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国家的强大不单单是经济、军事的强大,更是要文化的强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有“四个自信”,特别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把中国文化建设提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必要性;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结晶,它不断地影响、制约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行为方式,对现今的中国创造中国新文化提供了文化依据的现实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是中国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丰富的遗产,它势必也会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重塑辉煌。
一、新时代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除了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传统文化继续流传下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结合,有利于让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呈现的形式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模块内容,比如关于家庭、友谊、师生方面的,还有关于自身成长、集体生活等方面的,甚至还有对生命的思考的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这些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很好的受到家国情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上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教材中“相关键接”“阅读感悟”中相关的案例,是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辅助资料,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文化自信”。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加深和拓宽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中节选几个优秀的小故事来进行辅助教育,比如“扇枕温衾”“亲尝汤药”等相关故事(可以课前让学生去网上搜集相关的故事内容,也可以教师课前准备好相关文字或者视频资料)。然后通过精心设置的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如“父母养育子女,对子女来说是恩情还是义务?”“古人为什么对孝道这么重视?”“通过孝道,我们可以看出尽孝之人有什么优秀品质”等。学生通过对家庭、父母和孝道的思考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的“孝道”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能主动爱戴、关怀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积极运用网络上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
现代生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视频资料非常丰富,通过网络搜索,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而且,现在的学生是在网络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习惯看图、看视频来获取知识,对视频资料所传递的知识更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到 “家的意味”时,我搜集了与“春运”相关的视频,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亲眼感受春运期间人们的各种表现,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意味着什么,从而增加对“家”的依恋之情。
又如,在讲述 “青春有格”中,“相关链接”运用了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讲述“慎独”,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汉大尉杨震》电影,从这部电影中截取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从而对“慎独”这个抽象的知识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也更容易对“慎独”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比课堂上空洞的讲解更有实效。
(三)利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积极传递渗透传统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应势利导的传统文化引入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道德与法治》中要讲述的知识相关的内容就非常之多,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注意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教学当中。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关“生命”的内容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对生命何等的渴望和尊崇。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开导人们要活出生命的宽度。孟子:“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对生命及生命的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对生命高度尊重的升华。这些说法和课文中“感受生命的意义”的看法是不谋而合的。教师可以将生命的主题摘抄出来作为学生辩论的题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命问题,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将平时注意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通过分享中华古代名人故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许多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世代铭记,而且将其传承下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不乏历代优秀名人志士,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分享。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了解并分享这些中国脊梁的故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办法。
比如: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中,在最后的“拓展空间”,要求学生收集中华民族法制文明中上行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并谈谈体会,并配有狄仁杰像、包拯像、海瑞像。可以把这个“拓展空间”作为第二课堂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狄仁杰、包拯、海瑞的名人轶事,让学生通过了解并分享中华民族法制文明史上留芳千古的名人士人的事迹,从而以史为鉴,培养奉公守法的行为。然后通过把学生收集的内容进行第二课堂成果展示,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一举两得。
总之,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作为教书育的教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师,要不断思考与探索,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必要性;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结晶,它不断地影响、制约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行为方式,对现今的中国创造中国新文化提供了文化依据的现实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是中国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丰富的遗产,它势必也会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重塑辉煌。
一、新时代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除了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传统文化继续流传下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结合,有利于让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呈现的形式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模块内容,比如关于家庭、友谊、师生方面的,还有关于自身成长、集体生活等方面的,甚至还有对生命的思考的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这些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很好的受到家国情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上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开展案例教学
教材中“相关键接”“阅读感悟”中相关的案例,是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辅助资料,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文化自信”。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加深和拓宽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中节选几个优秀的小故事来进行辅助教育,比如“扇枕温衾”“亲尝汤药”等相关故事(可以课前让学生去网上搜集相关的故事内容,也可以教师课前准备好相关文字或者视频资料)。然后通过精心设置的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如“父母养育子女,对子女来说是恩情还是义务?”“古人为什么对孝道这么重视?”“通过孝道,我们可以看出尽孝之人有什么优秀品质”等。学生通过对家庭、父母和孝道的思考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的“孝道”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能主动爱戴、关怀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积极运用网络上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
现代生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视频资料非常丰富,通过网络搜索,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而且,现在的学生是在网络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习惯看图、看视频来获取知识,对视频资料所传递的知识更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到 “家的意味”时,我搜集了与“春运”相关的视频,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亲眼感受春运期间人们的各种表现,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意味着什么,从而增加对“家”的依恋之情。
又如,在讲述 “青春有格”中,“相关链接”运用了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讲述“慎独”,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汉大尉杨震》电影,从这部电影中截取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从而对“慎独”这个抽象的知识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也更容易对“慎独”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比课堂上空洞的讲解更有实效。
(三)利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积极传递渗透传统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应势利导的传统文化引入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道德与法治》中要讲述的知识相关的内容就非常之多,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注意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教学当中。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关“生命”的内容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对生命何等的渴望和尊崇。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开导人们要活出生命的宽度。孟子:“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对生命及生命的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对生命高度尊重的升华。这些说法和课文中“感受生命的意义”的看法是不谋而合的。教师可以将生命的主题摘抄出来作为学生辩论的题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命问题,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将平时注意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向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通过分享中华古代名人故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许多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世代铭记,而且将其传承下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中不乏历代优秀名人志士,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分享。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了解并分享这些中国脊梁的故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办法。
比如:七下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中,在最后的“拓展空间”,要求学生收集中华民族法制文明中上行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并谈谈体会,并配有狄仁杰像、包拯像、海瑞像。可以把这个“拓展空间”作为第二课堂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狄仁杰、包拯、海瑞的名人轶事,让学生通过了解并分享中华民族法制文明史上留芳千古的名人士人的事迹,从而以史为鉴,培养奉公守法的行为。然后通过把学生收集的内容进行第二课堂成果展示,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一举两得。
总之,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作为教书育的教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师,要不断思考与探索,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