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来了,快点擦掉,快点、快……”教室里一片慌乱,小跑的脚步声、桌子和椅子的碰撞声、铅笔盒掉在地上的响声、学生们的嬉笑声……这些声音,在我踏进班级门口的一刹那,戛然而止。
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学生们已整齐地坐好,我开始酝酿情绪准备上课。而当我导入完新课,转身板书课题时,学生们却哄堂大笑,我这才发现黑板上虽模糊但仍然可以辨识的几个大字:“刘思佳,我爱你!”署名是赵浩。
我并没有很在意,以为只是学生的恶作剧而已,于是调侃地问:“哟,这事是真的吗?”这时,全班简直沸腾了,学生们边说边笑、边指边看,他们议论纷纷,一会儿看刘思佳,一会儿看赵浩,一会儿看陈鹏,更多的是看我。这时只听见赵浩大声喊道:“陈鹏,下课你给我等着!”陈鹏不屑地回应道:“等着就等着,以为我怕你呀!”我明白了,原来这是陈鹏出于嫉妒,故意策划并上演了让赵浩和刘思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的一幕。这让我想起了几天前,科任老师们向我反映班级里有好几对小“恋人”的事,最突出的就是这几位组成的“三角恋”:陈鹏喜欢刘思佳,刘思佳喜欢赵浩。对此我还没酝酿好怎么来处理呢,没想到今天就让我措手不及。
现在该怎么办?趁热打铁,当众批评警告,杀一儆百,以此来杀杀班级里的这股“早恋风”,立马解决这事吗?不妥!看刚才这两个男生剑拔弩张的冲动样子,很可能因教师处置不当,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再说对于其他同学,也未必就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那就继续上课,课后直接把家长请来,和家长一起商谈如何处理?更不妥!请家长历来是学生最反感的做法,更何况是早恋这种敏感的事情。这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一旦产生对抗情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最后,我决定,不急着解决这事。我把黑板上其他的字擦去,只留下了一个“爱”字,并在旁边加了个“情”字,转过身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就谈谈‘爱情’吧。”这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整个教室静得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见。
我扫视了一遍全班,语气平和地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在14岁时,提了一个令他忐忑不安的问题。她问,什么是爱情?我想,正值花季的你们,也一定对此充满了好奇与遐想,这很正常,老师也是从你们这个时期走过来的。你们想和我这个过来人探讨一下什么是爱情吗?”
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兴致很高,都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心里暗暗惊呼,如今处在网络和电子化时代的孩子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懂的可真多呀,如果不正确引导,那还得了。难怪一直以来,早恋都被视为洪水猛兽。接着我顺势在多媒体上找到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在充满诗意的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我告诉他们:“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对班级课前发生的事情,我只字未提,只是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也有拒绝他人之爱的权利,但却没有强迫别人爱自己的权利。花季还不是谈爱的季节,因为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爱。爱情不是看著诱人吃着苦涩的青橄榄,而是在日晒雨淋中成熟的红苹果。现在让我们将爱的种子,种在心灵那方净土中,等到青春成熟之时,再施以阳光雨露,让它长成最大、最红、最甜美的苹果吧……”
最后,我又有意布置了一个写作练习:根据今天课上所见、所感,把对“爱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写下来,可以是一句箴言,可以是一段真情告白,也可以是一篇随笔。这样一来,也顺理成章地搭建了我和那三位当事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习作交上来之后,我把他们三个的先挑出来看,女孩刘思佳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和想法,赵浩在字里行间仍然充满了对陈鹏的愤怒,陈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我通过评语,给他们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并将陈鹏的习作私下分别给刘思佳和赵浩看。他们看后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表示原谅陈鹏。之后无论是课上、课下,我都会有策略地、适时地对他们正确引导,让他们明白,要以学习为重,而且必须让自己出色。
正值花季的孩子,很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但这也是他们成长的标志之一。作为老师,不要鲁莽地急着斥责他们,而应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是真心想帮助自己的,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意见、建议,甚至是批评。
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学生们已整齐地坐好,我开始酝酿情绪准备上课。而当我导入完新课,转身板书课题时,学生们却哄堂大笑,我这才发现黑板上虽模糊但仍然可以辨识的几个大字:“刘思佳,我爱你!”署名是赵浩。
我并没有很在意,以为只是学生的恶作剧而已,于是调侃地问:“哟,这事是真的吗?”这时,全班简直沸腾了,学生们边说边笑、边指边看,他们议论纷纷,一会儿看刘思佳,一会儿看赵浩,一会儿看陈鹏,更多的是看我。这时只听见赵浩大声喊道:“陈鹏,下课你给我等着!”陈鹏不屑地回应道:“等着就等着,以为我怕你呀!”我明白了,原来这是陈鹏出于嫉妒,故意策划并上演了让赵浩和刘思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的一幕。这让我想起了几天前,科任老师们向我反映班级里有好几对小“恋人”的事,最突出的就是这几位组成的“三角恋”:陈鹏喜欢刘思佳,刘思佳喜欢赵浩。对此我还没酝酿好怎么来处理呢,没想到今天就让我措手不及。
现在该怎么办?趁热打铁,当众批评警告,杀一儆百,以此来杀杀班级里的这股“早恋风”,立马解决这事吗?不妥!看刚才这两个男生剑拔弩张的冲动样子,很可能因教师处置不当,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再说对于其他同学,也未必就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那就继续上课,课后直接把家长请来,和家长一起商谈如何处理?更不妥!请家长历来是学生最反感的做法,更何况是早恋这种敏感的事情。这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一旦产生对抗情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最后,我决定,不急着解决这事。我把黑板上其他的字擦去,只留下了一个“爱”字,并在旁边加了个“情”字,转过身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就谈谈‘爱情’吧。”这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整个教室静得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见。
我扫视了一遍全班,语气平和地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在14岁时,提了一个令他忐忑不安的问题。她问,什么是爱情?我想,正值花季的你们,也一定对此充满了好奇与遐想,这很正常,老师也是从你们这个时期走过来的。你们想和我这个过来人探讨一下什么是爱情吗?”
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兴致很高,都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心里暗暗惊呼,如今处在网络和电子化时代的孩子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懂的可真多呀,如果不正确引导,那还得了。难怪一直以来,早恋都被视为洪水猛兽。接着我顺势在多媒体上找到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在充满诗意的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我告诉他们:“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对班级课前发生的事情,我只字未提,只是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也有拒绝他人之爱的权利,但却没有强迫别人爱自己的权利。花季还不是谈爱的季节,因为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爱。爱情不是看著诱人吃着苦涩的青橄榄,而是在日晒雨淋中成熟的红苹果。现在让我们将爱的种子,种在心灵那方净土中,等到青春成熟之时,再施以阳光雨露,让它长成最大、最红、最甜美的苹果吧……”
最后,我又有意布置了一个写作练习:根据今天课上所见、所感,把对“爱情”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写下来,可以是一句箴言,可以是一段真情告白,也可以是一篇随笔。这样一来,也顺理成章地搭建了我和那三位当事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习作交上来之后,我把他们三个的先挑出来看,女孩刘思佳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和想法,赵浩在字里行间仍然充满了对陈鹏的愤怒,陈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我通过评语,给他们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并将陈鹏的习作私下分别给刘思佳和赵浩看。他们看后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表示原谅陈鹏。之后无论是课上、课下,我都会有策略地、适时地对他们正确引导,让他们明白,要以学习为重,而且必须让自己出色。
正值花季的孩子,很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但这也是他们成长的标志之一。作为老师,不要鲁莽地急着斥责他们,而应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是真心想帮助自己的,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意见、建议,甚至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