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过程、习惯和方法是学习活动系统的三个要素,科学处理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本文一般地论述了当今中学教学中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过程、习惯、方法、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领域,学校的领导、教师,很少有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大多关心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名次和分数。而学生呢?他们注重考试的分数和作业的答案,根本不顾及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笔者想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过程
从广义讲,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需要,获得社会经验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对教育领域来说,教学过程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特定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共同进行的动态活动过程,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不断展开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因素影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活动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行。就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从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从不懂到懂,和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
学习动机,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现在虽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当今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要求,这是“大我”。在为“大我”而学习的前提下,顾及一些“小我”也是无可非议的。如“为父母争光”,其实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以待将来有出息,即成为国家的各类有用的人才。“为自己的前途打拼”,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的未来应该由他(她)自己来规划,不是由老师拍板,也不能由家长作主,自己才是未来的主人。那种胸无大志,甘愿做“啃老一族”,不可取。正确、健康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力。
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运用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切不可不懂装懂,或任其不懂,那是百害无一利的蠢事。对问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学问是一件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所以古人提出“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学习上没有捷径。现在有许多教辅书,什么“高考捷径”、“升学捷径”,都是屁话,里面除了题目还是题目,题海不可能成为高考、中考、升学的捷径。古人还敬告:“欲速则不达”,在学习上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有句格言:“学海无路勤为径”,那是富有哲理的。在学习上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
学习精神,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精神。我们的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都是刻苦好学的典范。“凿壁借光”,亦作“凿壁偷光”、“穿壁引光”。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撰的《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不及、不到的意思),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现在一般家庭学习环境不错,有的一人独居一室,无人干扰,有的还配以电脑。象匡衡那么困难的家庭已不多了,父母为我们奋发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也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圣人都那么谦虚,我们在学习上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教学相长”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优良的教学思想,《礼记·学记》上是这么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也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二、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是经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新情况的行为。《汉书·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贯(惯)如自然。”《书·太甲上》中说:“兹乃不义,习与性成。”意思是长期的习惯会形成性格,即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举一简单例子,有的人过于拘泥于清洁卫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洁痞”(或“洁癖”),习惯就成了性格。
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不良习惯,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学习习惯,提倡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纠正不良习惯,甚至限时其改正。如课前预习、先看书后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能自检自查、做错的题目能及时纠正,寻找错误原因、书写整齐规范、善于思考各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拿起作业就做,做不出就翻书(这样相当于小贩买卖东西,贩进马上贩出);不懂不去思考,而是马上问同学问老师,正如《论语·为政》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怠惰、懈怠)”。更不可取的是抄作业、对答案,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风气。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良习惯。更可怕的是不少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就认为学习任务完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方面的,做作业仅仅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即使认为是主要活动,那也是片面的。
习惯,因为可以形成一种性格,所以它将影响他(她)的日常活动、今后的工作,乃至影响其一生。如书写整齐、规范,读书用品、实验器材摆放合理,做到井井有条,将来到工作岗位上,他(她)的工作环境、工作用品必定也是有条不纹,决不会发生要什么就到处乱翻乱找。学习上的自检自查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航天事业中的发动机——火箭,在发射前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点马虎不得,若内中即使有一段细细的铜丝,也会出大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有良好的素质,他们根据操作规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检查,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是良好习惯的迁移。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学习方法也必须遵循。
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工匠要干好活,一定要先准备得心应手的工具。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尤如工匠的工具对于工匠的活儿一样。“事半功倍”(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和“事倍功半”,对学习方法于学习效果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除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外,还要借鉴别人的方法,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好方法是符合别人的具体情况,否则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猫。
现在不少学生根本不讲究学习方法,就做习题来说,一拿到题目,不仔细审题,不作分析,一味用公式去套;对于思考性较强的习题,用现成公式那里套的出呢!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一筹莫展。
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教师指导,要通过他(她)自己的实践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现成的方法是没有的。
