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并购十分活跃,本文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沃)为例,从战略角度分析并购协同效应。通过分析协同效应中的战略决策、竞争环境、作用机理,以及对风险的评估,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参考。
一、事件回顾
(一)基本概况
吉利(Geely)作为中国的汽车品牌,于1986年创立,主要生产越野车、轿车等车型,是中国驰名商标;沃尔沃(Volvo)是瑞典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于1927年在瑞典哥德堡创建。
(二)并购过程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豪华汽车市场大幅萎缩,福特需尽快出手沃尔沃。2008年底,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 2009年10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2010年三月底,吉利与福特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出资18亿美元,成功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此次并购终于尘埃落定。此次并购对于吉利汽车,乃至中国汽车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吉利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跻身豪华汽车阵营。
对于每一个欲通过战略并购成长起来的公司来说,对协同效应的全面理解及评估是十分必要的,以下篇幅就本案例协同效应竞争环境、机理及风险进行分析。
二、竞争环境
(一)行业进入壁垒
资金需求: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其研发和生产线建设将面临较高的资金壁垒,而吉利在全国多地建立了生产基地,除了需要18亿美元的并购资金外,还需要15亿美元的流动资金,这无疑会给吉利的运营带来财务压力。
经营规模:沃尔沃有16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在中国设厂,吉利有望在5年内削减至少12亿美元的采购成本。然而,要组建一家新工厂,吉利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应该是其并购沃尔沃后最困难的过渡期。
技术需求:通过并购,吉利可以获得沃尔沃的专利技术,增强其技术实力和发展能力,同时获得品牌利润。但被收购公司会制定严格的技术转让条件,进行严格的监督,而且,即使吉利能够获得沃尔沃的技术,也不能放弃自身的发展。
成本劣勢:吉利曾有海外并购的经验,然而这次吉利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项目,没有豪华车制造和管理的专业人士,成本劣势相当明显。
(二)竞争态势
确定经营范围:在汽车行业中,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仅靠市场已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第一个核心竞争力应是清晰、准确地确定经营范围。
掌握核心技术:汽车工业的重要特点是不断变化的技术及其快速升级。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吸引技术人才:人才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吸引人才是汽车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吉利能够收购一家具有技术优势、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企业,就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机理分析
(一)管理协同
2009年,吉利的期间费用率大幅下降,之后一直保持着平稳的状态;管理费用率也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存货周转率在并购期间逐年降低,存货的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应收账款周转率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企业应收账款流动性没有得到较好改善,资产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二)经营协同
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盈利能力有些许提高,在并购前几年总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回升,超过了并购时的水平,但2014年又有所回落,呈现出波动不稳定状况,企业的经营水平还有待加强。吉利集团在并购沃尔沃后的经营状况稳定,成长性水平良好。
(三)财务协同
吉利并购后的变现能力和短期偿还债务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资产负债率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利息保障倍数有小幅度的提升;吉利规模不断扩大,净利润每年以高速增长,而沃尔沃则面临着巨额亏损,这样使得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可以利用递延所得税来合理避税,达到节税效应。
四、风险分析
(一)内部风险
财务风险: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次性大量现金流出及并购后的债务偿还,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吉利在获得美国高盛的融资后,债务比率高达69%,超过了65%的国际警戒水平。
整合风险:一是并购后生产技术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二是并购后的人员和文化的整合;三是并购对业务的影响,如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沃尔沃是瑞典的一个豪华汽车品牌,吉利能否根据两国法律和文化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并购的关键。
反并购风险:如果吉利的要约收购被沃尔沃的大股东接受,但一些小股东强烈反对,也可能导致反并购风险,降低并购协同效应。
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沃尔沃的运营受到严重打击,管理层可能会隐瞒其负债和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导致吉利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外部风险
政策风险:并购后,吉利可能会在在瑞典设立子公司,瑞典政府的政策不容忽视。
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现行的并购法律制度不完善,协同风险将增大。吉利应深入研究国内外并购相关法律政策,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
