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引领新风尚的“光盘行动”如汩泪春潮,在神州大地处处流淌,染绿无数人的心田,爱惜粮食和勤俭节约蔚然成风。而我的母亲,一位年过花甲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光盘行动”更是大声叫好,甚至激动得不能自己。在我看来,这并不奇怪,因为“光盘”早己成为贯穿母亲一生的本能习惯,成为一份融进灵魂与血液的美好情结。
记得孩提时代,母亲对我们兄妹进行“吃饭教育”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碗里不剩一粒米。母亲大字不识一个,自然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诗句,却对粮食有着浓烈得近乎虔诚的、宗教般的情感,任何浪费哪怕一粒粮食的行为,在她眼里都犹如“犯罪”。收割庄稼时,每一簇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穗粒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粜米淘米时,无论多小的米粒掉到地上,她都要认认真真地弯腰捡拾起来;吃饭完毕时,碗的内壁干净得几乎跟盛饭前一样….
母亲常常向我们讲述亲友和自己小时候忍饥挨饿的苦楚经历,特别是讲到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些饿死的亲人时,不知不觉中早已满脸是泪。但当思绪回到现实中时,面对眼前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母亲的欣慰、珍惜与感恩之情又会同样溢于言表。她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要知福惜福,千万不能忘本,不能对任意一粒粮食有一丝一毫的糟蹋与亵渎。母亲曾经指着一碗饭,将一粒米从下种、育秧、插秧、灌溉、施肥、除虫、收割、去皮等每一个环节所付出的劳动,以她从祖辈那里继承的特有方式进行估算,最后将“结论”一字一句地告诉给我们:这碗饭能够吃到嘴,是因为每一粒米上都倾注了“七斤六两力气”!
对待我们,母亲像命根子一样疼爱;然而对待浪费粮食的我们,母亲又像炼雏的母鹰一样严厉。只要发现有谁将米粒掉在饭桌上,只听“啪”的一声,母亲的一只筷子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弹到他(她)的腮帮上;如果有谁将米粒掉落在地而又踩在脚下,母亲会毫不留情地送上一块罚跪的搓衣板;倘若有谁吃完饭后饭碗里还留有米粒,母亲会立即揪着他(她)的耳朵,让其用嘴将碗舔干净……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严格管束下,我们兄妹人人养成了“光盘”的习惯。
读大学时,学生中不少人将“吃一半倒一半”当成一种“时尚”,食堂里的几十个泔水桶每天都被剩饭剩菜塞得满满的。而我却改不了从小养成的“光盘”习惯,每次总是将餐盘里的饭菜一扫而空,为此还曾遭到一些同学讥笑。对此,我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暗暗发誓要义无返顾地将“寒酸”进行到底一一因为,每次一捧上饭盘,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母亲凝望粮食的深情目光;因为,我坚信,一个尊重粮食、爱惜粮食、呵护粮食的儿子,才对得起母亲含辛茹苦的哺养;因为,母亲对粮食的深沉而绵长的爱,给了我无穷的自信与力量。
我们兄妹相继参加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可母亲的“光盘”意识也愈来愈浓。我结婚时,准备在一家比较体面的饭店宴请宾朋,可这一计划遭到了母亲的一再反对,理由是饭店浪费现象严重,不少人家一桌酒席往往剩余一大半饭菜,有些菜只动了几筷子甚至一筷子都没动就直接倒进泔水桶了。听母亲这样说,我虽然有点扫兴,但想想老人家说的也是大实话,我最终愉快地采纳了她的建议,以“家宴”的方式将喜事操办得既节俭又热烈,得到亲朋的一致好评。宴席上的菜肴基本“光盘”,仅有的一点剩菜也分毫没有浪费掉,全部被我们兄妹几个在事后“分解”掉了。
如今,我己将母亲接到城里,过上了更加幸福安康的日子。母亲的“光盘”本色依然如故,宛若屹立千年的苍松一般岿然不移。一有闲暇,我常常陪母亲去逛街,饿了会就近找个饭馆或摊点吃些东西。母亲总是叫我“吃多少点多少”,从来不让过多点菜,吃完后看到每个菜碗、饭碗里都见了底,老人家像个孩子一样开心,笑得合不拢嘴。有时我忙得腾不开身,就让母亲带孙女去吃早点,她同样坚持“一扫光”原则,力争“全盘消灭”。万一遇到特殊情况产生剩余,也实行“吃不了兜着走”,统统打包带回家。在母亲的熏陶下,孙女也养成了“光盘”的习惯,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食堂里吃饭,总是将饭菜“消耗”得千干净净。上星期,她与几位同学一起小聚,饭后将仅剩的几个小酥饼也全部打包带了回来。
呵,“光盘”,“光”的已经不单是食物,更是一种光洁的情怀。母亲矢志不移的“光盘”情结,己成了我家世代相传的永恒财富……
记得孩提时代,母亲对我们兄妹进行“吃饭教育”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碗里不剩一粒米。母亲大字不识一个,自然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诗句,却对粮食有着浓烈得近乎虔诚的、宗教般的情感,任何浪费哪怕一粒粮食的行为,在她眼里都犹如“犯罪”。收割庄稼时,每一簇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穗粒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粜米淘米时,无论多小的米粒掉到地上,她都要认认真真地弯腰捡拾起来;吃饭完毕时,碗的内壁干净得几乎跟盛饭前一样….
