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器人行业,与遍地草莽野蛮生长者狂热不同,称得上根正苗红的“牛哥"曾劲松却是个另类一在狂热冒进的时代选择冷静前行,在高调当道的当下保持低调。
这是一个喧嚣躁动狂热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伟大梦想的时代。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下,十三亿神州尽创客。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国家“十三五”规划等话题不断地被热炒,机器人行业陡然变得世人瞩目。
与遍地草莽、热衷炒作概念者不同,“牛哥”曾劲松显得极为冷静,步履坚实,目标明确,他用最先进的理念布局企业未来。
变与不变,当“牛哥”开门立派后
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牛哥”,是在2016年1月20日,“郑州高新区2015年十大创业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的路演现场。那次路演中,“牛哥”从3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专家评审第一名。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作为中科院赵淳生院士的高足、双博士后、军工专家、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实力自然不遑多让。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语言表达上的精准以及身上的西装。
人们习惯性认为,工科男大都不善表达,甭管肚里有多少干货,也很难像文科生那样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牛哥”不然,他竟能将生冷枯燥的机器人,讲得妙趣横生,一如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轻松不失严谨,幽默不失专业。如此了得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光使他成为大学里颇受欢迎的老师,就算是出席董事会而对股东、与投资机构对话、与客户交流,都显得游刃有余。这绝对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至于西服问题,据跟他共事多年的朋友说,“牛哥”结婚的时候穿没穿西服尚未得到考证,可是这么多年来,“牛哥”一贯是休闲混搭范儿,一瞅就是学者和知识分子那一伙的。就算开宗立派,创办了郑州图灵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图灵),以董事长身份征战商海,游走于政学商三界,也断然不改着装路数。记者也曾就此跟“牛哥”有过对话,说老兄啊,咱现在大小也是企业家了,不能说腕戴百达翡丽、腰束爱马仕吧,至少也得捌饬身西服向商界领袖靠拢。“牛哥”笑笑,扶扶眼角鱼尾纹尽头的眼镜框,用一几浓重的湖北普通话说他不椤(能)腊(那)样做,他是学者出身的企业人,注重的是累(内)心的责任感及社会使命感,做技术也好,生产产品也好,不能辱没了学者这个头衔。至于着装,不重要。
如果说几吐莲花的本事还属小惊艳的话,那“牛哥”的管理水平,也相当有一套,尽管听说他是偷师所得。套用时下流行的话,学者不可怕,就怕学者懂管理会表达。
自我修炼,“牛哥”炼成无捷径
曾劲松之所以被冠以“牛哥”,原因大体有三:第一,专业水准出众,属于神仙一把抓那种,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第二,沉得住气,铆上一件事后则心无旁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三,性格执拗,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
应该这么说,不同的人生际遇造就了各异的人物性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劲松出生在湖北北部一个温饱堪堪维持的普通农家,生活的窘迫成为他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已将自立自强深植于心灵深处。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曾劲松利用假期走村串巷做些小买卖,倒腾点冰棍及瓜果梨桃之类。等稍年长些,就去建筑工地和泥搬砖扛大个儿。
社会是一所好大学,教会他自立的同时,也为他指明改变人生的道路:没有显亲贵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以至于,曾劲松一口气读完博士之后,又捎带脚进了两次博士后工作站,算是把学给上绝了。而在求学做学问的过程中,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这也正是他后来被称为“牛哥”的前提条件。也应了一句俗话:要得惊人艺,必下死功夫。
