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生活类作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生活,抒写生活,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升生活的品位,廓清生活的认识,矫正生活的行为。作文并不全是技巧的,而应该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训练。从这点意义上说,生活类作文的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培养学生体验生活
有这么一个案例,很发人深思。重阳节到了,老师要学生写一件孝敬老人的事。有位学生居然说:“平日爷爷奶奶总是‘孝敬’我,我不知道该怎样孝敬爷爷奶奶。”这说明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没有生活体验,用什么来写呢?因此,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是写好生活类作文的基础。
有经验的老师,在写作指导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回家后帮爷爷洗洗衣服,帮奶奶剪剪指甲,给养老院的老人收拾房间,为外公准备一份节日礼物……学生有了这些生活的体验,再来写写《我为老人》,学生就不会发生“爷爷奶奶‘孝敬’我”的声音。
二、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写好生活类作文,不仅要有现实的体验,而且还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以《我给爷爷洗脚》为例。在给爷爷洗脚的过程中,要观察事情的经过。如打水、脱袜、搓洗。还要注意具体的细节,如“搓洗”,先是爷爷“左脚搓一下右脚,右脚搓一下左脚”,“我”连忙蹲下去,替爷爷洗,“连脚趾缝都搓洗得干干净净”。观察得细致,体验才深刻。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或由上而下,或由外而内,或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或由远及近,或由主到次……在讲授方法的过程中,要以范文引路。如,在观察空间顺序中,结合《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节“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让学生划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正厅两边”“楼上两翼”“大厅顶上”。这样,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对观察方法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有序观察中形成观察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抒写生活
小学生学作文,以写记叙文为主。或写人叙事,或摹景状物。总体结构不外乎三种类型:点的结构、线的结构、面的结构。如写《勤俭持家的好妈妈》,就可用上“点的结构。”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材料各自独立,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整体;虽然材料各自独立,但它们又是围绕一个中心,并非一盘散沙。写《记一次少先队活动》,就可用上“线的结构”。特点是:完整地叙述一个事件,文章中的各个材料紧密关联,前后相扣。写《可爱的校园》、《家乡一景》,就可以用上“面的结构”。它没有故事情节,用词造句处处体现“面”的特点,通常用来描写景物或者较大的活动场面。当然,这些结构形式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如“点面结合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以“线的结构”写《我为爷爷泡脚》为例。要指导学生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要体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还要掌握表达方式,如动作、语言、神情。只有如此,学生才有章可循,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因此,作文指导是件细致的工作。既要有理性的指导,又要有感性的体验。如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空而泛之,那么,作文指导就是纸上谈兵。学生不但不能受益,反而视写作为畏途。长此以往,思路窄化,情感谈化,语言僵化,这是一种可怕的信号。
四、教育学生善待生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市重点高中的女生考取了一类本科,喜讯传来,母女俩抱头痛哭……究其原因,这位作母亲的从来没有让女儿独立生活过,就连女儿洗脸,也是母亲用热毛巾抹了又抹,从一岁开始,一直抹到女儿高三毕业。如今,女儿整装待发,母亲怎么能放下心呢?这件事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从事情的侧面告诫我们,教育学生善待生活是何等重要;
教育学生善待生活,首先要善于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是起码的准则。之所以发生上述荒唐而可笑的事情,是因为作为父母对孩子太溺爱了,以至于孩子不会独立生活。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要理智地负起这个责任,否则,这种故事会“续编”下去。
教育学生善待生活,还必须正确地对待生活。有的孩子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爱别人替自己办事,却不爱自己为别人办事……因此,要他们写生活类的作文,就只得无病呻吟了,甚至“虚拟”着让父母卧床,乃至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丢失了两个可贵的字——真实。
教育学生善待生活,还应该让学生加强生活体验。生活能使人懂得怎样善待生命,仁爱一生,生活体验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充实;生活的体验越深刻,个体的感受就越独特。
