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极分化,有人欢喜有人愁
近年来,文学类图书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和正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如长江文艺出版社(该社也可以算半个中央军,半数以上的销售码洋是北京中心创造)、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几乎成了文学类畅销书的上榜专业户,其他文艺类出版社在畅销书排行榜则难见踪影。文学类图书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出版社,其他文艺专业类出版社的日子不太好过,有的地方文艺出版社的年销售码洋只有几千万,而且这些码洋主要是教辅书,文学作品少得可怜,除了一些作者包销的图书,在书店基本上没有上架书,生存每况愈下。与其他专业出版社相比,文艺类出版社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其他出版社如美术类、少儿类、科技类出版社等,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两极分化现象,但没有文艺类出版社那样大的反差。这种竞争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的出版社(包括部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了对名家名作的吸引力和议价能力,并在资源的积聚效应中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那些策划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较弱的专业或非专业出版社,缺乏吸引名家名作的条件和底气,难以影响市场,影响读者,有的地方文艺出版社因市场推广乏力,主要出版包销类的文学作品,如个人文学作品集,或是个人掌握了一定发行渠道的小说、散文集等。这种出版模式虽然没有经营风险,无须占用出版社的资金,不存在回款问题,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影响,时间一长,容易被读者遗忘,而出版社一旦被读者所遗忘,这样的出版社也便形同虚设,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了,在惨淡经营中维持着基本的生存。
全国文艺类出版社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地方军不敌中央军。从目前文学类畅销书的排行榜的情况来看,“搅动”图书市场的文学类的畅销书,都是少数出版社在唱“主角”,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北京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占了多数)。个别文艺出版社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推广乏力,面对名家提出的高达五六位数的起印数及版税,只得望“稿”兴叹。有的地方文艺出版社的利润,基本上来自面向本地发行的教辅读物,依赖与教育部门的“良好”关系,采取集中占领区域市场的策略,聊以度日。某地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曾经风行全国,但现在在文学出版领域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某文艺类出版社资深编辑,以自己在作家圈的人脉关系,拿到了一位名家的书稿,但由于出版社的宣传、市场推广等配合不力,结果才销售了几千册,这位编辑深感有负作者,一再向作者表示歉意。这位编辑的无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文学类图书市场的严酷。在图书产品日益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如果把图书市场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被读者选择和接受的冰山一角,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文学类图书难以摆脱被淹没在图书市场的汪洋大海的厄运。
两极分化,市场竞争的必然
应该说,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是坏事,两极分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就是说,出现两极分化是正常的,表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学类出版社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几个因素促成的。首先,是文学类图书的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文学类图书与教辅类图书不同,有着鲜明的市场属性,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向学生推荐这样的机遇;与财经类、健康类图书也有不同,财经类图书、健康类图书等多少还有团购等促销因素。文学类图书基本上都是读者自费购买,都是一本一本卖出去的,有一定的经营风险。我们时常听到哪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给职工发了健康类图书或是财经类图书,如今不少书店已下架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书,有的企业作为职工福利发放,《世界是平的》也一度成了不少领导的案头必备。但文学类图书的发行就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机遇,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都要让读者挑剔的眼光来决定其“命运”。其次,是文学类读物受网络的冲击比较明显。网络文学的海量信息、超文本链接、不断更新、免费(廉价)阅读等特点,使纸质类文学读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成了文学类读物的最大竞争对手。据说有的文学网站日上传文学作品的字数达到了数千万字,文学网站一天的上传字数,几乎等于有的出版社一年的文学作品发稿字数(虽然在质量上不可比,后者的质量大大超过前者)。我们当然不否认其他读物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但相比之下,文学类读物受到的冲击显然是致命的,特别在青少年中,阅读网络文学,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两极分化,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的图书细分市场中,增量最大的是少儿类和文学类图书,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文学类图书有着很大的发展市场空间,二是读者对文学类图书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在看到文学类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文学类图书竞争的有利条件,有利因素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文学类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