当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曾劲松深得中科院赵淳生院士的垂青,并被视为得意门生。每每有科研上的难题,赵老常常将曾劲松找来商量对策,而曾也从没让恩师失望过,时间长了,有难题就找曾劲松就成为常态了,以至于赵老总将“如果曾劲松在就怎样怎样”挂在嘴边训其他弟子。有些时候,有点牛脾气的曾劲松坚持某一种学术观点,也会与恩师顶牛。
读博士的时候,曾劲松主要从事超声电机研究。在进行超声电机研制过程中,超声电机定子两工作模态频率的一致性调节是让整个行业研究者都头疼的问题,当时全世界对这一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日本企业通过大量的试验,从中找到了解决方法并视为机密,虽然方法仍不成熟。曾劲松针对这一行业难题,从理论入于,辅以大量实验验证,终于寻觅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某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这一方法引起国外专家的高度重视。
“牛哥”也就从那时起扬名立万了。
或许出于对高徒的欣赏,当“牛哥”博士毕业时,赵老极力说服曾留在南航,留在自己身边,但出于家庭的考虑,曾劲松最终选择了郑州大学。这也颇让赵老难以释怀。据说赵老有一次给郑大师生做报告的时候,中途跑题拿这事开批,感慨、无奈、遗憾、不舍,五味杂陈。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曾劲松已然是智能装备业界的权威、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只消赵老一个电话,他也得放下于中活计前往南京。
不同凡响,“牛哥”肚里确有锦绣
郑州图灵2014年11月成立,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一个销售人员,没有一个订单,没有一分钱的收益,但是公司研发团队没有一个离职,公司也没有清退过一名员工,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不可思议,而就在这一年里公司申请专利7项、软著2个、注册商标6个。2016年3月初,公司管理团队、营销团队成立。
2016年3月底,记者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部智能装备展览会上再次见到“牛哥”时,郑州图灵已经令人刮目。
与机器人行业里公认的国际四大家族和国内四小家族同台竞艳,无论企业规模还是实力,尚处于上升期的郑州图灵显然还无法与之分庭抗礼。单从展台豪华程度来说,置身于美轮美奂的展台包围之中,郑州图灵普普通通的打扮就如同丑小鸭扎在了白天鹅堆里。出乎意料的是,也就是这次展会上,郑州图灵反而成了极为闪耀夺目的参展企业。 曾劲松和他的团队甫一登场,就将3D双目视觉系统、智能检测技术、第三代智能焊接技术等高精尖专利亮了出来。上述技术在行业里是什么地位呢?应该这么说吧,在2D单目当道的今天,国内3D双目技术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郑州图灵就己将其应用于实践,并早早申报专利。至于第三代智能焊接技术,包括郑州图灵在内掌握此项技术的企业全球不超3家,直接将国内焊接技术推升到可以与国际知名企业飙戏的崭新高度。正所谓: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技术的新奇,也使得郑州图灵展台前人头攒动,前来寻找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络绎不绝——有一边画图一边解释的,有打开手机展示图片或视频的,也有拿出随身携带的奇形怪状样品的……曾劲松往往是还没送走上一位,下一位就急不可待地接上话头了,忙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据说,国内一家知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展会期间竟先后派出六七拨人前来观看——刚开始是两三人围着指指点点,不久又来三四位全方位拍照,再后来就是几人扛着摄像机对着机器一通猛拍,到最后索性连工作服都不带换的,直接就跟曾劲松对上话了。郑州图灵的小小惊艳,也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郑州日报》专题予以报道。
“国之利器不可示之于人。”尤其是作为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杀手锏,如此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吗?据熟悉曾劲松的人士讲:“不必担心这一点。第一,这些技术己获得国家专利;第二,曾劲松还有更多的核心技术已成功申报专利或在申报待批中。”作为沉浸于机器人行业多年的学者,
链接 对话曾劲松:将图灵打造成智能制造的典范
记者:能否谈谈你成为郑州高新区十大创业杰出青年的感想?
曾劲松:很有幸能成为2015年度郑州高新区的十大创业青年,这说明我在创业这条路上的方向是正确的,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是大家认可的。我也感觉我身上的压力更大了,既然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辛,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记者:你怎么理解创业和创新?
