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查找工具书、做好预习笔记等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章中去,潜心思考;课后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预习指导 语言训练 拓展阅读
一、有效的预习指导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这既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展示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工具书的使用也必不可少。字典、词典这类工具书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读通课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规定必须解释哪些字词,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正确意思,而不是单纯地从字典词典中抄写甚至背诵词语的有关解释。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对字词的理解也不可能全然正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检查和讨论中及时鼓励,合理评价,不能一味地表扬,更不能经常批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小学生在预习中,通过批注、做记号、提问题、写感悟等方法有助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最后,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从而训练学生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读准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在预习初读中知道了些什么,大体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做到心中有数。
课前预习,虽然一般由学生课前自学完成,但也不能任其自由安排。只有加强了预习的指导,才能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有所预知,从而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扎实的语言训练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大体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这就为教师从整个单元人手钻研文本、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进行教学方案预设时,应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明确单元要点,发掘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内在联系,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高屋建瓴,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去,从而有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还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章中去,潜心思考。只有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才会让他们印象深刻,也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人文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交流。语言特点、规律不能光靠学生自悟而得,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训练内容,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只有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有度的阅读拓展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大量的实践。语言的形成主要是习得的。课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教材编写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鲁迅先生曾说:“我没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多看多写。”总有些家长焦急地问我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总是没有提高。学习语文“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单靠一本语文书就想学好语文一般是不可能的。课标的理念提倡建构,而且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必须让学生自己很好地去学,自己去体验才会有效地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兴趣是阅读拓展的起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拓展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会尽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触动内心,引发共鸣,适度的拓展也能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语文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篇幅简短、文字简明的有效拓展,非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
拓展是延伸,而延伸没有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现在的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堂之外的学习,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成了学习语文的又一个重要舞台。我们单靠课堂上的讲授来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那是不全面、不牢固的,也是不现实的,适度的拓展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语文修养,增强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扎实地努力,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潜心会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悟情会意,在阅读拓展中积累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预习指导 语言训练 拓展阅读
一、有效的预习指导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这既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展示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工具书的使用也必不可少。字典、词典这类工具书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读通课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规定必须解释哪些字词,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正确意思,而不是单纯地从字典词典中抄写甚至背诵词语的有关解释。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对字词的理解也不可能全然正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检查和讨论中及时鼓励,合理评价,不能一味地表扬,更不能经常批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小学生在预习中,通过批注、做记号、提问题、写感悟等方法有助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最后,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从而训练学生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读准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在预习初读中知道了些什么,大体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做到心中有数。
课前预习,虽然一般由学生课前自学完成,但也不能任其自由安排。只有加强了预习的指导,才能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有所预知,从而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扎实的语言训练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大体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这就为教师从整个单元人手钻研文本、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进行教学方案预设时,应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明确单元要点,发掘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内在联系,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高屋建瓴,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去,从而有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还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章中去,潜心思考。只有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才会让他们印象深刻,也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人文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交流。语言特点、规律不能光靠学生自悟而得,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训练内容,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只有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三、有度的阅读拓展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大量的实践。语言的形成主要是习得的。课标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教材编写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鲁迅先生曾说:“我没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多看多写。”总有些家长焦急地问我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总是没有提高。学习语文“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单靠一本语文书就想学好语文一般是不可能的。课标的理念提倡建构,而且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必须让学生自己很好地去学,自己去体验才会有效地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兴趣是阅读拓展的起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拓展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会尽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触动内心,引发共鸣,适度的拓展也能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语文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篇幅简短、文字简明的有效拓展,非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
拓展是延伸,而延伸没有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现在的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堂之外的学习,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成了学习语文的又一个重要舞台。我们单靠课堂上的讲授来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那是不全面、不牢固的,也是不现实的,适度的拓展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语文修养,增强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扎实地努力,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潜心会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悟情会意,在阅读拓展中积累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