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然”主题书写是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其“自然”主题下的人性书写,阐释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人的内在自然体现,从人与自然同一的本真状态、原始人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详细分析19世纪浪漫主义的文学家如何表达自然人性的特质。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人性;书写
自然是人类生活永恒的基础与归宿,很多作家把自然作为一种艺术题材关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呈现出的自然具有多重的内涵,“自然”除了指自然界外,还指本然状态的自然,人的内在自然、神化自然等。
人性是人的自然与超自然部分的统一。人从大自然中产生,人性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受惠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作家在写作中所表现的内在自然即是人性,即是自然状态的原始主义。作家在写作中,以“自然”为主题,表现“自然”本性的同时反映人的精神的本真状态,追求返璞归真与诗意的精神韵味。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以富有生命意识的灵魂观察自然,表达自己置身其中的内心情感与精神活动,表达人性的原初自然本性。卢梭是浪漫主义的先导,他重视原始主义思想,试图将原始主义确定为一种哲学,主张返归原始自然,返回人的自然人性。华兹华斯权衡诗歌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的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中)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1]浪漫主义的诗人与作家以奇特的想象与激越的情感对自然人性的书写,表现了人性的本质。
一、本真状态
人类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发展,人性陷入分裂、空虚之中。感性个体的存在有两种可能的模式: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就应该保持本真的生存状态。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本身的存在就是显示本真自然最直接的方式。海德格尔反复吟诵的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说明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看到本真的自然与自我同在,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真谛。老子主张“无为”的方式把握自然。庄子则以心斋、坐忘的思想指导我们认识自然,禅宗则教我们保持清净的平常心。这些观点都是让人在自然之中,保持本真的存在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惠特曼在他的诗歌《野蜂》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感悟到的人与生命共同的情感应和的纯粹关系。“大千世界给我数不尽的东西,现在还在给我。但是这两天给我最多的还是那些大个儿的蜜蜂,人们叫做‘野蜂’的(孩子们叫它们‘贱虫子’)。……这小小的东西给了我一种鲜明的新的感受——力、美、生命和运动。”[2]惠特曼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以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象—野蜂入诗,书写野蜂生存的本真狀态,抒发在自然生命中获得的精神慰藉与思想启迪。野蜂纯粹地生长于自然界之中,具有自然本真的原始野性。惠特曼在书写野蜂之时,赞扬野蜂奇妙的生命力。他从原始野性自然的生命之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力、美、生命和运动。他渴望自己能如自然界的蜜蜂一样,与自然同一,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状态,拥有真正的生命力与完整的人性。他的很多创作都散发着生机勃勃的、充满野性的自然气息,作家真正将自然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融入自己的笔下与内在生命之中。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除了客观的自然界之外,还有人的内心主观自然的存在。他在其《序曲》中写到,他把贝壳放在耳边,听到其中的声音不是来自贝壳本身也不是来自大海,而是来自人自身的情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雪莱一生热爱自然,他的《西风颂》歌唱自然中的秋风,《云》以拟人的手法书写自然万物,赞美大自然。雪莱以浪漫主义的精神将自然的本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普希金的《致大海》歌颂气势磅礴的大海,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之情。诗人写作的目的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命的赞颂与热爱,对人类生命生生不息的本真力量的歌颂。
二、原始人性
原始时期的人对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充满了神秘的幻想,对自然充满崇拜之意。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把山林水泽看作是阿瑞托萨女神的化身,把太阳看作阿波罗的化身。原始人对自然具有一种崇高感的审美意识。人是具有整体感的存在,人从原始自然中表现出原始人性,原始自然影响着人的诗意体验,展现人性的圆满、本真。
在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作家已立足于原始生命力,以原始而又自然的审美眼光,用心观察自然的美好与人性的原始魅力,创作富有自然力的诗意作品。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经典文集《草叶集》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以“草叶”为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草叶是大自然的象征,草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无论在高山丘陵,还是平原洼地,它都能顽强地扎根生长。惠特曼认为,草叶的精神是大自然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原始生命力也是大自然中原始人性的表现。具有自然本性的人就如同荒野中的草叶一样,具有野性的生命力。诗人看到原始自然的伟大力量,歌颂原始人性的巨大力量。
