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广州粤曲茶座观众现状与趋势调查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粤曲茶座是广州地区茶楼中存在的一种粤曲表演形式,其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对其受众群体现状的调查是了解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在当下变迁的关键。
  【关键词】粤曲茶座;观众;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社会学论域中,受众群体(听众、观众)是以听赏活动聚集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受众与音乐家的分离,表明了社会分工的成熟,商品经济社会的形成。前苏联音乐学家苏皮契奇认为:“不仅听众的各种反应值得注意,而且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可能是音乐活动的中心。”本文以广州大同酒家粤曲茶座为个案,于2014年1月5日发放问卷32份,回收32份,从观众的地域性、年龄、消费、审美等方面进行调查,从而对当下粤曲茶座的受众群发展趋势有所把握。
  一、粤曲茶座的历史概况
  “粤曲茶座”是广州地区一种以茶楼为载体,边品茶、边欣赏粤曲演唱的特殊文化现象。清同治年间(1862~1874),西关的“初一楼”最早在茶楼内设歌坛,请艺人为食客演唱粤曲,这就是早期的粤曲茶座。这种形式在20世紀20-30年代最为繁荣,至“文革”前期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广东曲艺团与泮溪酒家合作组织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第一个粤曲茶座。由于演唱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曲目,很能引起粤曲爱好人士的共鸣,所以吸引了很多听众。90年代后,随着广东流行音乐发展高峰时期的到来,很多人追赶着潮流的脚步,纷纷听上了流行歌曲,很多酒家撤消了粤曲表演。近年来,粤曲茶座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经常短期内开设后又关闭,位于广州沿江西路的大同酒家和爱群大厦陶源居酒家曾经是最为持久的两家粤曲茶座,但目前也已经不再设粤曲茶座。
  笔者调查的大同酒家建于1938年,其粤曲茶座设在六楼,驻唱群体为珠江曲艺团。珠江曲艺团1985年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成立的,最初叫作“广州珠江广播曲艺团”,90年代初脱离了广东电视台自己经营,1992年的时候开始进入大同演出,粤曲茶座演出时间为每天下午2:00~4:15。
  二、粤曲茶座观众现状调查
  (一)观众来源
  在调查的32个人中,来自越秀区的11人,海珠区6人,黄埔区2人,荔湾区5人,白云区4人,剩下的4人并不是广州本市的,他们有来自佛山、香港等地。白云区和黄埔区的观众多数是要坐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公交或是地铁。从香港过来的观众告诉笔者,自己原本也是广东人,从小就喜欢听粤曲,在香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一有时间就会回到广州来。由此可见,粤曲茶座的观众主要集中于广州老城区,尽管路途遥远,但是,由于对粤曲的喜爱支持他们前往粤曲茶座的主要原因。
  (二)观众年龄
  在笔者的调查中,粤曲茶座的观众虽然多数是退休的老年人,但是他们退休前从事的工作各异,有公务员、退伍军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领导等,观众年龄主要分布为:31岁1人;45岁1人;50~60岁2人;60~70岁14人;70~80岁7人;80岁以上7人。32人中25人已经退休,有7人还在工作。从数据来看,过来听粤曲茶座的观众群体多趋于老龄化的状态。
  (三)观众粤曲背景
  调查显示,粤曲茶座的观众通常有一定的粤曲背景,32人中15岁以前就开始喜欢粤曲的有15人;15~25岁开始喜欢乐曲的有8人;25~35岁开始喜欢乐曲的有3人;35~45岁开始喜欢粤曲的有2人;45~55岁开始喜欢粤曲的有1人;55~65岁开始喜欢粤曲的有1人;65岁以后开始喜欢粤曲的有2人。在笔者调查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会唱粤曲的。他们当中,有自己听着粤曲自学的,有朋友之间相互交流的,还有自己找老师学习的,有的观众还参加一些粤曲的演出活动,由此可见他们对粤曲的热爱。以笔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位观众莫宝莲婆婆为例,她今年70多岁,年轻时就是粤曲发烧友,丈夫是粤曲乐手,会玩各种乐器,自从退休后就来茶座听粤曲,听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是见证了粤曲的兴盛与衰落,对粤曲的了解不亚于职业表演者。
  (四)观众消费情况
  由于来听粤曲茶座的几乎都是退了休的老年人,他们的退休工资并不是很高,在调查中,无收入的有6人;收入1000块以下的有2人;收入1000~3000块的有16人;收入3000~5000块的有8人。所以,很多观众过来听粤曲茶座都是酒店的最低消费。在调查中,每天在粤曲茶座最低消费的有19人;消费20~50元的有10人;消费50~100元的有2人;消费200元以上的有1人。他们跟笔者说,一般都是吃了午饭再过来听粤曲的,所以一般每人只会叫上一壶茶和一份小点心。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观众在演出时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红包却很慷慨,在笔者的调查中,他们有很多都会给红包,对演员表示支持。演员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靠观众们给的红包“感情利是”。观众们多数给演员的红包多是10块、20块,也有给50块,100块,甚至是200块以上的。这笔不小的开支对于收入不高的老人来说是一笔比较大的消费,但是很多观众都觉得值得。观众李婆婆今年已经80多岁了,她告诉笔者,她的工资也就2000多块钱,可是每一个月花在粤曲茶座的钱就1000多块,虽然这笔开销有点大,但是自己喜欢,也就觉得值得了。
  (五)观众审美爱好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粤曲茶座的观众多数听的是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早期的粤语流行歌曲。《胡不归慰妻》《夜战马昭》《游园惊梦》等经典粤曲是茶座中演唱最多的曲目,偶尔会有《万水千山总是情》这样的流行粤语歌曲,也会时不时有折子戏的演出。在笔者的与观众的交谈中发现,男性观众多数喜欢听平喉、虾腔(罗家宝唱腔)的乐曲曲目,女性观众多数喜欢听子喉如红线女唱腔的乐曲曲目。在调查中,观众们认为粤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粤曲的唱腔,其次是粤曲的旋律和剧情,还有是因为粤曲是广东的一项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粤曲茶座对于观众的社会意义分析   (一)近距离接触粤曲的平台
  粤曲茶座是一种特定的不同于大舞台形式边喝茶边听曲的“小舞台”,不同于“大舞台”清晰的“观演边界”和规范的“观演仪式感”。粤曲茶座中“观演边界”总是处于流动中,其形式更为自由,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更为亲密。不仅开场前演员们穿梭在各桌之间与观众交谈,演唱结束之后也会走下舞台与观众交流、表达谢意。而观众也可以在演出的过程中随意走动,并随时上台给演员递红包。这样就可以给观众与演员有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有机会一起交流粤曲、心得,这对粤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因为平时去外面买票听粤曲根本没有跟演员接触的时候。正如一位观众李婆婆这样说:“粤曲茶座好就好在可以近距离接触演员,而且又可以和他们交流,比较亲切,不会觉得那么高高在上。”可见粤曲茶座在观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其表演过程也是观众与演员情感交流的过程。
