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绿色冶金” 的大门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tlea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大埔县,地无三里平,有“山中山”之称,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1949年2月2日,土围屋里客家人邱氏家族第21代周字辈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取名冠周,寄予着父辈对他的期望。
  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第一位矿物加工博士
  邱冠周的个人经历颇有些传奇。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尽管不识几个字,但他们教会了孩子怎样生存。读初小时,邱冠周就跟着父母到码头上当挑夫,挑50公斤东西能换回6毛钱。邱冠周自小喜欢读书,尤为喜欢古文,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时,学校在县城,离家比较远,只能读寄宿,虽然可以坐船,但因付不起船费,要走一天的路才能到学校,他几乎半年才能回一次家。这样,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学校读书。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邱冠周在学校甚至县里都是出了名的尖子生。1965年读高二时,他报考了中山大学中文专业,但学校认为他数理化基础比较好,希望他第二年考理工科。考虑再三,他放弃了去中山大学学习的机会。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取消,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邱冠周被挡在了大学门外,心情十分沉重。之后,他成为了大埔县银江中学的一名民办教师。
  邱冠周渴望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1970年,他等来了一次机会,广东大宝山铜冶炼厂到当地招工。挖矿在当时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村里人说是“阴间赚钱阳间用”,虽说有危险,但可以吃上国家粮,经济有了保障。穷怕了、饿惯了的邱冠周报了名,很顺利地当上了一名工人。
  邱冠周在工厂,车、钳、铆、锻、焊,他样样都学,既练了技术,也练出了好身板。在一次全厂大锤比赛中,邱冠周挥起25磅重的铁锤,连续打了100多下,获得第一名。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矿物,矿物经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变成金属,他觉得很新鲜,也很神奇。老师傅们都很喜欢这个爱干活、爱学习的小伙子。
  1972年,邱冠周由于表现好、出身好,被推荐到广东工学院(现广东工业大学)学习选矿专业,成为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由于他学习基础好,学习起来很轻松。一次,老师讲浓度的概念,学生听不懂,老师要邱冠周讲,他说,一杯水放点盐就咸了,放点糖就甜了,这就是浓度。在广东工学院,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还自学英语。
  从广东工学院毕业后,邱冠周又回到大宝山铜冶炼厂,昔日的老师傅、老厂长看到学成回厂的他,无不高兴。在这里,他凭着肯动脑、能动手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
  然而,工作中的许多难题时常困扰着他,邱冠周倍感知识的缺乏,决定继续深造。1978年,他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矿物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胡为柏。1981年,他又师从王淀佐院士,开始了更为系统的矿物选矿加工的理论学习。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邱冠周在母校继续边帮助教学边攻读博士研究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矿物加工博士。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微细粒矿物浮选理论及工艺研究——粗粒对细粒浮选的载体、中介、助凝效应》,得到专家们交口称赞。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87年博士毕业后,邱冠周正式留校做了一名大学教师。是年,他被提为副教授,198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当时与他一同破格提拔的还有另外7名年轻教师,他们被称为“八大金刚”,此事令全国高校震惊。这8人中,后来有3位担任校级领导,有2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均在其中。
  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天堂之门”
  2006年初,举世瞩目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由邱冠周主持发明的“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新工艺,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个奖励来之不易。早在1976年,邱冠周就开始了改造直接还原铁传统生产工艺的探索。他和团队成员下矿山、进工厂,吃了不少苦头。1988年,核心技术之一的“复合粘结剂”终于研制成功。之后,邱冠周又建立了热球入窑、优化风煤比、提高窑内压力等热工体系,大幅降低了还原粉化率,有效解决了回转窑容易结圈的难题。
  为了使此项发明尽快用于工业生产,1998年初,他们将“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用于实际生产中,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经过5年试验,终于在北京密云矿山公司取得成功。如今,新工艺生产线运转良好。
  邱冠周在改善硫化矿浮选技术方面,取得过世界一流的成果,并在我国大多数硫化矿浮选厂推广应用。