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反映某些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过程也体现方法论,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通过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提炼而来的;良好的习惯能成为成功的学习方法,反过来良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能成为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学习过程、习惯、方法、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领域,学校的领导、教师,很少有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大多关心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名次和分数。而学生呢?他们注重考试的分数和作业的答案,根本不顾及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笔者想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过程
从广义讲,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需要,获得社会经验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对教育领域来说,教学过程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特定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共同进行的动态活动过程,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不断展开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因素影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活动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行。就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从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从不懂到懂,和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
学习动机,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现在虽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当今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要求,这是“大我”。在为“大我”而学习的前提下,顾及一些“小我”也是无可非议的。如“为父母争光”,其实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以待将来有出息,即成为国家的各类有用的人才。“为自己的前途打拼”,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的未来应该由他(她)自己来规划,不是由老师拍板,也不能由家长作主,自己才是未来的主人。那种胸无大志,甘愿做“啃老一族”,不可取。正确、健康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力。
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运用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切不可不懂装懂,或任其不懂,那是百害无一利的蠢事。对问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学问是一件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所以古人提出“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学习上没有捷径。现在有许多教辅书,什么“高考捷径”、“升学捷径”,都是屁话,里面除了题目还是题目,题海不可能成为高考、中考、升学的捷径。古人还敬告:“欲速则不达”,在学习上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有句格言:“学海无路勤为径”,那是富有哲理的。在学习上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
学习精神,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精神。我们的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都是刻苦好学的典范。“凿壁借光”,亦作“凿壁偷光”、“穿壁引光”。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撰的《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不及、不到的意思),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现在一般家庭学习环境不错,有的一人独居一室,无人干扰,有的还配以电脑。象匡衡那么困难的家庭已不多了,父母为我们奋发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也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圣人都那么谦虚,我们在学习上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教学相长”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优良的教学思想,《礼记·学记》上是这么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也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二、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是经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新情况的行为。《汉书·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贯(惯)如自然。”《书·太甲上》中说:“兹乃不义,习与性成。”意思是长期的习惯会形成性格,即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举一简单例子,有的人过于拘泥于清洁卫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洁痞”(或“洁癖”),习惯就成了性格。
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不良习惯,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学习习惯,提倡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纠正不良习惯,甚至限时其改正。如课前预习、先看书后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能自检自查、做错的题目能及时纠正,寻找错误原因、书写整齐规范、善于思考各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拿起作业就做,做不出就翻书(这样相当于小贩买卖东西,贩进马上贩出);不懂不去思考,而是马上问同学问老师,正如《论语·为政》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怠惰、懈怠)”。更不可取的是抄作业、对答案,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风气。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良习惯。更可怕的是不少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就认为学习任务完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方面的,做作业仅仅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即使认为是主要活动,那也是片面的。
习惯,因为可以形成一种性格,所以它将影响他(她)的日常活动、今后的工作,乃至影响其一生。如书写整齐、规范,读书用品、实验器材摆放合理,做到井井有条,将来到工作岗位上,他(她)的工作环境、工作用品必定也是有条不纹,决不会发生要什么就到处乱翻乱找。学习上的自检自查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航天事业中的发动机——火箭,在发射前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点马虎不得,若内中即使有一段细细的铜丝,也会出大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有良好的素质,他们根据操作规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检查,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是良好习惯的迁移。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学习方法也必须遵循。
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工匠要干好活,一定要先准备得心应手的工具。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尤如工匠的工具对于工匠的活儿一样。“事半功倍”(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和“事倍功半”,对学习方法于学习效果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除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外,还要借鉴别人的方法,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好方法是符合别人的具体情况,否则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猫。
现在不少学生根本不讲究学习方法,就做习题来说,一拿到题目,不仔细审题,不作分析,一味用公式去套;对于思考性较强的习题,用现成公式那里套的出呢!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一筹莫展。
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教师指导,要通过他(她)自己的实践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现成的方法是没有的。
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反映某些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过程也体现方法论,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通过实践在学习过程中提炼而来的;良好的习惯能成为成功的学习方法,反过来良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能成为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