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同时要求课程要注重评价学生“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于是,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也正风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些教者将“合作学习”当做一种流行、一种时髦,被贴上“倡导学生合作探究”标签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变成了“花架子”式的渲染和点缀。现象之一:通过讲解、演示或谈话完全可解决的问题,教师强制学生做出“交头接耳”状;通过阅读或独立思考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却勒令学生聚拢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议论纷纷”。现象之二: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后,就忙于准备下一环节教学的用具,或在学生中间象征性地来回走走,以示“关注”。等时间差不多,立即击掌叫停,不管学生是否加入小组、进入状态,不管学生是否交锋激烈、欲罢不能,一律戛然而止。现象之三:一些学生小组合作往往成为好学生的“一言堂”,一些师生合作变成了教师的“圣言堂”,还有一些合作成为了学生七嘴八舌的“乱言堂”,甚至成为装模作样的“寡言堂”。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最有效方式。但由于教师操作不当,使得活生生、充满人文精神与个性特质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变成了一种低效、高耗且有“作秀”之嫌的表演。思考现状,分析成因,笔者结合教学和管理实践,为这一怪现象开出两道处方。
一、提高议题价值,设计必要合作
合作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它出现的必要性。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缺少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严重的会流于形式,出现散漫、随意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教师强制学生合作,学生长期被动进行,势必使学生丧失独立人格,有悖于“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设计安排有价值的议题并组织合作交流。议题有价值,学生参与合作的欲望就迫切,讨论得就激烈,思想交锋积极,合作探究主动。这样的合作才有效益,也只有在这样的有价值的合作中,学生才真正学会合作的本领,培养合作的精神。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安排有价值的合作讨论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启发,让学生欲望强烈
首先,议题本身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沟通的强烈欲望。教学《我们的合作》一课第二环节(故事分析:“谁的功劳大?”)时,教师这样引导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故事中赵国免遭亡国之灾,探子、军师、将军、士兵、樵夫、说客都做了怎样的贡献?谁的功劳大?”学生心中起初各有观点,他们很想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希望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甚至希望与同学展开辩论。这样有价值的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使得合作讨论始终热情高涨。待教师话锋一转提问:“如果少了其中一种人,赵国能不能免于灾难?你从中想到什么?”时,由于在刚才的合作中充分地谈了自己的观点,也广泛地听了其他人的论点,“合作的作用真大”的观点学生们都脱口而出。
其次,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布置讨论议题时如果语言充满激励、融入情趣,就更利于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合作”欲望加强,始终兴味盎然。如:教师在教学《擦亮眼睛》第三环节(“相信科学不迷信”)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续编故事:“同学们,你们明白了迷信活动的危害,也知道了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当你们遇到有人搞‘电脑算命’时你们会怎样做呀?让我们在小组中都当当故事中的当事人,老师要看看这个故事如何发展下去。”在教师充满激励性语言的启发下,在多媒体营造的故事场景的感染下,孩子们积极合作,真正进入角色,有声有色地编排故事,通过互相启发和联系自身指导自己行为,从而加深认识什么是迷信,又懂得了看到别人进行迷信活动时应该如何去做。
2.加强针对,让学生积极投入
要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安排合作讨论,要将合作安排在新知出现时;安排在处理教材重难点时;安排在大家都遇到亟待解决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解决时;安排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发生争论时。
例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第三环节(“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时,要让学生多了解减少污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从课文案例中可能很难得到更多启发。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合作小组事前调查:自己及家庭生活中有哪些环节会产生“白色污染”,然后在小组中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安排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学生对这样“必需”的合作充满期待,积极投入,合作自然也就会有效、高效。
3.富于挑战,让学生欲罢不能
教师提出的讨论议题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肤浅交流、独立思考、教师讲解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兴师动众地组织合作讨论,费时费事,低效无效。如教学《擦亮眼睛》一课时,教师安排了两次“合作”。第一次,看“天狗吃月亮”等三幅图让学生合作讨论:信还是不信?拿出理由和依据。笔者以为,这次安排就显得多余,因为学生如果有这样的科学知识储备,根本不需合作讨论,就能准确作答;而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合作讨论”又哪有师生问答,加上教师适时的讲解来得便捷?这样的“合作”纯属为合作而合作的“无效合作”、“虚假合作”。第二次,教师将小组合作安排在第二环节(戳彩色穿鬼把戏——古人算命),学生很难自己一眼就识破其中的“鬼把戏”,教师就引导学生在组内积极合作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合作讨论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觉得需要,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保持“欲罢不能”的高涨热情,合作也让他们如愿以偿地摘到了心中的“桃子”,终于认清算命先生通过模棱两可的话骗钱害人的真面目。
二、发挥主导作用,引领高效合作
议题有价值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和基础,而合作学习的高效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程指导,这是合作学习高效的重点和关键,它也是治疗当前品德与社会课堂低效高耗的“合作学习”病症的又一剂良药。
1.营造“民主”氛围
