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立和实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由于存在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完全达到预定目标。针对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困难、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系统梳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针对困难成因提出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习困难 成因
作者简介:张丹,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霓,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47
一、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困难的表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的自主性差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学习上的被动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节奏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决定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就具体表现在课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作业较为敷衍,课前自觉预习、课后巩固复习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比例小,而这样的学习状态,使得该部分学生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学困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与“非学困生”相比较,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差,主动性学习的意识弱,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力不匹配,往往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学习兴趣的缺乏
个体如果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够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动机基础之上,有了学习的意愿,学习就有了动力。意愿或是动机往往需要兴趣来直接呈现,因此是否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愿和动机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呈现出兴趣不足的状态。学习兴趣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前预习与自学、课堂听課与思考,课后巩固与延伸等层面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好、学习的意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所带来的课程定位、课程学习的功能等方面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数、考试成绩评定及其在中考总成绩所占的比重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兴趣的不足,带来学习效果上的折扣。
(三)情绪稳定性较差
高职生大多心理变化迅速而复杂,情绪稳定性较差,情绪上变化必然的会迁移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效果。学生的情绪时而激情澎湃,兴奋躁动而无法静心学习;情绪时而低落、萎靡,消极怠惰而无心学习,这两种情绪状态成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学生起伏波动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他们以饱满昂扬、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课程学习,势必会对学习起到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反之,情绪低落、消极怠惰的状态,必然会给知识的接受和获取起到阻碍作用。
(四)学习意志力薄弱
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如何跨越自身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怎么破,若不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学习的专注力和持久性下降。意志力薄弱反映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往往是:遇到知识上的疑难点不会作答就选择跳过这一题,既不会找同学求助,也很少主动咨询老师。有同学甚至于采用抄答案的方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就在作业本上照搬照抄,全然不顾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探寻、积极思考、寻求真理的精神,面对困难往往知难而退,轻易放弃。对疑难知识的不求甚解、对答案解析的一知半解,累积起来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消磨学习的兴趣,意志力逐渐消耗。这些表现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环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习的影响之大,不可忽视。
二、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困难的原因
结合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职生学习上锁呈现出的困难表现,从学生及其相关因素加以分析,造成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的困难,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知识的衔接欠缺合理性
中学与高职的知识结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中学课程的学习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前期基础知识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表现为能力不足,很难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耐心去帮助他们、辅导他们。
此外,学困生的课外知识扩充不足,影响着他们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密切的课程,需要学生多联系实际、多补充课外知识。受基础知识薄弱的限制,学困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扩充课外知识,这就使得知识学而不全,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薄弱的基础知识、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学习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学困生往往表现为主动性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生首先应该学会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着高职课程体系安排中,学生自身学习的安排不够合理,很随心所欲,想看哪科就看哪科,遇到问题就合上书本另外看一科,有的科目才翻开书,感觉不想看了又立刻换成其他科目,连续性不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学习思想品德方法不得当。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生活、社会时事的联系更加密切,综合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以往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的学习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而很多学生依然还在沿用旧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加以调整、灵活变通,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转移和联系,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将知识点连接在一起,这种僵化的学习方式会阻碍人的思维发展,造成学习困难的后果。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班集体管理不到位,学生吸烟、迟到、网络成瘾现象四散开来,表面上乖巧听话,私下里不学无术,带动其它同学形成不良习气,学习风气受影响。原本好学的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浸染,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风气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学校和班级中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践行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很多教师有偏爱好学生的心理,他们以赞赏的目光鼓励优等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优等生身上,对学困生则缺少关注,而学困生本身更需要老师的鼓励。然而,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关爱不够、帮助不足,有时甚至将偏爱好学生的心理倾向表现无遗,优等生身上的关注和鼓励在学困生身上就变成了歧视和讽刺,这会让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重创,学习自信心遭到打击,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同时,教学中,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師一堂课讲到底,很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空间。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二者应该有机结合,教师主导的模式会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主观愿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材料以课本为主,很少涉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教学过程尚未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现代教育资源脱节,获取教学材料渠道单一。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尤其是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教育方式欠妥、课程认知不够
许多研究表明,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注重沟通、关爱、严格,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好。反之,父母与子女在相处的过程中,采取专制、冷漠、迁就,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很多父母忙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对孩子关爱不够。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更多的是专制或是迁就,要么严格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要么一味的迁就子女,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就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在父母眼中工作比学习更重要。
2.忽视家庭良性氛围的营造
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诸多原因,难免会带来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上的不融洽与不和谐,或是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矛盾重重,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更有甚者,双方父母可能会因为家庭矛盾等原因而离婚。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同时,部分家长对于学习的关注不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不透彻,使得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重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性,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对学生抱有过高的家庭期待,这就有形或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科学性造成不良影响。
(四)社会方面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城区域内,学校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了它所面对的人文环境,这些环境的相互交融,使得社会环境因素对于学校的影响作用加剧。位于主城区的学校,其周边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密集的人群,各类经营性商铺的存在,尤其是部分区域内游戏厅、网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社会上出现很多不良风气,比如暴力文化、黄色书刊、杂志等日益泛滥,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社会上也充斥着一些“毕业就失业”、“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论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动摇学生学习的信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习困难 成因
