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校长当众发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南开人也始终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2019年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特别提到了“爱国三问”。他强调:“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温“爱国三问”恰逢其时,答好“爱国”的时代之问,更是新时代每个青年的当务之急。
70年,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纵观这70年的历史进程,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擎。气势磅礴、恢宏豪迈的国庆70周年阅兵盛典让国人热血沸腾,点燃爱国情激发报国志,凝聚起国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报国是青年的担当。1954年,钱学森在美国完成了《工程控制论》著作,在学术界引起震动。新书发布会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再次劝他放弃回国的计划,但遭到钱学森婉拒:“学成必归,报效祖国。”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曾经发誓,要用自己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刻进骨子里的爱国情怀。
黄大年教授和学生们一起欢度新年,在谈到梦想这一话题时,他说:“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和国家民族融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惊人的力量。”1986年,他远赴国外学习,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在召唤,我就要回去!”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都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这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黄文秀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重大贡献。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就是新时代的青年,爱国力行的时代楷模。
钱学森、黄大年、黄文秀,所处的年代不同,但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和一种坚定的报国志,都以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精彩地回答了“爱国三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爱国三问”,该如何作答?
因修例风波引发的香港暴力事件不断升级,暴力违法者呈低龄化趋势,部分校园沦为“港独”的温床。有媒体慨叹,香港社会病了,首先是教育病了。而其病根就在于香港教育缺失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人生铺上爱国底色。
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一个网上“走红”的学生社团,该社团成员将数十首热门中文歌曲翻唱成英文,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网友纷纷为中文歌词遇到翻译的“化学反应”点赞。该社团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创作初衷是“让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年轻人的声音”。这种初衷,就是朴素的爱国主义。
“九一八”防空警报响起时,辽宁大连的一位外卖小哥停下工作,站在路边驻足默哀,他说:“站着,默哀,这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平凡举动的背后就是不平凡的爱国自觉。
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主义是教育之本、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于青少年来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一开始就要树立报国之志。
14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时,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而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也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名言。
2018年5月2日下午,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北大学子不约而同喊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气壮山河的集体呐喊,表达的正是北大学子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从先辈手中继承爱国进步旗帜的信念和決心。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当下,对每个青年来说,要答好爱国的时代之问,必须胸怀家国理想,将青春梦、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这就是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打开方式”。
(编辑/张金余)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温“爱国三问”恰逢其时,答好“爱国”的时代之问,更是新时代每个青年的当务之急。
70年,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纵观这70年的历史进程,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擎。气势磅礴、恢宏豪迈的国庆70周年阅兵盛典让国人热血沸腾,点燃爱国情激发报国志,凝聚起国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报国是青年的担当。1954年,钱学森在美国完成了《工程控制论》著作,在学术界引起震动。新书发布会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再次劝他放弃回国的计划,但遭到钱学森婉拒:“学成必归,报效祖国。”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曾经发誓,要用自己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刻进骨子里的爱国情怀。
黄大年教授和学生们一起欢度新年,在谈到梦想这一话题时,他说:“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和国家民族融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惊人的力量。”1986年,他远赴国外学习,后来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在召唤,我就要回去!”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都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这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黄文秀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重大贡献。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就是新时代的青年,爱国力行的时代楷模。
钱学森、黄大年、黄文秀,所处的年代不同,但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和一种坚定的报国志,都以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精彩地回答了“爱国三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爱国三问”,该如何作答?
因修例风波引发的香港暴力事件不断升级,暴力违法者呈低龄化趋势,部分校园沦为“港独”的温床。有媒体慨叹,香港社会病了,首先是教育病了。而其病根就在于香港教育缺失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人生铺上爱国底色。
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一个网上“走红”的学生社团,该社团成员将数十首热门中文歌曲翻唱成英文,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网友纷纷为中文歌词遇到翻译的“化学反应”点赞。该社团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创作初衷是“让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年轻人的声音”。这种初衷,就是朴素的爱国主义。
“九一八”防空警报响起时,辽宁大连的一位外卖小哥停下工作,站在路边驻足默哀,他说:“站着,默哀,这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平凡举动的背后就是不平凡的爱国自觉。
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主义是教育之本、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于青少年来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从一开始就要树立报国之志。
14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时,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而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也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名言。
2018年5月2日下午,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北大学子不约而同喊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气壮山河的集体呐喊,表达的正是北大学子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从先辈手中继承爱国进步旗帜的信念和決心。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当下,对每个青年来说,要答好爱国的时代之问,必须胸怀家国理想,将青春梦、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这就是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打开方式”。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