行业风险:在国内市场上,汽车仍是一种奢侈品,需求弹性较高,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呈下降趋势,吉利的利润将大幅下降,会增加并购协同风险。(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一、事件回顾
(一)基本概况
吉利(Geely)作为中国的汽车品牌,于1986年创立,主要生产越野车、轿车等车型,是中国驰名商标;沃尔沃(Volvo)是瑞典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于1927年在瑞典哥德堡创建。
(二)并购过程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豪华汽车市场大幅萎缩,福特需尽快出手沃尔沃。2008年底,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 2009年10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2010年三月底,吉利与福特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出资18亿美元,成功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此次并购终于尘埃落定。此次并购对于吉利汽车,乃至中国汽车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吉利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跻身豪华汽车阵营。
对于每一个欲通过战略并购成长起来的公司来说,对协同效应的全面理解及评估是十分必要的,以下篇幅就本案例协同效应竞争环境、机理及风险进行分析。
二、竞争环境
(一)行业进入壁垒
资金需求: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其研发和生产线建设将面临较高的资金壁垒,而吉利在全国多地建立了生产基地,除了需要18亿美元的并购资金外,还需要15亿美元的流动资金,这无疑会给吉利的运营带来财务压力。
经营规模:沃尔沃有16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在中国设厂,吉利有望在5年内削减至少12亿美元的采购成本。然而,要组建一家新工厂,吉利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应该是其并购沃尔沃后最困难的过渡期。
技术需求:通过并购,吉利可以获得沃尔沃的专利技术,增强其技术实力和发展能力,同时获得品牌利润。但被收购公司会制定严格的技术转让条件,进行严格的监督,而且,即使吉利能够获得沃尔沃的技术,也不能放弃自身的发展。
成本劣勢:吉利曾有海外并购的经验,然而这次吉利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项目,没有豪华车制造和管理的专业人士,成本劣势相当明显。
(二)竞争态势
确定经营范围:在汽车行业中,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仅靠市场已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第一个核心竞争力应是清晰、准确地确定经营范围。
掌握核心技术:汽车工业的重要特点是不断变化的技术及其快速升级。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吸引技术人才:人才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吸引人才是汽车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吉利能够收购一家具有技术优势、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企业,就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机理分析
(一)管理协同
2009年,吉利的期间费用率大幅下降,之后一直保持着平稳的状态;管理费用率也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存货周转率在并购期间逐年降低,存货的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应收账款周转率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企业应收账款流动性没有得到较好改善,资产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二)经营协同
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盈利能力有些许提高,在并购前几年总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回升,超过了并购时的水平,但2014年又有所回落,呈现出波动不稳定状况,企业的经营水平还有待加强。吉利集团在并购沃尔沃后的经营状况稳定,成长性水平良好。
(三)财务协同
吉利并购后的变现能力和短期偿还债务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资产负债率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利息保障倍数有小幅度的提升;吉利规模不断扩大,净利润每年以高速增长,而沃尔沃则面临着巨额亏损,这样使得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可以利用递延所得税来合理避税,达到节税效应。
四、风险分析
(一)内部风险
财务风险: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次性大量现金流出及并购后的债务偿还,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吉利在获得美国高盛的融资后,债务比率高达69%,超过了65%的国际警戒水平。
整合风险:一是并购后生产技术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二是并购后的人员和文化的整合;三是并购对业务的影响,如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沃尔沃是瑞典的一个豪华汽车品牌,吉利能否根据两国法律和文化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并购的关键。
反并购风险:如果吉利的要约收购被沃尔沃的大股东接受,但一些小股东强烈反对,也可能导致反并购风险,降低并购协同效应。
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沃尔沃的运营受到严重打击,管理层可能会隐瞒其负债和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导致吉利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外部风险
政策风险:并购后,吉利可能会在在瑞典设立子公司,瑞典政府的政策不容忽视。
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现行的并购法律制度不完善,协同风险将增大。吉利应深入研究国内外并购相关法律政策,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
行业风险:在国内市场上,汽车仍是一种奢侈品,需求弹性较高,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呈下降趋势,吉利的利润将大幅下降,会增加并购协同风险。(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