  (二)老年人日常社交与休闲
  粤曲茶座的觀众多为退休的老人,这个群体有较多空闲时间,点上一壶茶,几块小点心,跟着粤曲打上节奏,对于爱好粤曲的他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去处。另外,粤曲茶座中的观众大多数拼桌(搭台)而成,老人们不排斥拼桌,相反非常乐于与拼桌的曲友交流,甚至因此相识,相约同一时间一起欣赏粤曲茶座,互相帮对方占座,不但可以听粤曲,还可以喝茶聊天,这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上茶楼听粤曲,已经不是简单的音乐听赏行为,长此以往,粤曲茶座就好像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粤曲茶座中的这些观众之间长期听曲的交流,以及与演员之间长期“感情利是”的来往,使得这一空间除了具有表演空间的性质,还成为了一个“熟人社会”的休闲社交空间。
  四、结语
  从上文的调查与分析来看,粤曲茶座已经脱离了舞台表演艺术“欣赏”的范畴,而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常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把它封存起来变为历史中的文物,而是要激发其生命力,使其长期以鲜活的姿态维持该文化的活力。粤曲茶座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空间无疑是粤曲存续的文化土壤,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关注。就本文的调查结果来看,粤曲茶座的观众整体偏老龄化,大部分对粤曲有深厚的了解,这说明粤曲在当下有着较为稳定的观众群体。但另一方面,由于年轻观众的缺乏,粤曲茶座观众日趋减少的现象根本上影响了粤曲茶座的生存,很多粤曲茶座难以为继而关门,粤曲艺人的生存也非常不稳定,造成了当下粤曲的艰难处境,如何培养新的观众成为了粤曲茶座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民族节庆是活态性的民俗活动,基于全球化、新媒体技术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模式转变视角的再审视,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地延续、流变和再生。通过对楚雄彝族火把节当代发展语境进行研究,旨在厘清传统民族节庆在现代转型中的复杂关系,探寻民族节庆文化传统纳入现代视域下的新路径,及民族节庆活动在文化与经济的二元结构寻求传承与发展的契合点。  【关键词】楚雄彝族火把节;现代转型;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K8
【摘要】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围绕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美术元素所展开的讲授、分析和讨论是教学任务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民间美术元素并将此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上,关键点就集中在如何巧设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以及使所理解的程度更深,更广更持久。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形态上丰富多样,展品种类和资料
【摘要】声乐是由多种发声技巧及器官运动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其中,腔体协作是极其重要的技巧。正确做好腔体协作,声乐发声将更省力,更有效率。  【关键词】声乐;发声技巧;腔体协作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声乐发声技巧概况  声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声乐产生于人类的器官功能——嗓音是人与生俱来的,声乐可以说是人类的天赋之一,但唱好声乐要通过长期训练来实现。声乐学习通常分为发声训练
【摘要】本文以黔东南苗族干栏民居建造材料为例,分析了地方材料的属性,并通过中国当代建筑师使用地方材料的实例,总结出环境设计中运用地方材料的当代建构策略,倡导在设计与实践中对传统地方材料的思考与运用。  【关键词】建构;环境设计;干栏民居;地方材料  【中图分类号】TU39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材料是表达环境设计地域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是人与环境接触的介质。中国传统民居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
【摘要】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云南曲靖麒麟区沿江街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
【摘要】本文以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扎库齐牛录(八乡)的汗都春艺术为个案,从边缘化视角探讨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定位,主要分析与阐释汗都春艺术在多元化的社会变迁中如何选择积极的文化适应策略。  【关键词】变迁;汗都春;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V911 【文献标识码】A  汗都春艺术自生成以来,并不是单线传播发展,而是多元文化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不断交融的结果。边缘化是族群文化互动过程中难以规避的
【摘要】艺术和宗教都是从人的知觉心理学出发,阐述通过知觉制造感觉的科学依据,从而营造出一种心理构造。作为意识层面的精神创造,艺术和宗教一直纠缠在一起,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本文旨在以米开朗基罗的宗教壁画《最后的审判》为例,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对宗教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艺术;宗教;促进;制约;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最为
【摘要】本文以国内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为研究背景,以新疆喀什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维吾尔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维吾尔 族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的竞争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关键性问题。本文立足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实际,结合本院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浅谈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设计专业;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第一颗远程运载火箭(东风-5洲际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试验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军事科学的新成就,标志着我军现代化装备发展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