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网络环境下的新风险层出不穷,原来的风险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详细分析了新时代下传统银行业新风险以及风险的新特征,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的方案。
【关键词】传统银行 网络 信用 风险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握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原本传统银行业难以进行信用评估的小微企业,进行低成本的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优势,深耕数据挖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成问题,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奠定了基础。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必然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二、传统风险的新特征
(一)互联网环境中更加复杂的信用风险
1.虚拟化业务流程的风险。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开展融资业务时,对客户的审查是虚拟的,加大了风险暴露。客户只需要通过网络传递相关证件的照片即可获得借款。交易平台的买家和卖家可以串通,从而产生虚假数据,想核实这些数据的真假要比传统融资业务难度大得多。
2.电商平台大数据并不能全面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平台数据的真实性问题还是不能轻视的。一方面,仅依靠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并不能全面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电商模式下,部分企业部分经营信息可能存在平台的大数据中得到反应,但是平台外的交易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在收集的大数据时尚未或者难以核验关联方交易,容易造成关联方过度融资。此外难以对融资用途进行监管,道德风险暴露。
(二)市场风险新特征
1.系统性市场风险暴露加强。开放性与跨时空性的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机构、客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系统进行业务操作。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更大,市场交易频率更高,参与者之间关系更复杂。因而,市场价格波动更加剧烈,风险更难以量化,更不可预测。
2.市场风险管理向服务客户转变。用户体验的满意度是客户再次使用互联网金融的软件的关键。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细分客户群体,为这些群体量身定制综合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使得客户能够随意对比网络金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银行业也不得不从“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
(三)流动性风险新特征
1.客戶结构变化。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高收益、高流动性的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对于银行来说,原来的零散客户变成了互联网集体客户,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倒逼银行开发线上理财业务以应对存款流失压力,大量的储蓄资金从银行体系转向互联网理财,再由货币基金等流回银行体系。存款结构的变化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客户行为变化。互联网理财客户可以根据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高低,随时随地的、低成本的调动账户的资金。客户与客户间的高收益的同质追求会导致存款波动更大,一只产品出现兑付危机就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高效全天候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加速了风险的传染性。
(四)操作风险
1.源自互联网及其软件本身的风险。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就了其交易规模迅速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电信运营商、银行手机制造商、第三方支付企业等多方协调完成的,操作风险控制难度加大。随着4G和WIFI的普及,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钓鱼WIFI站点、通信截取等科技手段窃取客户信息。在这种非面对面交易中,窃取信息难以取证,此时银行往往需要承担损失。
2.源自互联网金融传导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涵盖了理财销售、支付结算、小额贷款等,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对传统银行的风险传染也不能无视。近年来,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受利益驱使,对POS机业务管理不严,产生了不少信用卡套现时间,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损失。不少管理实力不够的互联网企业,发行互联网理财产品,打出高收益、无门槛、随时赎回的广告,暗地里可能从事非法集资的勾当,等到资不抵债的时候,甚至卷款跑路。
三、互联网金融的新风险
(一)信息安全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网上办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往往会在各类平台留下身份证、银行卡、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但是各平台企业对信息数据安全的管理意愿和管理能力都不能尽如人意。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普遍存在。
1.源自大零售商的信息安全风险。大型零售商的市场份额高,因此保存了大量客户数据,如绑定付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电话、地址等物流信息。如沃尔玛等全球大型超市等。这些大型零售商的数据库安全性要比金融机构脆弱的多,往往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如美国第二大零售商Target在2013年的感恩节购物期间,该公司4000万名顾客的银行卡数据库被盗,这次信息泄露主要涉事的是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但是全球多家银行收到牵连,纷纷主动换卡防止风险发生。
2.源自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风险。近年来,各大互联网企业竞相争夺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主要就是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用户信息,消费信息、资产配置状况等等。这些资源是开展其他金融业务的基础。虽然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不与外界连通,一般很难被盗取,但是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一旦被盗,将会给银行的运营带来较大冲击。如2014年韩国多家银行的客户信息遭泄露,涉及1500万人的用户地址、手机号码、信用卡账号、有效期限、等级、安全码等21项,1.04亿条个人隐私信息。此次信息被盗,并非受到黑客攻击,而是内部控制不严所致。此次事件引发了韩国全国性的恐慌,导致了金融信息危机。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如果出现技术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网络系统软件都以进口为主,相关核心科技,如数据加密和身份识别方面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也加大了外部风险。众所周知,计算机病毒具有扩散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可能就存在漏洞,从而给黑客提供了机会。据统计,2016年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终端达到200万以上,被篡改网站的数量达12000多个。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对这些技术风险的能力还不够。云计算平台涵盖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和客户的隐私信息,容易收到攻击。 (二)网络诈骗风险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支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6年网上支付业务依然增速迅猛。2016年,网上支付业务达461.78亿笔,金额达2084.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6%和3.31%。与传统面对面交易相比,网络交易更便捷,但无法直接验证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安全性降低,因而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诈骗。
1.持卡用户安全意识不够。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支付时,一般需要输入卡片信息、动态验证码或密码等以完成支付,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网购退换货、飞机票改签等理由骗取了那些安全意识不够的客户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统计,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遭受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2.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信息上报不全面。爆发式增长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二级商户信息不全、虚假账户、平台接入不合规等问题。这直接使银行难以监控市场交易,资金流动的背景信息,导致了传统银行风控管理缺口。