曾劲松:创业的核心是企业家;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灵光一闪,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个人或一家企业闷声闭门造车了。未来的创新模式是通过高校与小企业的合作完成科技向产品的转化,全球化的大规模网络协同围绕科研型小企业完成整个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更专业化的分工和大规模的协作正在促进科技更快地发展。未来成功的企业模式一定是:一个牛科学家(技术)+一个牛CEO(管理)+一个牛董事会(资本)的组合。目前图灵已经具备了这几个要素。
一直在呼喊创新的中国面对这种创新模式的变化,充满了“危”与“机”,如何转危为机关键在于提升认知水平: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灵光一闪,而是各个大规模的复杂网络化协同。
记者:请谈谈您对国际、国内机器人整个行业的看法。
曾劲松: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应用、智能制造将是必然。这一点,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所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国内,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我国的制造加工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拥有,为了让这些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保持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需要机器换人。国家政策层面,对机器人、智能制造也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基础很弱,很多企业不要说智能化,就连自动化都还远远没有实现。我国的大型国企创新意识还不强烈,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够,还有近几年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即便是国外,机器人的智能应用和智能制造这次大的技术革命也是刚刚开始,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是制约这一行业快速推进的阻力。
记者:图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曾劲松:图灵作为一家机器人的智能应用的集成商,是要将机器人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图灵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机器人的眼睛、以数控设备联网管控技术为机器人的神经,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应用行业开发不同的上层控制系统作为机器人的大脑,最终形成机器人在不同行业的智能应用,达到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未来要将图灵打造成智能制造的典范。
记者:图灵的市场价值是什么?
曾劲松:让图灵服务的企业竞争力提高是我们的职责,图灵服务的企业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记者:目前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曾劲松:目前最大的问题仍是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资金的问题。因为机器人智能应用在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内的企业创新性还不够,因此不太敢尝试;由于智能机器人的集成应用需要的高科技产品比较多,而且价格成本较高,因此还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压力。随着智能机器人的逐步应用,我相信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记者:您对后继创业的青年人有何建议?
曾劲松:创业从外表看很光鲜,实际上创业之路是非常艰辛的。虽然现在提倡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好的团队,不要轻易创业。在创业的道路上,需要的是正确的方向,万众一心的团队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恒心。曾劲松早在决定创业之前就已经完成关键技术的准备,而且这种技术上的先天优势,还将持续不断累积。这么看来,还有点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意思。
五味杂陈,“牛哥”跨界做企业
最近一次见到“牛哥”,是在其办公室里。
那时的他正在与前来参加股东会议的一众股东谈企业发展构想。谈话过程中,某投资机构打进电话,开价2000万元购买“牛哥”一项专利技术,曾劲松予以婉拒。“牛哥”说,有些东西可以卖,有些东西贵贱不能卖,猫教老虎,不教上树。
在随后的股东会议上,说起创业之路的不易,平常笑笑呵呵的“牛哥”情到深处泪水潸然,几度哽咽。
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的“牛哥”,完全可以置身象牙塔中做做科研、教教书,再不济也能时不常卖个把专利,每日闲适安逸自不必说,大可不必赌上半世英名搏击商海。
“牛哥”是有故事的人。
在“牛哥”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有几件事对他触动非常之大。一次是上文提到超声电机定子两工作模态频率的一致性调节问题,一次是仿照设计一挺从国外引进的某型号重机枪。当“牛哥”及其小伙伴们准备对该枪逆向研究时,拆开后的枪体竟然难以复原。“牛哥”痛苦了好一阵子。再一次,“牛哥”对从国外引进的某型火炮、炮弹引信按照我军实际需求进行改进,但不管大伙怎么努力,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犯了牛劲的“牛哥”虽然通过多种手段最终攻克了难关,但这也给他极大的触动:一是,科研机构成果除了发表论文外,难以落地;二是,国内工业科技水平太低,亟待提高;三是,科研机构的高与实际生产的低,堪比天壤。
立志改变现状的曾劲松,决心从自身做起
创业。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智能装备中的机器人集成应用行业。曾劲松说,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装备的应用与推广,或许是中国为数不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实现民族制造业摆脱发达国家控制的绝好机会。而在机器人的众多领域中,他选择从世界最前沿的3D双目技术、第三代智能焊接技术、数控设备联网管控技术入于。他的目标就是将苦心多年换来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中国民族工业,助力中国智能制造。
