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数学的生命在于思维。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下面就针对“四学”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谈谈个人体会。
一、 自学— 培养阅读、理解、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主要是课前预习,初中生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不知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即课堂教学的“骨架”。这个目标我是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出现的。预习提纲中问题的设计要“小步幅、密台阶、循序渐进”。初一“相交线、对顶角”一节的预习题纲:1、什么是对顶角?画图,举例说明。2、对顶角是怎么产生的 ?顶点 、边有什么特点?3、1个角有几个对顶角?4、邻补角有几种定义方式?分别是什么?5、两个角要是邻补角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6、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7、1个角有几个邻补角?8、对顶角与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9、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推导过程你懂吗?10、认真看例题,注意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要实现自学目标 ,必然要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知识点,从而运用自己获取的知识来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与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成功、增强信心。积累点滴成功,就是学习兴趣的自我培养。
二、 带学—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上先给学生约5分钟时间讨论,让每位同学把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派代表提出请求其他组同学的帮助,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及概括能力。特别是在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大家各持己见,争的是面红耳赤,虽然感觉班级里乱七八糟,但是乱中有序,乱中有意,在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越辩越明,越说越清。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是在“一言堂”的课堂上不可能品尝得到的。
三、导学—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联想的能力
导学的“导”就是教师,“学”是指学生,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导”的时机和度。让学生对教师的“导”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这样产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同时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课堂上敏锐的观察学生,搜集学生在自学、带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反应。第一次出现的概念,教材中的重难点,大家经过激烈争论仍然存在分歧的内容应精讲。“精讲”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邻近概念的异同,找出各自的特点,挖掘隐含条件,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上面自学提纲中的问题2、对顶角是怎么产生的 ?顶点 、边有什么特点?5、两个角要是邻补角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6、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8、对顶角与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9、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推导过程你懂吗?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发现、总结各知识点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教师只“引导“绝不包办替。本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和合作精神,从而体现了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
四、会学 — 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自学、带学、导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从各方面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形式和氛围上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是这种“激励、唤醒、鼓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任何教学内容,但一节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应以培养某种或某些种能力为主。“设计”是条件、是土壤,“培养”是目标、是效果。只要我们平时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数学能力的培养就会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332000)
一、 自学— 培养阅读、理解、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自学主要是课前预习,初中生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不知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即课堂教学的“骨架”。这个目标我是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出现的。预习提纲中问题的设计要“小步幅、密台阶、循序渐进”。初一“相交线、对顶角”一节的预习题纲:1、什么是对顶角?画图,举例说明。2、对顶角是怎么产生的 ?顶点 、边有什么特点?3、1个角有几个对顶角?4、邻补角有几种定义方式?分别是什么?5、两个角要是邻补角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6、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7、1个角有几个邻补角?8、对顶角与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9、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推导过程你懂吗?10、认真看例题,注意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要实现自学目标 ,必然要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知识点,从而运用自己获取的知识来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与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成功、增强信心。积累点滴成功,就是学习兴趣的自我培养。
二、 带学—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上先给学生约5分钟时间讨论,让每位同学把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派代表提出请求其他组同学的帮助,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及概括能力。特别是在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大家各持己见,争的是面红耳赤,虽然感觉班级里乱七八糟,但是乱中有序,乱中有意,在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越辩越明,越说越清。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是在“一言堂”的课堂上不可能品尝得到的。
三、导学—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联想的能力
导学的“导”就是教师,“学”是指学生,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导”的时机和度。让学生对教师的“导”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这样产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同时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课堂上敏锐的观察学生,搜集学生在自学、带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反应。第一次出现的概念,教材中的重难点,大家经过激烈争论仍然存在分歧的内容应精讲。“精讲”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邻近概念的异同,找出各自的特点,挖掘隐含条件,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上面自学提纲中的问题2、对顶角是怎么产生的 ?顶点 、边有什么特点?5、两个角要是邻补角必须具有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6、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8、对顶角与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9、对顶角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推导过程你懂吗?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发现、总结各知识点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教师只“引导“绝不包办替。本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和合作精神,从而体现了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
四、会学 — 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自学、带学、导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从各方面培养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形式和氛围上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是这种“激励、唤醒、鼓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任何教学内容,但一节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应以培养某种或某些种能力为主。“设计”是条件、是土壤,“培养”是目标、是效果。只要我们平时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数学能力的培养就会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