网络文学也是双刃剑,它在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夺走”纸质出版物读者的同时,也以此吸引、聚焦了读者的目光,为网络文学的出版打下了基础,不少文学类畅销书都是从网络作品“火”向纸质出版物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蛋白质女孩》,到近年的《鬼吹灯》系列等畅销书,主要都是网络“炼成”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成功,是典型的网络产物,作者原来在天涯网上发的那些帖子,纯粹是自娱自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些有感而发的系列文章,经过高人的指点和“包装”,会成为排行榜上高居不下的系列,会使他成为万众瞩目的知名作家。当然,这些畅销书的出版,除了作者的网络作品具备了畅销书的潜质外,高手的精心策划、悉心制作和成功的市场推广,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有人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但以上所举的那些例子,至少说明了网络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网络对文学出版的促进,还表现在为图书宣传的广为人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吸引特定读者群的专业网站、BBC公告、网络社区、QQ群、博客、微博、视频、短信群发等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拓宽了编辑的视野,丰富了编辑的想象力,提高了图书市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率,过去不敢想或是想不到的事,在新的高科技时代,都在不断变为现实,并不断改变、更新着我们的观念,使文学图书出版进入了新的速生时代。
第二,民营资本的全方位介入出 版,给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图书市场的畅销书,至少有70%是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策划的。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目前虽然没有取得出版权,但已经和正在成为畅销书市场事实上的主导力量。2009年柳斌杰署长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民营书业是新兴的文化生产力,肯定了民营书商对繁荣、发展出版产业,振兴文化产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后,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系列政策和举动,为民营书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日渐改善的市场环境。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谁与民营书商合作,谁就抢占了先机,机不可失。文学作品是民营书商最为活跃的领域,文艺类出版社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国“民”合作的机遇,把出版社的书号资源优势、政策资源优势等,与民营书商的人才优势、市场化运作优势、机制优势等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新的优势。
第三,树立新的资源观,创新资源整合思路,打造资源整合平台,把更多的出版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学出版物。
目前文学类图书出版,缺的不是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整合思路的创新,文学类图书出版的过程,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出版社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体现在对出版资源的占有上,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出版资源整合思路的创新。资源按归属可分为社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社内资源是指出版社所拥有、所掌控的资源,如出版社的书号资源、编辑和市场营销人员资源、作者资源、行业背景资源、人脉关系资源等;社会资源则是指与出版经营有关的资源,指出版业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社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所包含的媒体资源、企业资源、政策资源、政府部门资源等,都有可能成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但出版社能掌控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一个出版社规模再大、历史再久,其资源的存量,也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社会资源的利用、挖掘、开发是没有穷尽的。文学类图书市场竞争的实践表明,出版社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对出版资源占有所形成的,而是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所决定的。有的地方文艺类出版社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但由于资源整合的思路没有创新,年销售码洋只有几千万,而有出版社虽然成立的时间晚、底子薄、基础差,占有的资源不多,但由于善于利用、挖掘、整合社会资源,由于不断创新资源整合思路,成功地打造图书品牌,并以此带动了其他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规模。
因此,出版社不但要重视对资源的占有,更要重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策划创意。把有限的社内资源与丰富的社会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营造利益共享空间,在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寻找利益的共同点,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把存量资源变为增量资源,并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使资源产生新的社会财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畅销书,为出版界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成功范例。该社在整合资源上下工夫,用富有创意的策划思路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以全新的思路对郑渊洁的儿童文学作品资源进行整合,把《皮皮鲁总动员》作为郑渊洁儿童文学作品系列的统领性书名,在富有个性的品牌统领下,将作者的作品以不同颜色为标志分批推出,包括“银红系列”、“橙黄系列”、“蔚蓝系列”等八大系列。同时,在每篇正文之前专门增设了开篇词:“皮皮鲁有话说”,以读者熟悉的“皮皮鲁”品牌形象来贯穿全套图书,增强了这套图书的整体感,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购买欲望。该社同时还组织了一系列与图书营销有关的活动,如别开生面的皮皮鲁10周岁的生日、陪同作者签名售书、组织作者与小读者的见面会、组织图书义卖活动并把义卖收入捐赠汶川地震灾区等,有效地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宣传热潮,预热了市场,激发、激活了读者的积极性,3年来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且前,《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品种增加到lO大系列,计70种,总销售达1700万册,总销售码洋超过了3个亿,每个品种平均销售24万册,平均销售码洋超过了300万元。