为做企业,他曾花3年时间偷师大型国企重庆长安工业集团:在做项目的同时融入其管理团队,按照企业人的标准锻炼自己,学习企业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据说,他如此了得的几才,以及头头是道的管理方法,都是彼时炼成的。
如今,己寻找到出色管理团队的“牛哥”忙而有序:抓教学、带研究生、搞科研、与管理团队谈企业运作、与客户对接方案,时不时还要与各种投资机构交流……多了些隐忍,少了些锋芒;多几分务实,减几分幻想;多了份从容淡定,少了份急切匆忙。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牛哥”变了,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是一个喧嚣躁动狂热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伟大梦想的时代。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下,十三亿神州尽创客。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国家“十三五”规划等话题不断地被热炒,机器人行业陡然变得世人瞩目。
与遍地草莽、热衷炒作概念者不同,“牛哥”曾劲松显得极为冷静,步履坚实,目标明确,他用最先进的理念布局企业未来。
变与不变,当“牛哥”开门立派后
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牛哥”,是在2016年1月20日,“郑州高新区2015年十大创业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的路演现场。那次路演中,“牛哥”从3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专家评审第一名。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作为中科院赵淳生院士的高足、双博士后、军工专家、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实力自然不遑多让。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语言表达上的精准以及身上的西装。
人们习惯性认为,工科男大都不善表达,甭管肚里有多少干货,也很难像文科生那样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牛哥”不然,他竟能将生冷枯燥的机器人,讲得妙趣横生,一如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轻松不失严谨,幽默不失专业。如此了得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光使他成为大学里颇受欢迎的老师,就算是出席董事会而对股东、与投资机构对话、与客户交流,都显得游刃有余。这绝对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至于西服问题,据跟他共事多年的朋友说,“牛哥”结婚的时候穿没穿西服尚未得到考证,可是这么多年来,“牛哥”一贯是休闲混搭范儿,一瞅就是学者和知识分子那一伙的。就算开宗立派,创办了郑州图灵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图灵),以董事长身份征战商海,游走于政学商三界,也断然不改着装路数。记者也曾就此跟“牛哥”有过对话,说老兄啊,咱现在大小也是企业家了,不能说腕戴百达翡丽、腰束爱马仕吧,至少也得捌饬身西服向商界领袖靠拢。“牛哥”笑笑,扶扶眼角鱼尾纹尽头的眼镜框,用一几浓重的湖北普通话说他不椤(能)腊(那)样做,他是学者出身的企业人,注重的是累(内)心的责任感及社会使命感,做技术也好,生产产品也好,不能辱没了学者这个头衔。至于着装,不重要。
如果说几吐莲花的本事还属小惊艳的话,那“牛哥”的管理水平,也相当有一套,尽管听说他是偷师所得。套用时下流行的话,学者不可怕,就怕学者懂管理会表达。
自我修炼,“牛哥”炼成无捷径
曾劲松之所以被冠以“牛哥”,原因大体有三:第一,专业水准出众,属于神仙一把抓那种,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第二,沉得住气,铆上一件事后则心无旁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三,性格执拗,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
应该这么说,不同的人生际遇造就了各异的人物性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劲松出生在湖北北部一个温饱堪堪维持的普通农家,生活的窘迫成为他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已将自立自强深植于心灵深处。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曾劲松利用假期走村串巷做些小买卖,倒腾点冰棍及瓜果梨桃之类。等稍年长些,就去建筑工地和泥搬砖扛大个儿。
社会是一所好大学,教会他自立的同时,也为他指明改变人生的道路:没有显亲贵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以至于,曾劲松一口气读完博士之后,又捎带脚进了两次博士后工作站,算是把学给上绝了。而在求学做学问的过程中,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这也正是他后来被称为“牛哥”的前提条件。也应了一句俗话:要得惊人艺,必下死功夫。
当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曾劲松深得中科院赵淳生院士的垂青,并被视为得意门生。每每有科研上的难题,赵老常常将曾劲松找来商量对策,而曾也从没让恩师失望过,时间长了,有难题就找曾劲松就成为常态了,以至于赵老总将“如果曾劲松在就怎样怎样”挂在嘴边训其他弟子。有些时候,有点牛脾气的曾劲松坚持某一种学术观点,也会与恩师顶牛。
读博士的时候,曾劲松主要从事超声电机研究。在进行超声电机研制过程中,超声电机定子两工作模态频率的一致性调节是让整个行业研究者都头疼的问题,当时全世界对这一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日本企业通过大量的试验,从中找到了解决方法并视为机密,虽然方法仍不成熟。曾劲松针对这一行业难题,从理论入于,辅以大量实验验证,终于寻觅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某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这一方法引起国外专家的高度重视。
“牛哥”也就从那时起扬名立万了。
或许出于对高徒的欣赏,当“牛哥”博士毕业时,赵老极力说服曾留在南航,留在自己身边,但出于家庭的考虑,曾劲松最终选择了郑州大学。这也颇让赵老难以释怀。据说赵老有一次给郑大师生做报告的时候,中途跑题拿这事开批,感慨、无奈、遗憾、不舍,五味杂陈。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曾劲松已然是智能装备业界的权威、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只消赵老一个电话,他也得放下于中活计前往南京。
