。
1、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住址,在上课时让学生把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在画出统计图后进行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o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组织学生玩“套圈游戏”: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先让8名代表排成一排丢圈,这时,学生中有人说这样排不公平,于是变换队型,由游戏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意义。
3、借助故事创设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童话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猴王分桃子,由故事写出算式,并主动地探究了起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1、鼓励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1)、提出问题,启发猜想。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想。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演示同一个长方体的三种变化:①、长变化了,宽、高不变化;②、宽变化了,长、高不变化;③、高变化了,长、宽不变化,提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启发学生猜想,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高有关。
(2)、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实践,那只能是空想。猜想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中,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后,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几个长方体,并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通过对这些数据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是进行合作交流的基础,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疑问,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
三、组织探究活动,形成研究风气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2、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华罗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数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就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或设置悬念,或讲故事,或做游戏,或用实验操作,或用表演,或用声像动画等。一般来说,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变化。
1、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住址,在上课时让学生把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在画出统计图后进行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游戏创设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o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组织学生玩“套圈游戏”: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先让8名代表排成一排丢圈,这时,学生中有人说这样排不公平,于是变换队型,由游戏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意义。
3、借助故事创设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童话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猴王分桃子,由故事写出算式,并主动地探究了起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1、鼓励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1)、提出问题,启发猜想。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想。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演示同一个长方体的三种变化:①、长变化了,宽、高不变化;②、宽变化了,长、高不变化;③、高变化了,长、宽不变化,提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启发学生猜想,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高有关。
(2)、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实践,那只能是空想。猜想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中,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后,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几个长方体,并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通过对这些数据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是进行合作交流的基础,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疑问,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
三、组织探究活动,形成研究风气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2、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