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分几个阶段考察了清俄关系中的蒙古中介作用。清俄发生关系前,俄国势力已渗入西蒙古地区。在喀尔喀诸部归属清朝以前,蒙古人已开始扮演清俄关系中介角色。《尼布楚条约》订立和喀尔喀三部臣服清朝后,虽有俄国人的拉拢利诱,但喀尔喀诸王公作为清朝命官主持对俄交涉事宜;蒙古语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清朝对俄外交的正式官方语文之一。此外准噶尔汗国的存在曾对清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俄国并没有为此卷入准部与清朝的军事冲突中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几个阶段考察了清俄关系中的蒙古中介作用。清俄发生关系前,俄国势力已渗入西蒙古地区。在喀尔喀诸部归属清朝以前,蒙古人已开始扮演清俄关系中介角色。《尼布楚条约》订立和喀尔喀三部臣服清朝后,虽有俄国人的拉拢利诱,但喀尔喀诸王公作为清朝命官主持对俄交涉事宜;蒙古语文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清朝对俄外交的正式官方语文之一。此外准噶尔汗国的存在曾对清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俄国并没有为此卷入准部与清朝的军事冲突中去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21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倡导并主办,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承办的“首届民族史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创新发展与‘三大体系’建设”。围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史研究如何克服挑战并创新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民族史学界面临的共同议题,来自全国40余名各高校、科研院所,在民族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积极与会,就民族史学科建设、民族史研究方法、民族史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全部贫困县摘帽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今后面临的扶贫任务是在巩固已有扶贫成果基础上,防止脱贫人口大面积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因此,贫困的测度和评价体系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借助最优社会福利函数理论,构建贫困发生率、贫困线、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设计以贫困发生率为被解释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提供的民族地区相关经济指标,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并指出其政策含义。研究表明,计量模型的
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的差别化构建是精细化税收制度改革、建立包容性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差别化构建,可以增强民族地区税收治理的针对性和务实性,确保民族地区财政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地方级税收收入体系”的广义维度界定“地方税体系”,论证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差别化构建具有法律、政策和现实三个方面依据,并在“税法统一、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改革目标下,提出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的差别化构建的设想与建议:基于税收法定的拓展地方税权下差别化构建民族地区地方税体系;基于规范透明的智能征管下差别运行民
本文以大量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了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族际通婚的现实状态。建塘镇各个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十分广泛,族际通婚率高于族内通婚率,呈现出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状态,这也是云南藏区长期保持稳定和谐的较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根基。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族际交往程度是影响族际通婚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族际交往是族际通婚的前提,族际通婚是族际交往的结果,族际交往的条件和环境规定和影响着族际交往的效果,族际交往的效果则直接影响着族际通婚状况。从经验事实看,影响族际通婚的诸因素无一不是通过族际交往的传导,作用于族际通婚。因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世界,导致其如此快速、迅猛传播的“病毒来源”尚不明确。笔者认为,致使疫情快速蔓延有一个“无形宿主”,即移动属性。现代“移动”成了疾病快速传播的“帮凶”。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移动性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时,谨防移动性同时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灾难。本文从文明演化进程的维度,结合新冠疫情与现代性关系进行评述,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几种有代表的移动属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全幅性移动”机制的设想,对当前疫情的防范提出具体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少数民族群体的脱贫攻坚,在破解结构性约束因素的同时,也需要激发个体和家庭的内在发展动力。反贫困的政策或项目需要给贫困者带去脱贫的希望和信心。国内学术界虽然对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仍然处于理论层面的讨论,而较少对其背后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基于民族地区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从多个视角分析与少数民族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脱贫信心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少、未婚、受教育水平较低、健康状况较差、自我效能感较低,以
海南岛渔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南海诸岛从事渔业生产。从风帆航海到机动船出现,南海渔民经历了不同的航海时代。在岛礁生产生活的渔民也经历了季节性住岛到长期住岛的过程。本文以西沙宣德群岛和永乐群岛住岛渔民群体为例,展示了住岛渔民独特的渔猎生计方式,揭示了其对利用海洋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意义。
魂有所归,是三坝纳西族人的普遍愿望,指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处于应属的空间与状态。他们相信亡魂如若无处安放,除了自身得不到安宁,也会对活着的人带来无尽麻烦。葬礼是三坝纳西族最重要的安魂方式。通过葬礼仪式,人们帮助死者的灵魂从“祀”(意为生者,葬礼中代表家屋成员)阶段转换到“日”(指的是处于过渡状态的亡魂,葬礼中代表家屋中的客人)阶段,最后再转换到“茹”(意为家屋祖先)阶段,完全地脱离人类社会去到祖先的身旁,成为祖先一员。三坝纳西族家屋空间是亡魂不断实现转换的具体场所。三坝纳西族葬礼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
吐蕃王权从拉托托日年赞开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佛教化过程。本文通过对吐蕃时期的神话与历史的分析,认为吐蕃赞普引入佛教的主要原因是推动吐蕃从一个完全由新龄组的道德与法所构成的武士社会向某种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国王通过佛教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老龄组祭司团体,并以此克服了武士社会的封建制度对内部和平的不断威胁。在这一过程中,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姻通过塑造岩魔女这一神话人物并以堪舆术将其镇服,从而在全新的意义上界定了作为政治体的吐蕃整体,而赤尊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向上的婚姻实现了吐蕃的法替代。在赤松德赞时代,莲花
宇文氏在北魏时本祖黄帝,至西魏改祖炎帝,但在其家族内部仍然保留着追祖黄帝的传统。宇文泰改祖炎帝是西魏以周自喻的周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通过西魏皇室与权臣的分祖黄、炎,模拟两周开国之际的君臣模式,为西魏继周承命、再造中华的正统形象增加一核心象征符号,同时或许也有迎合六镇人群当中“代魏者齐”的政治谶言的目的。西魏周制改革的另一效果是在当时的普改胡姓与周朝的分土建氏之间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关联,从而促进了鲜卑正统与华夏正统的交融互嵌,暂时缓解了胡汉文化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