  2004年,邱冠周领衔的国家“973”重点项目“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涵盖6个子项目,涉及生物、冶金、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等多门学科,联手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利用微生物将矿石中的有价元素选择性浸出,直接高效制取高纯度金属。他被任命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微生物冶金”,即利用微生物将矿石中的有价元素选择性浸出,直接高效制取高纯度金属。以铜矿为例,铜矿中含有大量的铁和硫,如果放入一种以铁和硫为营养物的微生物,它就能把铁和硫“吃干净”,剩下的就是高纯度铜。这种技术不但污染少,成本也相对较低。
  邱冠周研究团队从国内42个矿山分离获得1000多株浸矿微生物,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浸矿微生物资源库,为生物冶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奠定菌种基础,创立了低品位硫化矿生物浸出新方法。这一新的方法应用于低品位硫化铜矿的处理,将浸出率从28%提高到75%。用这样的新方法重新开采,即便是别人已经“吃”过一遍的尾矿、废矿,他都能再“淘”出点宝来。这一实验在云南等地得到证明,电铜如果用常规方法选冶,每吨成本1.4万元,如果使用微生物,每吨只要0.6万元。
  邱冠周说:“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好比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天堂之门”,将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3倍以上。   2010年,中国有色集团联手中南大学与赞比亚签订协议,合作处理该国大量的表外矿及尾矿资源。邱冠周用生物冶金技术,帮助赞比亚重新打造铜工业。除此,他还带了4名非洲留学生,教他们学选矿学。
  邱冠周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他发表了97篇科技论文,出版了5部专著,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2011年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并被推选为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会长。2011年12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被湖南省政府聘为参事。
  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992年,邱冠周担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提议建立学科性公司制,制订了《关于落实国家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在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学校涌现了50余家学科性公司,形成以院士、博士生导师为领头人的创新群体,实现了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组合,大大缩短了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周期。
  短短5年间,学校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为主体的1.4亿元资产,带动了社会7亿多元的资金、资产投入,孵化了60多家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其中有6家公司产值过亿元,有规模以上企业14家,2004年学科性公司实现销售总额达15亿多元。这为学校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科研选题与经费迅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学校人才的培养。
  有人说,矿物加工这个领域,锣鼓一响,黄金万两。在矿老板眼里,邱冠周就是“财神爷”,他的技术投入使用,企业少则获利数亿,多则能赚到上十亿。但这位“财神爷”认为:学校不是赚钱的地方,老师最重要的还是人品、道德、文章。
  2003年初,邱冠周等人研究出的一种生物菌种成功转让了1000多万元。按照学校的有关政策规定,其中70%交税后可以分给相关有功人员用以改善生活,邱冠周和他的团队却将其全部投入到生物大楼和实验室的建设之中。
  2010年,邱冠周的技术曾让一家企业脱困,该企业送给他一辆奔驰车。正在大家羡慕之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车转赠给学校拍卖,所得的209万元全部用于救助贫困师生,而他自己没有车,一套83平方米的房子住了几十年。
  在中南大学生物大楼里,有一间500平方米的3层楼房,最上层是会议厅,下层是酒窖,中间一层是咖啡厅,厅顶搭着葡萄架,落地窗挂着蕾丝纱帘,大厅里一色原木的摆设和装饰,音乐悠扬,四处摆放着邱冠周多年来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宝石、古董,别有一番风味。
  早年,邱冠周去牛津大学访问,看到学校里有一个咖啡吧,一个同行告诉他,这个咖啡吧里喝出了3个诺贝尔奖。他想,科研攻关,单靠苦干不行,无科学技术交流就难出诺贝尔奖。回国后,他就在办公楼里设了一个咖啡厅,他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让灵感在轻松的交流中迸发出来。
  每周研究下一步的科研问题时,他都会把学生叫到咖啡吧,边品咖啡边聊天,大家畅所欲言,完全没有上下级之分。博士生答辩也都选在这里,他说这样“显得轻松”。同事和学生也喜欢这个颇有情调的领导和导师。
  “创业艰难,守成更难。”这是邱冠周时时警醒自己的一句话。因为,他懂得:客家老祖宗的温训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祖孙读与耕”,从他们收拾行囊离开黄河两岸的那一刻起,客家人的身体就被历史注入了拓荒开垦的基因。邱冠周就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走来,与他的同事们共同创建了低品位矿物资源中心。如今,年过六旬的他希望低品位矿物资源中心能持续兴旺,做大做强。
其他文献