《自己之歌》是《草叶集》中心的体现,诗人笔下的“自然”充满了人性的特征,诗歌以自然为基础,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在《自己之歌》中,诗人描写的每一处自然物都与其人性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笼罩着浓重的生命气息。作为诗人的惠特曼,对大自然的原始力量充满了崇敬与向往。惠特曼在写作中,真正沉浸于原始自然之中,他将自己的气息融入到自然的气息之中,歌颂自然中气息清凉的大地,并将自己交托给大海,万物的生命气息充分地被表现出来。全诗高亢激昂的语调中,诗人把肉体和灵魂化为草叶,我们读出了大自然给予惠特曼的无限力量,他也对源发于生命本性的自然的向往不已,诗人真正做到了与自然同一,从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性完整。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希望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埃斯梅拉达一起逃到一个“阳光更好、树木更多、天色更蓝”的地方相守一生。克洛德虽然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自然人性仍然驱使他找到真正充满自然的世外天堂,这样的情节显示出当时人们自然人性的觉醒。 三、感受性
感受性就是强调人的情感。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独特的感受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浪漫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重情感和主观作用,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与理论家反对新古典主义,肯定人的主观情感与激情。休谟认为,“理性是,也只应是感情的奴隶。”[3]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承袭先哲们的思想,在创作中也逐渐意识到人的自然情感的重要性。
英國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与理性的发展,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人类的现实生活遭到破坏。原有的宗教信仰与价值体系受到威胁,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受到严重的侵蚀,而造成精神空虚与信仰危机的状况。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之下,浪漫主义试图通过创作与审美观照反对理性主义思想,重建诗意的精神家园。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诗人与作家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他们置身于自然之中,冲破理性主义的束缚,强调情感与想象,抒发对自然的强烈赞美之情。
华兹华斯对于诗的本质明确指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4]。华兹华斯对诗的本质的论述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与以理性为准则的古典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华兹华斯的诗歌《写于亭腾寺外数里之遥的诗行》是他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美好的大自然,主张用感官并且不带任何思想地去感觉自然。华兹华斯认为,获得宇宙的真理就是要依赖诗人超凡的激情以及在激情中产生的感觉能力。华兹华兹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这一点。诗人描写出大自然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具有其深奥的魅力,人可以真正解脱浮躁的心灵,获得情感与精神上的宁静。这也是自然给予人性独特感受力的重要意义。
华兹华斯的诗歌《反其道》更是从根本上更直接地对理性主义发出质疑。诗人直截了当地说出:“大自然带来的学问何等甜美!我们的理智只会干涉……”,[5]诗人极力歌颂神奇的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给予人类纯净美好的精神力量。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的爱情诗《湖》以感情真挚而著称。诗人在湖边创作回忆曾经的故事,他所书写的湖边景物都是当年爱情的见证,诗人以此追忆自己的恋人。拉马丁在诗歌的结尾写道:“愿飒飒响的风,叹息着的芦花,愿你芬芳空气的一阵阵清香,愿能听、听见、能吸的一切讲话:他俩热恋一场!”[6]诗人把大自然看作有生命的存在,他的内心与湖边景物相交融,他渴求美丽的大自然能够永远保存这对恋人相爱的良辰美景。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善于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诗人在写作时,在自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感悟。《关于死亡的感想》中,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深切热爱,同时赞美自然之美对人的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本文系亳州学院2017年校级资助项目,项目名称:诗意写作中的“自然”—以魏晋文学为例,项目编号:BKR2017Z01。
本文系亳州学院2018年市级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亳文化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研究,项目编号:A2018039。
参考文献
[1][美]M·H·艾布拉姆斯,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60—174.
[2]冯至主编.世界散文精华·美洲卷[M].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3][英]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34.
[4]曹葆华.古典文艺理论译丛[C].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
[5]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237.
[6]郑克鲁.法国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7.