四、互联网金融新时代下传统银行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客户行为
近年来,基于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的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还涵盖了客户的金融交易信息、电子商务、物流、社交等信息。
而传统银行业的信息受第三方平台管理不规范影响,运用银行本身静态化、碎片化的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出现新的困难。因此,传统银行业必须转变思维,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展开合作。今年,中国建设银行已经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从而,可以从多维度交叉分析,继而可以更精确的进行流动性管理、创新信用評价。
(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完善客户信用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的利润与风险是并存的,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是其不懈追求。基于客户借还款的历史记录和项目认证的分类方法,进行信用等级的判定未必可靠。由于每个人的信用状况是动态化的过程,等级相同的客户也未必是同质的,信用等级低的客户未必都是低质量的借款人。
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具体通过聚类分析更细致的找出借款人的特征,WEB挖掘收集、分析并处理各种宏观微观、内部外部的信息以找出各种危机的先兆,分类分析将数据库离的数据映射到对应的类别,系统的进行决策树分析、关联分析等。
(三)提高市场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速,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原来以事后监控为主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建设风险管理流程前中后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业务管理系统,全流程监控市场风险,尤其重点关注事前和事中的监控力度。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了市场结构较大的调整,影响市场风险的因素也更加复杂。因此,传统的风险价值(VaR)度量技术难以预测和度量极端市场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以预期损失(ES)来取代风险价值(VaR)将是大势所趋,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强化市场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四)完善操作风险管理
由于网上案件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网络风险防范的规则,动态监测控制网上的虚假交易。对大额和高风险渠道的交易,需开启手机“动态验证码”等身份确认。对于客户端也需要及时维护升级安全系统,防止被钓鱼网站等利用。运用黑名单制度防止作案人批量反复作案,推进黑名单信息共享。
五、结语
不论是传统金融模式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属于金融范畴,都应该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随着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的不断壮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产品日益丰富,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对待互联网金融创新在保持积极的态度,更需要注重监管,严防金融风险。客观的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监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美国和欧洲等发展国家的监管模式,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5.
[2]葛亮.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管控[J].西部金融.2014.8.
[3]王俊.赵国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监管问题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7.3.
[4]吴昊.从大数据征信看银行风险控制创新.银行家[J].2017.1.
作者简介:周汉君(1990-),男,安徽六安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融资。
【关键词】传统银行 网络 信用 风险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握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原本传统银行业难以进行信用评估的小微企业,进行低成本的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优势,深耕数据挖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成问题,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奠定了基础。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必然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二、传统风险的新特征
(一)互联网环境中更加复杂的信用风险
1.虚拟化业务流程的风险。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开展融资业务时,对客户的审查是虚拟的,加大了风险暴露。客户只需要通过网络传递相关证件的照片即可获得借款。交易平台的买家和卖家可以串通,从而产生虚假数据,想核实这些数据的真假要比传统融资业务难度大得多。
2.电商平台大数据并不能全面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平台数据的真实性问题还是不能轻视的。一方面,仅依靠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并不能全面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电商模式下,部分企业部分经营信息可能存在平台的大数据中得到反应,但是平台外的交易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在收集的大数据时尚未或者难以核验关联方交易,容易造成关联方过度融资。此外难以对融资用途进行监管,道德风险暴露。
(二)市场风险新特征
1.系统性市场风险暴露加强。开放性与跨时空性的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机构、客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系统进行业务操作。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更大,市场交易频率更高,参与者之间关系更复杂。因而,市场价格波动更加剧烈,风险更难以量化,更不可预测。
2.市场风险管理向服务客户转变。用户体验的满意度是客户再次使用互联网金融的软件的关键。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细分客户群体,为这些群体量身定制综合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使得客户能够随意对比网络金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银行业也不得不从“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
(三)流动性风险新特征
1.客戶结构变化。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高收益、高流动性的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对于银行来说,原来的零散客户变成了互联网集体客户,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倒逼银行开发线上理财业务以应对存款流失压力,大量的储蓄资金从银行体系转向互联网理财,再由货币基金等流回银行体系。存款结构的变化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客户行为变化。互联网理财客户可以根据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高低,随时随地的、低成本的调动账户的资金。客户与客户间的高收益的同质追求会导致存款波动更大,一只产品出现兑付危机就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高效全天候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加速了风险的传染性。
(四)操作风险
1.源自互联网及其软件本身的风险。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就了其交易规模迅速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电信运营商、银行手机制造商、第三方支付企业等多方协调完成的,操作风险控制难度加大。随着4G和WIFI的普及,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钓鱼WIFI站点、通信截取等科技手段窃取客户信息。在这种非面对面交易中,窃取信息难以取证,此时银行往往需要承担损失。
