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语文作为改革的主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本人在研读新课程大纲时发现,“人文性”被提到了与“工具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本文试图从语文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安排、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师本人等方面来阐述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状,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一)語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1、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首先,教学重心偏离。无论怎样强调或者淡化考试的权威性,怎样大张旗鼓的宣传素质教育,高考始终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追求答题的准确性上,对学生的训练停留在语言能力和答题技巧上,一切都是向高成绩看齐,过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答题的技巧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抛在脑后,无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完全成了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并且,语文考试中的标准化试题越来越多,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标准化试题的训练上,这种追求使得高中语文中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其次,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缺乏创新性。当前活跃在教学一线上的高中语文老师,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偏重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对教学的人文性缺少关注,老师为了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语文课堂上对内容的讲解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方法,老师传达给学生的也都是一样的答题技巧,这样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抹杀了学生的闪光点,学生读课文时的想法、见解也被考试占据,头脑中想的是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文章主题,对于文章中涉及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课时过分依赖课本,完全以课文为中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千篇一律,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渐渐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个性。
再次,校园及周边文化没有形成有益引导。当前,大多数学校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没有人关注高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意识,高中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没有起到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针对高中生开展的文化讲座、讨论会几乎没有,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且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市中心,环境嘈杂,并且周边娱乐场所众多,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学生逃课去网吧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策略
老师要有人文精神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是否有关爱之心,是否有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爱,是否有人文精神素养,决定着老师能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素养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语文老师不仅仅承担着传递学生知识的责任,还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拥有人文精神素养,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分级别对待学生,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合理安排讲课进度,控制课堂信息量,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老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播放与课文有关联的、人文精神浓重的视频以及短片,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以上的種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一)語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1、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首先,教学重心偏离。无论怎样强调或者淡化考试的权威性,怎样大张旗鼓的宣传素质教育,高考始终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追求答题的准确性上,对学生的训练停留在语言能力和答题技巧上,一切都是向高成绩看齐,过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答题的技巧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抛在脑后,无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完全成了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并且,语文考试中的标准化试题越来越多,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标准化试题的训练上,这种追求使得高中语文中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其次,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缺乏创新性。当前活跃在教学一线上的高中语文老师,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偏重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对教学的人文性缺少关注,老师为了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语文课堂上对内容的讲解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方法,老师传达给学生的也都是一样的答题技巧,这样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抹杀了学生的闪光点,学生读课文时的想法、见解也被考试占据,头脑中想的是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文章主题,对于文章中涉及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课时过分依赖课本,完全以课文为中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千篇一律,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渐渐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个性。
再次,校园及周边文化没有形成有益引导。当前,大多数学校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没有人关注高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意识,高中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没有起到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针对高中生开展的文化讲座、讨论会几乎没有,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且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市中心,环境嘈杂,并且周边娱乐场所众多,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学生逃课去网吧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策略
老师要有人文精神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是否有关爱之心,是否有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爱,是否有人文精神素养,决定着老师能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素养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语文老师不仅仅承担着传递学生知识的责任,还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拥有人文精神素养,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分级别对待学生,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合理安排讲课进度,控制课堂信息量,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老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播放与课文有关联的、人文精神浓重的视频以及短片,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以上的種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