合作首先应强调民主,要求生生、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增多,平等的对话增多,距离拉近。没有民主的气氛,就没有真正的合作。营造民主的合作氛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低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要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全程参与交流,发表意见;教师要切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教师要以“平等的首席”组织好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做好服务。例如,教学《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时,教师组织了相应的先小组后集体的合作交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论述面对欺负和威胁如何应对的方案,教者以一个普通讨论者身份洗耳恭听,稍加评论,绝不将自己的“最佳方案”强加给学生,只是当学生的想法严重偏离教育观点时,才以“平等的首席”的身份给予指正拨航。
2.安排“真实”过程
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分工不合作,分工不合作的虚假合作、低效合作屡见不鲜,严重缺乏合作的“真实”与“真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说完了做完了,“合作”也就完成了。没有互相建议,没有对个人任务、对小组进行加工,没有思维共振与创造性的碰撞。虽然经历了交流过程,但别的信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吸收多少,利用多少,结果表现不明显,汇报仍是个体行为。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我们教者要为合作导航,要将某项学习任务分解给几个学生共同完成,让小组成员分清职责,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要关注同伴的表现,给同伴提提建议,相互鼓励。教学《逛商场》一课第三环节(“做个文明小顾客”)时,教师试图通过合作表演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文明购物、愉快购物:有人表演文明小顾客,有人表演不文明小顾客,又有人表演接待不同表现顾客的营业员,同时又颇具匠心地加上其他在场的“旁观者”……由于教师“导演”到位,“演员”职责分明,做到在合作中有陈述有倾听、有倾听有交流、有交流有辩论,最后经过集体商讨,借助集体智慧,达成最佳效果。学生在合作表演中,将“文明愉快购物”入心入脑,并将转化为行动。
3.指导“平等”合作
一般合作中,总会出现权威总揽的现象。而教师和学优者,往往成为“大权威”,指挥包揽一切,学困者依赖盲从,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这都直接影响着合作的实效。笔者曾在一节公开课中,听到学生无奈的一句感慨:“唉!又是组长。”接着,只见其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他不再提起兴趣了,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这从中可以感受到,授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虽说是小组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很好地指导合作,学生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面对这种现状,笔者以为,教者的正确策略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在交流中尽量鼓励学困者先说,再让其他学生说,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教师还要有机地针对不同学习任务安排他们角色的置换,因为学生并不是对每个学习任务始终都觉得“困难”或始终呈现“优秀”的。这样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能力得到锻炼,后进生学习得到提高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学生个个参与,地位平等,人人都扮演角色,担当任务,在平等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平等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些教者将“合作学习”当做一种流行、一种时髦,被贴上“倡导学生合作探究”标签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座交流”、“小组讨论”,变成了“花架子”式的渲染和点缀。现象之一:通过讲解、演示或谈话完全可解决的问题,教师强制学生做出“交头接耳”状;通过阅读或独立思考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却勒令学生聚拢在一起煞有介事地“议论纷纷”。现象之二: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后,就忙于准备下一环节教学的用具,或在学生中间象征性地来回走走,以示“关注”。等时间差不多,立即击掌叫停,不管学生是否加入小组、进入状态,不管学生是否交锋激烈、欲罢不能,一律戛然而止。现象之三:一些学生小组合作往往成为好学生的“一言堂”,一些师生合作变成了教师的“圣言堂”,还有一些合作成为了学生七嘴八舌的“乱言堂”,甚至成为装模作样的“寡言堂”。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最有效方式。但由于教师操作不当,使得活生生、充满人文精神与个性特质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变成了一种低效、高耗且有“作秀”之嫌的表演。思考现状,分析成因,笔者结合教学和管理实践,为这一怪现象开出两道处方。
一、提高议题价值,设计必要合作
合作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它出现的必要性。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缺少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严重的会流于形式,出现散漫、随意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教师强制学生合作,学生长期被动进行,势必使学生丧失独立人格,有悖于“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设计安排有价值的议题并组织合作交流。议题有价值,学生参与合作的欲望就迫切,讨论得就激烈,思想交锋积极,合作探究主动。这样的合作才有效益,也只有在这样的有价值的合作中,学生才真正学会合作的本领,培养合作的精神。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安排有价值的合作讨论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启发,让学生欲望强烈
首先,议题本身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沟通的强烈欲望。教学《我们的合作》一课第二环节(故事分析:“谁的功劳大?”)时,教师这样引导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故事中赵国免遭亡国之灾,探子、军师、将军、士兵、樵夫、说客都做了怎样的贡献?谁的功劳大?”学生心中起初各有观点,他们很想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希望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甚至希望与同学展开辩论。这样有价值的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使得合作讨论始终热情高涨。待教师话锋一转提问:“如果少了其中一种人,赵国能不能免于灾难?你从中想到什么?”时,由于在刚才的合作中充分地谈了自己的观点,也广泛地听了其他人的论点,“合作的作用真大”的观点学生们都脱口而出。