不同凡响,“牛哥”肚里确有锦绣
郑州图灵2014年11月成立,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一个销售人员,没有一个订单,没有一分钱的收益,但是公司研发团队没有一个离职,公司也没有清退过一名员工,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不可思议,而就在这一年里公司申请专利7项、软著2个、注册商标6个。2016年3月初,公司管理团队、营销团队成立。
2016年3月底,记者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部智能装备展览会上再次见到“牛哥”时,郑州图灵已经令人刮目。
与机器人行业里公认的国际四大家族和国内四小家族同台竞艳,无论企业规模还是实力,尚处于上升期的郑州图灵显然还无法与之分庭抗礼。单从展台豪华程度来说,置身于美轮美奂的展台包围之中,郑州图灵普普通通的打扮就如同丑小鸭扎在了白天鹅堆里。出乎意料的是,也就是这次展会上,郑州图灵反而成了极为闪耀夺目的参展企业。 曾劲松和他的团队甫一登场,就将3D双目视觉系统、智能检测技术、第三代智能焊接技术等高精尖专利亮了出来。上述技术在行业里是什么地位呢?应该这么说吧,在2D单目当道的今天,国内3D双目技术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郑州图灵就己将其应用于实践,并早早申报专利。至于第三代智能焊接技术,包括郑州图灵在内掌握此项技术的企业全球不超3家,直接将国内焊接技术推升到可以与国际知名企业飙戏的崭新高度。正所谓: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技术的新奇,也使得郑州图灵展台前人头攒动,前来寻找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络绎不绝——有一边画图一边解释的,有打开手机展示图片或视频的,也有拿出随身携带的奇形怪状样品的……曾劲松往往是还没送走上一位,下一位就急不可待地接上话头了,忙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据说,国内一家知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展会期间竟先后派出六七拨人前来观看——刚开始是两三人围着指指点点,不久又来三四位全方位拍照,再后来就是几人扛着摄像机对着机器一通猛拍,到最后索性连工作服都不带换的,直接就跟曾劲松对上话了。郑州图灵的小小惊艳,也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郑州日报》专题予以报道。
“国之利器不可示之于人。”尤其是作为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杀手锏,如此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吗?据熟悉曾劲松的人士讲:“不必担心这一点。第一,这些技术己获得国家专利;第二,曾劲松还有更多的核心技术已成功申报专利或在申报待批中。”作为沉浸于机器人行业多年的学者,
链接 对话曾劲松:将图灵打造成智能制造的典范
记者:能否谈谈你成为郑州高新区十大创业杰出青年的感想?
曾劲松:很有幸能成为2015年度郑州高新区的十大创业青年,这说明我在创业这条路上的方向是正确的,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是大家认可的。我也感觉我身上的压力更大了,既然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辛,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记者:你怎么理解创业和创新?
曾劲松:创业的核心是企业家;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灵光一闪,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个人或一家企业闷声闭门造车了。未来的创新模式是通过高校与小企业的合作完成科技向产品的转化,全球化的大规模网络协同围绕科研型小企业完成整个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更专业化的分工和大规模的协作正在促进科技更快地发展。未来成功的企业模式一定是:一个牛科学家(技术)+一个牛CEO(管理)+一个牛董事会(资本)的组合。目前图灵已经具备了这几个要素。
一直在呼喊创新的中国面对这种创新模式的变化,充满了“危”与“机”,如何转危为机关键在于提升认知水平: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灵光一闪,而是各个大规模的复杂网络化协同。
记者:请谈谈您对国际、国内机器人整个行业的看法。
曾劲松: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应用、智能制造将是必然。这一点,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所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国内,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我国的制造加工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拥有,为了让这些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保持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需要机器换人。国家政策层面,对机器人、智能制造也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基础很弱,很多企业不要说智能化,就连自动化都还远远没有实现。我国的大型国企创新意识还不强烈,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够,还有近几年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即便是国外,机器人的智能应用和智能制造这次大的技术革命也是刚刚开始,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是制约这一行业快速推进的阻力。
记者:图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曾劲松:图灵作为一家机器人的智能应用的集成商,是要将机器人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图灵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机器人的眼睛、以数控设备联网管控技术为机器人的神经,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应用行业开发不同的上层控制系统作为机器人的大脑,最终形成机器人在不同行业的智能应用,达到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未来要将图灵打造成智能制造的典范。
记者:图灵的市场价值是什么?