作者简介:
王小燕(1989—),女,安徽太和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写作学。
(作者单位: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人性;书写
自然是人类生活永恒的基础与归宿,很多作家把自然作为一种艺术题材关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呈现出的自然具有多重的内涵,“自然”除了指自然界外,还指本然状态的自然,人的内在自然、神化自然等。
人性是人的自然与超自然部分的统一。人从大自然中产生,人性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受惠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作家在写作中所表现的内在自然即是人性,即是自然状态的原始主义。作家在写作中,以“自然”为主题,表现“自然”本性的同时反映人的精神的本真状态,追求返璞归真与诗意的精神韵味。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以富有生命意识的灵魂观察自然,表达自己置身其中的内心情感与精神活动,表达人性的原初自然本性。卢梭是浪漫主义的先导,他重视原始主义思想,试图将原始主义确定为一种哲学,主张返归原始自然,返回人的自然人性。华兹华斯权衡诗歌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的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中)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1]浪漫主义的诗人与作家以奇特的想象与激越的情感对自然人性的书写,表现了人性的本质。
一、本真状态
人类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发展,人性陷入分裂、空虚之中。感性个体的存在有两种可能的模式: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就应该保持本真的生存状态。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本身的存在就是显示本真自然最直接的方式。海德格尔反复吟诵的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说明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看到本真的自然与自我同在,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真谛。老子主张“无为”的方式把握自然。庄子则以心斋、坐忘的思想指导我们认识自然,禅宗则教我们保持清净的平常心。这些观点都是让人在自然之中,保持本真的存在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惠特曼在他的诗歌《野蜂》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感悟到的人与生命共同的情感应和的纯粹关系。“大千世界给我数不尽的东西,现在还在给我。但是这两天给我最多的还是那些大个儿的蜜蜂,人们叫做‘野蜂’的(孩子们叫它们‘贱虫子’)。……这小小的东西给了我一种鲜明的新的感受——力、美、生命和运动。”[2]惠特曼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以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象—野蜂入诗,书写野蜂生存的本真狀态,抒发在自然生命中获得的精神慰藉与思想启迪。野蜂纯粹地生长于自然界之中,具有自然本真的原始野性。惠特曼在书写野蜂之时,赞扬野蜂奇妙的生命力。他从原始野性自然的生命之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力、美、生命和运动。他渴望自己能如自然界的蜜蜂一样,与自然同一,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状态,拥有真正的生命力与完整的人性。他的很多创作都散发着生机勃勃的、充满野性的自然气息,作家真正将自然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融入自己的笔下与内在生命之中。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除了客观的自然界之外,还有人的内心主观自然的存在。他在其《序曲》中写到,他把贝壳放在耳边,听到其中的声音不是来自贝壳本身也不是来自大海,而是来自人自身的情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雪莱一生热爱自然,他的《西风颂》歌唱自然中的秋风,《云》以拟人的手法书写自然万物,赞美大自然。雪莱以浪漫主义的精神将自然的本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普希金的《致大海》歌颂气势磅礴的大海,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之情。诗人写作的目的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命的赞颂与热爱,对人类生命生生不息的本真力量的歌颂。
二、原始人性
原始时期的人对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充满了神秘的幻想,对自然充满崇拜之意。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把山林水泽看作是阿瑞托萨女神的化身,把太阳看作阿波罗的化身。原始人对自然具有一种崇高感的审美意识。人是具有整体感的存在,人从原始自然中表现出原始人性,原始自然影响着人的诗意体验,展现人性的圆满、本真。
在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作家已立足于原始生命力,以原始而又自然的审美眼光,用心观察自然的美好与人性的原始魅力,创作富有自然力的诗意作品。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经典文集《草叶集》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以“草叶”为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草叶是大自然的象征,草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无论在高山丘陵,还是平原洼地,它都能顽强地扎根生长。惠特曼认为,草叶的精神是大自然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原始生命力也是大自然中原始人性的表现。具有自然本性的人就如同荒野中的草叶一样,具有野性的生命力。诗人看到原始自然的伟大力量,歌颂原始人性的巨大力量。