其次,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布置讨论议题时如果语言充满激励、融入情趣,就更利于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合作”欲望加强,始终兴味盎然。如:教师在教学《擦亮眼睛》第三环节(“相信科学不迷信”)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续编故事:“同学们,你们明白了迷信活动的危害,也知道了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当你们遇到有人搞‘电脑算命’时你们会怎样做呀?让我们在小组中都当当故事中的当事人,老师要看看这个故事如何发展下去。”在教师充满激励性语言的启发下,在多媒体营造的故事场景的感染下,孩子们积极合作,真正进入角色,有声有色地编排故事,通过互相启发和联系自身指导自己行为,从而加深认识什么是迷信,又懂得了看到别人进行迷信活动时应该如何去做。
2.加强针对,让学生积极投入
要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安排合作讨论,要将合作安排在新知出现时;安排在处理教材重难点时;安排在大家都遇到亟待解决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解决时;安排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发生争论时。
例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第三环节(“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时,要让学生多了解减少污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从课文案例中可能很难得到更多启发。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合作小组事前调查:自己及家庭生活中有哪些环节会产生“白色污染”,然后在小组中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安排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学生对这样“必需”的合作充满期待,积极投入,合作自然也就会有效、高效。
3.富于挑战,让学生欲罢不能
教师提出的讨论议题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肤浅交流、独立思考、教师讲解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兴师动众地组织合作讨论,费时费事,低效无效。如教学《擦亮眼睛》一课时,教师安排了两次“合作”。第一次,看“天狗吃月亮”等三幅图让学生合作讨论:信还是不信?拿出理由和依据。笔者以为,这次安排就显得多余,因为学生如果有这样的科学知识储备,根本不需合作讨论,就能准确作答;而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合作讨论”又哪有师生问答,加上教师适时的讲解来得便捷?这样的“合作”纯属为合作而合作的“无效合作”、“虚假合作”。第二次,教师将小组合作安排在第二环节(戳彩色穿鬼把戏——古人算命),学生很难自己一眼就识破其中的“鬼把戏”,教师就引导学生在组内积极合作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合作讨论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觉得需要,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保持“欲罢不能”的高涨热情,合作也让他们如愿以偿地摘到了心中的“桃子”,终于认清算命先生通过模棱两可的话骗钱害人的真面目。
二、发挥主导作用,引领高效合作
议题有价值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和基础,而合作学习的高效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程指导,这是合作学习高效的重点和关键,它也是治疗当前品德与社会课堂低效高耗的“合作学习”病症的又一剂良药。
1.营造“民主”氛围
合作首先应强调民主,要求生生、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增多,平等的对话增多,距离拉近。没有民主的气氛,就没有真正的合作。营造民主的合作氛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低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要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全程参与交流,发表意见;教师要切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教师要以“平等的首席”组织好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做好服务。例如,教学《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时,教师组织了相应的先小组后集体的合作交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论述面对欺负和威胁如何应对的方案,教者以一个普通讨论者身份洗耳恭听,稍加评论,绝不将自己的“最佳方案”强加给学生,只是当学生的想法严重偏离教育观点时,才以“平等的首席”的身份给予指正拨航。
2.安排“真实”过程
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分工不合作,分工不合作的虚假合作、低效合作屡见不鲜,严重缺乏合作的“真实”与“真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说完了做完了,“合作”也就完成了。没有互相建议,没有对个人任务、对小组进行加工,没有思维共振与创造性的碰撞。虽然经历了交流过程,但别的信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吸收多少,利用多少,结果表现不明显,汇报仍是个体行为。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我们教者要为合作导航,要将某项学习任务分解给几个学生共同完成,让小组成员分清职责,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要关注同伴的表现,给同伴提提建议,相互鼓励。教学《逛商场》一课第三环节(“做个文明小顾客”)时,教师试图通过合作表演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文明购物、愉快购物:有人表演文明小顾客,有人表演不文明小顾客,又有人表演接待不同表现顾客的营业员,同时又颇具匠心地加上其他在场的“旁观者”……由于教师“导演”到位,“演员”职责分明,做到在合作中有陈述有倾听、有倾听有交流、有交流有辩论,最后经过集体商讨,借助集体智慧,达成最佳效果。学生在合作表演中,将“文明愉快购物”入心入脑,并将转化为行动。
3.指导“平等”合作
一般合作中,总会出现权威总揽的现象。而教师和学优者,往往成为“大权威”,指挥包揽一切,学困者依赖盲从,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这都直接影响着合作的实效。笔者曾在一节公开课中,听到学生无奈的一句感慨:“唉!又是组长。”接着,只见其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他不再提起兴趣了,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这从中可以感受到,授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虽说是小组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很好地指导合作,学生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面对这种现状,笔者以为,教者的正确策略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在交流中尽量鼓励学困者先说,再让其他学生说,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教师还要有机地针对不同学习任务安排他们角色的置换,因为学生并不是对每个学习任务始终都觉得“困难”或始终呈现“优秀”的。这样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能力得到锻炼,后进生学习得到提高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学生个个参与,地位平等,人人都扮演角色,担当任务,在平等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平等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