曾劲松:让图灵服务的企业竞争力提高是我们的职责,图灵服务的企业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记者:目前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曾劲松:目前最大的问题仍是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资金的问题。因为机器人智能应用在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内的企业创新性还不够,因此不太敢尝试;由于智能机器人的集成应用需要的高科技产品比较多,而且价格成本较高,因此还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压力。随着智能机器人的逐步应用,我相信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记者:您对后继创业的青年人有何建议?
曾劲松:创业从外表看很光鲜,实际上创业之路是非常艰辛的。虽然现在提倡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好的团队,不要轻易创业。在创业的道路上,需要的是正确的方向,万众一心的团队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恒心。曾劲松早在决定创业之前就已经完成关键技术的准备,而且这种技术上的先天优势,还将持续不断累积。这么看来,还有点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意思。
五味杂陈,“牛哥”跨界做企业
最近一次见到“牛哥”,是在其办公室里。
那时的他正在与前来参加股东会议的一众股东谈企业发展构想。谈话过程中,某投资机构打进电话,开价2000万元购买“牛哥”一项专利技术,曾劲松予以婉拒。“牛哥”说,有些东西可以卖,有些东西贵贱不能卖,猫教老虎,不教上树。
在随后的股东会议上,说起创业之路的不易,平常笑笑呵呵的“牛哥”情到深处泪水潸然,几度哽咽。
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的“牛哥”,完全可以置身象牙塔中做做科研、教教书,再不济也能时不常卖个把专利,每日闲适安逸自不必说,大可不必赌上半世英名搏击商海。
“牛哥”是有故事的人。
在“牛哥”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有几件事对他触动非常之大。一次是上文提到超声电机定子两工作模态频率的一致性调节问题,一次是仿照设计一挺从国外引进的某型号重机枪。当“牛哥”及其小伙伴们准备对该枪逆向研究时,拆开后的枪体竟然难以复原。“牛哥”痛苦了好一阵子。再一次,“牛哥”对从国外引进的某型火炮、炮弹引信按照我军实际需求进行改进,但不管大伙怎么努力,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犯了牛劲的“牛哥”虽然通过多种手段最终攻克了难关,但这也给他极大的触动:一是,科研机构成果除了发表论文外,难以落地;二是,国内工业科技水平太低,亟待提高;三是,科研机构的高与实际生产的低,堪比天壤。
立志改变现状的曾劲松,决心从自身做起
创业。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智能装备中的机器人集成应用行业。曾劲松说,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装备的应用与推广,或许是中国为数不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从而实现民族制造业摆脱发达国家控制的绝好机会。而在机器人的众多领域中,他选择从世界最前沿的3D双目技术、第三代智能焊接技术、数控设备联网管控技术入于。他的目标就是将苦心多年换来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中国民族工业,助力中国智能制造。
为做企业,他曾花3年时间偷师大型国企重庆长安工业集团:在做项目的同时融入其管理团队,按照企业人的标准锻炼自己,学习企业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据说,他如此了得的几才,以及头头是道的管理方法,都是彼时炼成的。
如今,己寻找到出色管理团队的“牛哥”忙而有序:抓教学、带研究生、搞科研、与管理团队谈企业运作、与客户对接方案,时不时还要与各种投资机构交流……多了些隐忍,少了些锋芒;多几分务实,减几分幻想;多了份从容淡定,少了份急切匆忙。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牛哥”变了,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