2.源自互联网金融传导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涵盖了理财销售、支付结算、小额贷款等,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对传统银行的风险传染也不能无视。近年来,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受利益驱使,对POS机业务管理不严,产生了不少信用卡套现时间,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损失。不少管理实力不够的互联网企业,发行互联网理财产品,打出高收益、无门槛、随时赎回的广告,暗地里可能从事非法集资的勾当,等到资不抵债的时候,甚至卷款跑路。
三、互联网金融的新风险
(一)信息安全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网上办理各种业务,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往往会在各类平台留下身份证、银行卡、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但是各平台企业对信息数据安全的管理意愿和管理能力都不能尽如人意。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普遍存在。
1.源自大零售商的信息安全风险。大型零售商的市场份额高,因此保存了大量客户数据,如绑定付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电话、地址等物流信息。如沃尔玛等全球大型超市等。这些大型零售商的数据库安全性要比金融机构脆弱的多,往往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如美国第二大零售商Target在2013年的感恩节购物期间,该公司4000万名顾客的银行卡数据库被盗,这次信息泄露主要涉事的是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但是全球多家银行收到牵连,纷纷主动换卡防止风险发生。
2.源自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风险。近年来,各大互联网企业竞相争夺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主要就是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用户信息,消费信息、资产配置状况等等。这些资源是开展其他金融业务的基础。虽然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不与外界连通,一般很难被盗取,但是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一旦被盗,将会给银行的运营带来较大冲击。如2014年韩国多家银行的客户信息遭泄露,涉及1500万人的用户地址、手机号码、信用卡账号、有效期限、等级、安全码等21项,1.04亿条个人隐私信息。此次信息被盗,并非受到黑客攻击,而是内部控制不严所致。此次事件引发了韩国全国性的恐慌,导致了金融信息危机。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如果出现技术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网络系统软件都以进口为主,相关核心科技,如数据加密和身份识别方面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也加大了外部风险。众所周知,计算机病毒具有扩散速度快、传染性强的特点,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可能就存在漏洞,从而给黑客提供了机会。据统计,2016年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终端达到200万以上,被篡改网站的数量达12000多个。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对这些技术风险的能力还不够。云计算平台涵盖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和客户的隐私信息,容易收到攻击。 (二)网络诈骗风险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支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6年网上支付业务依然增速迅猛。2016年,网上支付业务达461.78亿笔,金额达2084.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6%和3.31%。与传统面对面交易相比,网络交易更便捷,但无法直接验证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安全性降低,因而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诈骗。
1.持卡用户安全意识不够。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支付时,一般需要输入卡片信息、动态验证码或密码等以完成支付,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网购退换货、飞机票改签等理由骗取了那些安全意识不够的客户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统计,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遭受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2.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信息上报不全面。爆发式增长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二级商户信息不全、虚假账户、平台接入不合规等问题。这直接使银行难以监控市场交易,资金流动的背景信息,导致了传统银行风控管理缺口。
四、互联网金融新时代下传统银行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客户行为
近年来,基于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的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还涵盖了客户的金融交易信息、电子商务、物流、社交等信息。
而传统银行业的信息受第三方平台管理不规范影响,运用银行本身静态化、碎片化的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出现新的困难。因此,传统银行业必须转变思维,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展开合作。今年,中国建设银行已经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从而,可以从多维度交叉分析,继而可以更精确的进行流动性管理、创新信用評价。
(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完善客户信用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的利润与风险是并存的,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是其不懈追求。基于客户借还款的历史记录和项目认证的分类方法,进行信用等级的判定未必可靠。由于每个人的信用状况是动态化的过程,等级相同的客户也未必是同质的,信用等级低的客户未必都是低质量的借款人。
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具体通过聚类分析更细致的找出借款人的特征,WEB挖掘收集、分析并处理各种宏观微观、内部外部的信息以找出各种危机的先兆,分类分析将数据库离的数据映射到对应的类别,系统的进行决策树分析、关联分析等。
(三)提高市场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速,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原来以事后监控为主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建设风险管理流程前中后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业务管理系统,全流程监控市场风险,尤其重点关注事前和事中的监控力度。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了市场结构较大的调整,影响市场风险的因素也更加复杂。因此,传统的风险价值(VaR)度量技术难以预测和度量极端市场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以预期损失(ES)来取代风险价值(VaR)将是大势所趋,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强化市场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四)完善操作风险管理
由于网上案件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网络风险防范的规则,动态监测控制网上的虚假交易。对大额和高风险渠道的交易,需开启手机“动态验证码”等身份确认。对于客户端也需要及时维护升级安全系统,防止被钓鱼网站等利用。运用黑名单制度防止作案人批量反复作案,推进黑名单信息共享。
五、结语
不论是传统金融模式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属于金融范畴,都应该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随着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的不断壮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产品日益丰富,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对待互联网金融创新在保持积极的态度,更需要注重监管,严防金融风险。客观的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监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美国和欧洲等发展国家的监管模式,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银行家.2015.5.
[2]葛亮.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管控[J].西部金融.2014.8.
[3]王俊.赵国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监管问题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7.3.
[4]吴昊.从大数据征信看银行风险控制创新.银行家[J].2017.1.
作者简介:周汉君(1990-),男,安徽六安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