作者简介:张丹,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霓,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47
一、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困难的表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的自主性差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学习上的被动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节奏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决定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就具体表现在课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作业较为敷衍,课前自觉预习、课后巩固复习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比例小,而这样的学习状态,使得该部分学生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学困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与“非学困生”相比较,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差,主动性学习的意识弱,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力不匹配,往往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学习兴趣的缺乏
个体如果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够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动机基础之上,有了学习的意愿,学习就有了动力。意愿或是动机往往需要兴趣来直接呈现,因此是否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意愿和动机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呈现出兴趣不足的状态。学习兴趣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前预习与自学、课堂听課与思考,课后巩固与延伸等层面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好、学习的意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所带来的课程定位、课程学习的功能等方面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数、考试成绩评定及其在中考总成绩所占的比重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兴趣的不足,带来学习效果上的折扣。
(三)情绪稳定性较差
高职生大多心理变化迅速而复杂,情绪稳定性较差,情绪上变化必然的会迁移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效果。学生的情绪时而激情澎湃,兴奋躁动而无法静心学习;情绪时而低落、萎靡,消极怠惰而无心学习,这两种情绪状态成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学生起伏波动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他们以饱满昂扬、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课程学习,势必会对学习起到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反之,情绪低落、消极怠惰的状态,必然会给知识的接受和获取起到阻碍作用。
(四)学习意志力薄弱
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如何跨越自身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怎么破,若不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学习的专注力和持久性下降。意志力薄弱反映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往往是:遇到知识上的疑难点不会作答就选择跳过这一题,既不会找同学求助,也很少主动咨询老师。有同学甚至于采用抄答案的方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就在作业本上照搬照抄,全然不顾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探寻、积极思考、寻求真理的精神,面对困难往往知难而退,轻易放弃。对疑难知识的不求甚解、对答案解析的一知半解,累积起来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消磨学习的兴趣,意志力逐渐消耗。这些表现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环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习的影响之大,不可忽视。
二、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困难的原因
结合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职生学习上锁呈现出的困难表现,从学生及其相关因素加以分析,造成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的困难,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知识的衔接欠缺合理性
中学与高职的知识结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中学课程的学习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前期基础知识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是很正常的现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表现为能力不足,很难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耐心去帮助他们、辅导他们。
此外,学困生的课外知识扩充不足,影响着他们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密切的课程,需要学生多联系实际、多补充课外知识。受基础知识薄弱的限制,学困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扩充课外知识,这就使得知识学而不全,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薄弱的基础知识、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学习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学困生往往表现为主动性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生首先应该学会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着高职课程体系安排中,学生自身学习的安排不够合理,很随心所欲,想看哪科就看哪科,遇到问题就合上书本另外看一科,有的科目才翻开书,感觉不想看了又立刻换成其他科目,连续性不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学习思想品德方法不得当。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生活、社会时事的联系更加密切,综合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以往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的学习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而很多学生依然还在沿用旧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加以调整、灵活变通,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转移和联系,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将知识点连接在一起,这种僵化的学习方式会阻碍人的思维发展,造成学习困难的后果。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班集体管理不到位,学生吸烟、迟到、网络成瘾现象四散开来,表面上乖巧听话,私下里不学无术,带动其它同学形成不良习气,学习风气受影响。原本好学的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浸染,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风气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学校和班级中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践行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很多教师有偏爱好学生的心理,他们以赞赏的目光鼓励优等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优等生身上,对学困生则缺少关注,而学困生本身更需要老师的鼓励。然而,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关爱不够、帮助不足,有时甚至将偏爱好学生的心理倾向表现无遗,优等生身上的关注和鼓励在学困生身上就变成了歧视和讽刺,这会让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重创,学习自信心遭到打击,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同时,教学中,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師一堂课讲到底,很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空间。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二者应该有机结合,教师主导的模式会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主观愿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材料以课本为主,很少涉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教学过程尚未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现代教育资源脱节,获取教学材料渠道单一。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尤其是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教育方式欠妥、课程认知不够
许多研究表明,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注重沟通、关爱、严格,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好。反之,父母与子女在相处的过程中,采取专制、冷漠、迁就,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很多父母忙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对孩子关爱不够。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更多的是专制或是迁就,要么严格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要么一味的迁就子女,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就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在父母眼中工作比学习更重要。
2.忽视家庭良性氛围的营造
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诸多原因,难免会带来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上的不融洽与不和谐,或是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矛盾重重,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更有甚者,双方父母可能会因为家庭矛盾等原因而离婚。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同时,部分家长对于学习的关注不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不透彻,使得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重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性,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对学生抱有过高的家庭期待,这就有形或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科学性造成不良影响。
(四)社会方面的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城区域内,学校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了它所面对的人文环境,这些环境的相互交融,使得社会环境因素对于学校的影响作用加剧。位于主城区的学校,其周边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密集的人群,各类经营性商铺的存在,尤其是部分区域内游戏厅、网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社会上出现很多不良风气,比如暴力文化、黄色书刊、杂志等日益泛滥,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社会上也充斥着一些“毕业就失业”、“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论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动摇学生学习的信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