母亲常常向我们讲述亲友和自己小时候忍饥挨饿的苦楚经历,特别是讲到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些饿死的亲人时,不知不觉中早已满脸是泪。但当思绪回到现实中时,面对眼前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母亲的欣慰、珍惜与感恩之情又会同样溢于言表。她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要知福惜福,千万不能忘本,不能对任意一粒粮食有一丝一毫的糟蹋与亵渎。母亲曾经指着一碗饭,将一粒米从下种、育秧、插秧、灌溉、施肥、除虫、收割、去皮等每一个环节所付出的劳动,以她从祖辈那里继承的特有方式进行估算,最后将“结论”一字一句地告诉给我们:这碗饭能够吃到嘴,是因为每一粒米上都倾注了“七斤六两力气”!
对待我们,母亲像命根子一样疼爱;然而对待浪费粮食的我们,母亲又像炼雏的母鹰一样严厉。只要发现有谁将米粒掉在饭桌上,只听“啪”的一声,母亲的一只筷子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弹到他(她)的腮帮上;如果有谁将米粒掉落在地而又踩在脚下,母亲会毫不留情地送上一块罚跪的搓衣板;倘若有谁吃完饭后饭碗里还留有米粒,母亲会立即揪着他(她)的耳朵,让其用嘴将碗舔干净……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严格管束下,我们兄妹人人养成了“光盘”的习惯。
读大学时,学生中不少人将“吃一半倒一半”当成一种“时尚”,食堂里的几十个泔水桶每天都被剩饭剩菜塞得满满的。而我却改不了从小养成的“光盘”习惯,每次总是将餐盘里的饭菜一扫而空,为此还曾遭到一些同学讥笑。对此,我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暗暗发誓要义无返顾地将“寒酸”进行到底一一因为,每次一捧上饭盘,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母亲凝望粮食的深情目光;因为,我坚信,一个尊重粮食、爱惜粮食、呵护粮食的儿子,才对得起母亲含辛茹苦的哺养;因为,母亲对粮食的深沉而绵长的爱,给了我无穷的自信与力量。
我们兄妹相继参加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可母亲的“光盘”意识也愈来愈浓。我结婚时,准备在一家比较体面的饭店宴请宾朋,可这一计划遭到了母亲的一再反对,理由是饭店浪费现象严重,不少人家一桌酒席往往剩余一大半饭菜,有些菜只动了几筷子甚至一筷子都没动就直接倒进泔水桶了。听母亲这样说,我虽然有点扫兴,但想想老人家说的也是大实话,我最终愉快地采纳了她的建议,以“家宴”的方式将喜事操办得既节俭又热烈,得到亲朋的一致好评。宴席上的菜肴基本“光盘”,仅有的一点剩菜也分毫没有浪费掉,全部被我们兄妹几个在事后“分解”掉了。
如今,我己将母亲接到城里,过上了更加幸福安康的日子。母亲的“光盘”本色依然如故,宛若屹立千年的苍松一般岿然不移。一有闲暇,我常常陪母亲去逛街,饿了会就近找个饭馆或摊点吃些东西。母亲总是叫我“吃多少点多少”,从来不让过多点菜,吃完后看到每个菜碗、饭碗里都见了底,老人家像个孩子一样开心,笑得合不拢嘴。有时我忙得腾不开身,就让母亲带孙女去吃早点,她同样坚持“一扫光”原则,力争“全盘消灭”。万一遇到特殊情况产生剩余,也实行“吃不了兜着走”,统统打包带回家。在母亲的熏陶下,孙女也养成了“光盘”的习惯,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食堂里吃饭,总是将饭菜“消耗”得千干净净。上星期,她与几位同学一起小聚,饭后将仅剩的几个小酥饼也全部打包带了回来。
呵,“光盘”,“光”的已经不单是食物,更是一种光洁的情怀。母亲矢志不移的“光盘”情结,己成了我家世代相传的永恒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