《自己之歌》是《草叶集》中心的体现,诗人笔下的“自然”充满了人性的特征,诗歌以自然为基础,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在《自己之歌》中,诗人描写的每一处自然物都与其人性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笼罩着浓重的生命气息。作为诗人的惠特曼,对大自然的原始力量充满了崇敬与向往。惠特曼在写作中,真正沉浸于原始自然之中,他将自己的气息融入到自然的气息之中,歌颂自然中气息清凉的大地,并将自己交托给大海,万物的生命气息充分地被表现出来。全诗高亢激昂的语调中,诗人把肉体和灵魂化为草叶,我们读出了大自然给予惠特曼的无限力量,他也对源发于生命本性的自然的向往不已,诗人真正做到了与自然同一,从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性完整。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希望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埃斯梅拉达一起逃到一个“阳光更好、树木更多、天色更蓝”的地方相守一生。克洛德虽然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自然人性仍然驱使他找到真正充满自然的世外天堂,这样的情节显示出当时人们自然人性的觉醒。 三、感受性
感受性就是强调人的情感。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独特的感受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浪漫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重情感和主观作用,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与理论家反对新古典主义,肯定人的主观情感与激情。休谟认为,“理性是,也只应是感情的奴隶。”[3]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承袭先哲们的思想,在创作中也逐渐意识到人的自然情感的重要性。
英國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与理性的发展,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人类的现实生活遭到破坏。原有的宗教信仰与价值体系受到威胁,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受到严重的侵蚀,而造成精神空虚与信仰危机的状况。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之下,浪漫主义试图通过创作与审美观照反对理性主义思想,重建诗意的精神家园。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诗人与作家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他们置身于自然之中,冲破理性主义的束缚,强调情感与想象,抒发对自然的强烈赞美之情。
华兹华斯对于诗的本质明确指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4]。华兹华斯对诗的本质的论述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与以理性为准则的古典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华兹华斯的诗歌《写于亭腾寺外数里之遥的诗行》是他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美好的大自然,主张用感官并且不带任何思想地去感觉自然。华兹华斯认为,获得宇宙的真理就是要依赖诗人超凡的激情以及在激情中产生的感觉能力。华兹华兹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做到了这一点。诗人描写出大自然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具有其深奥的魅力,人可以真正解脱浮躁的心灵,获得情感与精神上的宁静。这也是自然给予人性独特感受力的重要意义。
华兹华斯的诗歌《反其道》更是从根本上更直接地对理性主义发出质疑。诗人直截了当地说出:“大自然带来的学问何等甜美!我们的理智只会干涉……”,[5]诗人极力歌颂神奇的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给予人类纯净美好的精神力量。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的爱情诗《湖》以感情真挚而著称。诗人在湖边创作回忆曾经的故事,他所书写的湖边景物都是当年爱情的见证,诗人以此追忆自己的恋人。拉马丁在诗歌的结尾写道:“愿飒飒响的风,叹息着的芦花,愿你芬芳空气的一阵阵清香,愿能听、听见、能吸的一切讲话:他俩热恋一场!”[6]诗人把大自然看作有生命的存在,他的内心与湖边景物相交融,他渴求美丽的大自然能够永远保存这对恋人相爱的良辰美景。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威廉·卡伦·布莱恩特善于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诗人在写作时,在自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感悟。《关于死亡的感想》中,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深切热爱,同时赞美自然之美对人的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本文系亳州学院2017年校级资助项目,项目名称:诗意写作中的“自然”—以魏晋文学为例,项目编号:BKR2017Z01。
本文系亳州学院2018年市级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亳文化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研究,项目编号:A2018039。
参考文献
[1][美]M·H·艾布拉姆斯,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60—174.
[2]冯至主编.世界散文精华·美洲卷[M].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3][英]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34.
[4]曹葆华.古典文艺理论译丛[C].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
[5]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237.
[6]郑克鲁.法国诗歌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7.
作者简介:
王小燕(1989—),女,安徽太和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写作学。
(作者单位: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