一种图书创造的价值就大大超过有的出版社几年的收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为龙头,拉动、带动了其他图书的销售,促进了出版社的销售回款,加快了出版社的资金周转,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近年来,文学类图书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和正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如长江文艺出版社(该社也可以算半个中央军,半数以上的销售码洋是北京中心创造)、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几乎成了文学类畅销书的上榜专业户,其他文艺类出版社在畅销书排行榜则难见踪影。文学类图书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出版社,其他文艺专业类出版社的日子不太好过,有的地方文艺出版社的年销售码洋只有几千万,而且这些码洋主要是教辅书,文学作品少得可怜,除了一些作者包销的图书,在书店基本上没有上架书,生存每况愈下。与其他专业出版社相比,文艺类出版社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其他出版社如美术类、少儿类、科技类出版社等,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两极分化现象,但没有文艺类出版社那样大的反差。这种竞争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的出版社(包括部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了对名家名作的吸引力和议价能力,并在资源的积聚效应中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那些策划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较弱的专业或非专业出版社,缺乏吸引名家名作的条件和底气,难以影响市场,影响读者,有的地方文艺出版社因市场推广乏力,主要出版包销类的文学作品,如个人文学作品集,或是个人掌握了一定发行渠道的小说、散文集等。这种出版模式虽然没有经营风险,无须占用出版社的资金,不存在回款问题,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影响,时间一长,容易被读者遗忘,而出版社一旦被读者所遗忘,这样的出版社也便形同虚设,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了,在惨淡经营中维持着基本的生存。
全国文艺类出版社的现状可以这么说,地方军不敌中央军。从目前文学类畅销书的排行榜的情况来看,“搅动”图书市场的文学类的畅销书,都是少数出版社在唱“主角”,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北京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占了多数)。个别文艺出版社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推广乏力,面对名家提出的高达五六位数的起印数及版税,只得望“稿”兴叹。有的地方文艺出版社的利润,基本上来自面向本地发行的教辅读物,依赖与教育部门的“良好”关系,采取集中占领区域市场的策略,聊以度日。某地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曾经风行全国,但现在在文学出版领域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某文艺类出版社资深编辑,以自己在作家圈的人脉关系,拿到了一位名家的书稿,但由于出版社的宣传、市场推广等配合不力,结果才销售了几千册,这位编辑深感有负作者,一再向作者表示歉意。这位编辑的无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文学类图书市场的严酷。在图书产品日益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如果把图书市场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被读者选择和接受的冰山一角,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文学类图书难以摆脱被淹没在图书市场的汪洋大海的厄运。
两极分化,市场竞争的必然
应该说,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是坏事,两极分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就是说,出现两极分化是正常的,表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学类出版社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几个因素促成的。首先,是文学类图书的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文学类图书与教辅类图书不同,有着鲜明的市场属性,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向学生推荐这样的机遇;与财经类、健康类图书也有不同,财经类图书、健康类图书等多少还有团购等促销因素。文学类图书基本上都是读者自费购买,都是一本一本卖出去的,有一定的经营风险。我们时常听到哪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给职工发了健康类图书或是财经类图书,如今不少书店已下架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书,有的企业作为职工福利发放,《世界是平的》也一度成了不少领导的案头必备。但文学类图书的发行就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机遇,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都要让读者挑剔的眼光来决定其“命运”。其次,是文学类读物受网络的冲击比较明显。网络文学的海量信息、超文本链接、不断更新、免费(廉价)阅读等特点,使纸质类文学读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成了文学类读物的最大竞争对手。据说有的文学网站日上传文学作品的字数达到了数千万字,文学网站一天的上传字数,几乎等于有的出版社一年的文学作品发稿字数(虽然在质量上不可比,后者的质量大大超过前者)。我们当然不否认其他读物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但相比之下,文学类读物受到的冲击显然是致命的,特别在青少年中,阅读网络文学,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两极分化,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的图书细分市场中,增量最大的是少儿类和文学类图书,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文学类图书有着很大的发展市场空间,二是读者对文学类图书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在看到文学类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文学类图书竞争的有利条件,有利因素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文学类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