由此可见,生活类作文的指导要以体验生活为基点,抒写生活为载体,表现生活为目的,点燃学生的激情,唤醒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洞察生活之美,觅见生命之光。责任编辑王波
一、培养学生体验生活
有这么一个案例,很发人深思。重阳节到了,老师要学生写一件孝敬老人的事。有位学生居然说:“平日爷爷奶奶总是‘孝敬’我,我不知道该怎样孝敬爷爷奶奶。”这说明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没有生活体验,用什么来写呢?因此,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是写好生活类作文的基础。
有经验的老师,在写作指导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回家后帮爷爷洗洗衣服,帮奶奶剪剪指甲,给养老院的老人收拾房间,为外公准备一份节日礼物……学生有了这些生活的体验,再来写写《我为老人》,学生就不会发生“爷爷奶奶‘孝敬’我”的声音。
二、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写好生活类作文,不仅要有现实的体验,而且还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以《我给爷爷洗脚》为例。在给爷爷洗脚的过程中,要观察事情的经过。如打水、脱袜、搓洗。还要注意具体的细节,如“搓洗”,先是爷爷“左脚搓一下右脚,右脚搓一下左脚”,“我”连忙蹲下去,替爷爷洗,“连脚趾缝都搓洗得干干净净”。观察得细致,体验才深刻。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或由上而下,或由外而内,或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或由远及近,或由主到次……在讲授方法的过程中,要以范文引路。如,在观察空间顺序中,结合《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节“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让学生划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正厅两边”“楼上两翼”“大厅顶上”。这样,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学生对观察方法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有序观察中形成观察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抒写生活
小学生学作文,以写记叙文为主。或写人叙事,或摹景状物。总体结构不外乎三种类型:点的结构、线的结构、面的结构。如写《勤俭持家的好妈妈》,就可用上“点的结构。”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材料各自独立,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整体;虽然材料各自独立,但它们又是围绕一个中心,并非一盘散沙。写《记一次少先队活动》,就可用上“线的结构”。特点是:完整地叙述一个事件,文章中的各个材料紧密关联,前后相扣。写《可爱的校园》、《家乡一景》,就可以用上“面的结构”。它没有故事情节,用词造句处处体现“面”的特点,通常用来描写景物或者较大的活动场面。当然,这些结构形式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如“点面结合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以“线的结构”写《我为爷爷泡脚》为例。要指导学生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要体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除此,还要掌握表达方式,如动作、语言、神情。只有如此,学生才有章可循,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因此,作文指导是件细致的工作。既要有理性的指导,又要有感性的体验。如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空而泛之,那么,作文指导就是纸上谈兵。学生不但不能受益,反而视写作为畏途。长此以往,思路窄化,情感谈化,语言僵化,这是一种可怕的信号。
四、教育学生善待生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市重点高中的女生考取了一类本科,喜讯传来,母女俩抱头痛哭……究其原因,这位作母亲的从来没有让女儿独立生活过,就连女儿洗脸,也是母亲用热毛巾抹了又抹,从一岁开始,一直抹到女儿高三毕业。如今,女儿整装待发,母亲怎么能放下心呢?这件事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从事情的侧面告诫我们,教育学生善待生活是何等重要;
教育学生善待生活,首先要善于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是起码的准则。之所以发生上述荒唐而可笑的事情,是因为作为父母对孩子太溺爱了,以至于孩子不会独立生活。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要理智地负起这个责任,否则,这种故事会“续编”下去。
教育学生善待生活,还必须正确地对待生活。有的孩子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爱别人替自己办事,却不爱自己为别人办事……因此,要他们写生活类的作文,就只得无病呻吟了,甚至“虚拟”着让父母卧床,乃至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丢失了两个可贵的字——真实。
教育学生善待生活,还应该让学生加强生活体验。生活能使人懂得怎样善待生命,仁爱一生,生活体验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充实;生活的体验越深刻,个体的感受就越独特。
由此可见,生活类作文的指导要以体验生活为基点,抒写生活为载体,表现生活为目的,点燃学生的激情,唤醒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描写生活中洞察生活之美,觅见生命之光。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