君以身许党,为党坚持斗争,直至胜利;  瑛永别单兄,望兄善抚梦淳,以承母志。  这是谭道瑛就义前在长沙陆军监狱为抒发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对亲人的殷切、惜别之情所写的一副对联。联中体现出来的革命大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潸然无语。  谭道瑛,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二铺村一个贫苦农家。由于父亲对封建礼教很反感,谭道瑛自小不“裹足”、不“穿耳”,常常赤着大脚边干农活边学习
期刊
近日,革命老区湖南省汝城县集益乡(原集龙乡)园 村74岁的农民庾跃富将其父亲庾彩鹏和他自己、儿女珍藏81年、布满红色印记的四方桌捐献给政府。四方桌边长86厘米,厚5.2厘米,高86厘米,重约22公斤,杉木材质,分桌面和桌腿两部分,腿脚部分轻度腐朽,桌面除露出7颗梢钉外保存较好。  县史志、文物工作者考证认为:该桌已有80多年历史,是红三军团占领汝城、扩大苏区的重要物证。  1932年3月,中共中央
期刊
著名湘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和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若菊由师生到伉俪,携手绘丹青,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传奇。他俩携手合作,为开国大典绘制了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幅毛泽东肖像,他俩还是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整体设计者和参与者。  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为他俩主持婚礼  1949年7月1日,国立北平艺专院长徐悲鸿的寓所,一栋玲珑别致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一场简朴而庄重
期刊
1951年初春,湘阴县委书记华国锋到湘阴县西部垸区搞调查研究。他深深感到,湘阴伴着洞庭湖南岸,湘资两水穿境而过,垸区水网密布,是天然的鱼类繁殖场,发展渔业生产应该大有可为。于是,一个发展渔业的蓝图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回到县里,华国锋对县委、县政府其他负责同志讲,要把恢复发展湘阴渔业生产,作为恢复发展农村副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他提出了几点具体意见要县政府抓落实:一是县里要成立一个抓
期刊
近年,湖南省地税稽查局紧贴时代脉搏,顺应发展潮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契机,围绕“书香机关、人文稽查”创建主题,努力把创学活动成功转化为全局团队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有效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快步发展。2010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直“文明标兵单位”、省直第二届“十佳书香机关”、省直“学习型党支部”、全省地税系统“学习型党组织”、省局“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 
期刊
☆ 名人的话:  美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记住你的责任,一定要更高洁,更重心灵。  英国著名女演员奥黛丽·赫本:我的工作原则就是:不抱怨,即使筋疲力尽也不放弃,不在有演出的时候外出。索妮娅教导我,如果你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一切的努力都源自你内心的力量。  尼采: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泰戈尔: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  
期刊
1961年,我在山东省金乡县城关供销社照相馆工作。9月的一天下午,县委通知供销社,让我们照相馆派我和另一名政治上可靠的人去县委大院里拍合影。  那天早晨6点,我和杨惠昌就带着三脚架和照相器材赶到县委大院,在圣庙大殿前等着。大约7点半左右,领导们陆续来到,胡耀邦也在县委领导的陪同下走了过来。胡耀邦当时正值中年,衣着俭朴,他穿着一身浅灰色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旧皮鞋,身材瘦小,但看上去很精神。当时保密工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这是继十七大提出党代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大创新。  党的十八大之前,已有上海、浙江、湖南等7个省、175个市(州)、1436个县(市、区)建立代表提案制度,共收到省党代表提案493件、市党代表提案6391件、县党代表提案6.07万件。从提案内容来看,多集中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太涉及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方面。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隆回县有78人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修建,其中就有石匠阳正甫。  阳正甫1915年出生,12岁起就跟父亲学石匠,练就了一身好手艺,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经他的手,三锤两撬就能将它们和谐紧密地组合在一起。他打石脚不仅打得牢而且快,因此七里八乡的乡亲建房都喜欢请阳正甫帮忙。除了给人建房打石脚外,砌坎、砌石礅、砌桥拱,他样样里手。  1959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这是建国
期刊
蒙九龄(1903~1928年),贵州荔波县人,布依族,中共党员。1925年5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他参与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和第二次东征,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革命军人。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蒙九龄时为叶挺部下的一个连长,随部队直捣湘鄂守敌,一路所向披靡,成为北伐开路先锋“铁军”之一员。  1927年8月,蒙九龄参加南昌起义,任十一军二十五师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