网络文学也是双刃剑,它在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夺走”纸质出版物读者的同时,也以此吸引、聚焦了读者的目光,为网络文学的出版打下了基础,不少文学类畅销书都是从网络作品“火”向纸质出版物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蛋白质女孩》,到近年的《鬼吹灯》系列等畅销书,主要都是网络“炼成”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成功,是典型的网络产物,作者原来在天涯网上发的那些帖子,纯粹是自娱自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些有感而发的系列文章,经过高人的指点和“包装”,会成为排行榜上高居不下的系列,会使他成为万众瞩目的知名作家。当然,这些畅销书的出版,除了作者的网络作品具备了畅销书的潜质外,高手的精心策划、悉心制作和成功的市场推广,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有人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但以上所举的那些例子,至少说明了网络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网络对文学出版的促进,还表现在为图书宣传的广为人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吸引特定读者群的专业网站、BBC公告、网络社区、QQ群、博客、微博、视频、短信群发等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拓宽了编辑的视野,丰富了编辑的想象力,提高了图书市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率,过去不敢想或是想不到的事,在新的高科技时代,都在不断变为现实,并不断改变、更新着我们的观念,使文学图书出版进入了新的速生时代。
第二,民营资本的全方位介入出 版,给文学类图书的出版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图书市场的畅销书,至少有70%是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策划的。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目前虽然没有取得出版权,但已经和正在成为畅销书市场事实上的主导力量。2009年柳斌杰署长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民营书业是新兴的文化生产力,肯定了民营书商对繁荣、发展出版产业,振兴文化产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后,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系列政策和举动,为民营书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日渐改善的市场环境。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谁与民营书商合作,谁就抢占了先机,机不可失。文学作品是民营书商最为活跃的领域,文艺类出版社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国“民”合作的机遇,把出版社的书号资源优势、政策资源优势等,与民营书商的人才优势、市场化运作优势、机制优势等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新的优势。
第三,树立新的资源观,创新资源整合思路,打造资源整合平台,把更多的出版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学出版物。
目前文学类图书出版,缺的不是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整合思路的创新,文学类图书出版的过程,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出版社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体现在对出版资源的占有上,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出版资源整合思路的创新。资源按归属可分为社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社内资源是指出版社所拥有、所掌控的资源,如出版社的书号资源、编辑和市场营销人员资源、作者资源、行业背景资源、人脉关系资源等;社会资源则是指与出版经营有关的资源,指出版业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社会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所包含的媒体资源、企业资源、政策资源、政府部门资源等,都有可能成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但出版社能掌控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一个出版社规模再大、历史再久,其资源的存量,也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社会资源的利用、挖掘、开发是没有穷尽的。文学类图书市场竞争的实践表明,出版社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对出版资源占有所形成的,而是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所决定的。有的地方文艺类出版社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但由于资源整合的思路没有创新,年销售码洋只有几千万,而有出版社虽然成立的时间晚、底子薄、基础差,占有的资源不多,但由于善于利用、挖掘、整合社会资源,由于不断创新资源整合思路,成功地打造图书品牌,并以此带动了其他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规模。
因此,出版社不但要重视对资源的占有,更要重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策划创意。把有限的社内资源与丰富的社会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营造利益共享空间,在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寻找利益的共同点,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把存量资源变为增量资源,并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使资源产生新的社会财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畅销书,为出版界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成功范例。该社在整合资源上下工夫,用富有创意的策划思路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以全新的思路对郑渊洁的儿童文学作品资源进行整合,把《皮皮鲁总动员》作为郑渊洁儿童文学作品系列的统领性书名,在富有个性的品牌统领下,将作者的作品以不同颜色为标志分批推出,包括“银红系列”、“橙黄系列”、“蔚蓝系列”等八大系列。同时,在每篇正文之前专门增设了开篇词:“皮皮鲁有话说”,以读者熟悉的“皮皮鲁”品牌形象来贯穿全套图书,增强了这套图书的整体感,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购买欲望。该社同时还组织了一系列与图书营销有关的活动,如别开生面的皮皮鲁10周岁的生日、陪同作者签名售书、组织作者与小读者的见面会、组织图书义卖活动并把义卖收入捐赠汶川地震灾区等,有效地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宣传热潮,预热了市场,激发、激活了读者的积极性,3年来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且前,《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品种增加到lO大系列,计70种,总销售达1700万册,总销售码洋超过了3个亿,每个品种平均销售24万册,平均销售码洋超过了300万元。一种图书创造的价值就大大超过有的出版社几年的收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为龙头,拉动、带动了其他图书的销售,促进了出版社的销售回款,加快了出版社的资金周转,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