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管理的不断发展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手段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变革,越来越得到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认可和重视。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教育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并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了8项发展任务和5项行动计划。教育部2012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并于2013年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对这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全国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明了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逐步成熟
  进入21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在原有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传统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基础上,又发起、组织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等一系列新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各项活动规模、参与面和社会认知度逐年扩大,对管理和组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从经验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活动组织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髙效化发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自2002年起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和在线工作管理系统,希望从全国管理层面入手,自上而下地逐步实现工作流程信息化、工作行为数据化,搭建以学生、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科技教育活动服务平台。
  平台建立伊始,选取了管理流程较为成熟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试点,逐步实现了从项目在线申报和审查,到初评、复评,再到线下终评的赛事管理信息化,并陆续将成功经验应用于其他项目。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3项品牌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2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已经初步实现全程信息化组织管理,活动自开始到结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和流程。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等其他青少年科技活动和项目也均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组织和管理,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近几年逐步完善的竞赛类活动现场信息服务实现了“一卡通”式管理,参赛学生可以使用电子胸卡进行入场检录、考勤记录、工具借用、检查预约、活动投票、赛程查询、成绩查询、资料下载等与参赛代表身份有关的赛事活动和服务,活动组织者则可依托赛务管理系统对选手信息和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即时掌握和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组织的便捷性和工作效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平台功能也向不同终端扩展,已经形成涵盖网站、手机App、微信、微博,以及活动现场Pad终端、查询机、大屏幕的跨平台、多媒介的跨平台立体化活动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活动参与者提供更便捷、更灵活的多元化服务。
  平台现状和发展方向
  基于大数据的人员信息管理是平台运营的基础。从全国到地市级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管理者、参加每一次活动的科技辅导员和青少年、参加各项工作的专家,都拥有个人的信息记录。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30万人,注册专家近500人,通过10余年的活动积累,形成了青少年科技竞赛创新作品数据库、活动相关人群信息数据库、中小学校及校外科技机构信息数据库,为管理流程可追溯、活动资源集成和利用,以及不同地区、年龄段人群的兴趣、需求分析和后续追踪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
  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正在构建多级用户、多项工作的网络状工作体系,每一项活动都努力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数据化管理,以工作流为主线,划分阶段、分解任务、模块化管理。在对每一项活动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横向形成各项活动整合嵌入、协同协作的系统格局,初步建立起包括全国组织管理者、省级组织管理者、地市级组织管理者、参赛学生和教师、社会公众的5级用户组织体系,为每一级用户提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显其能的平台和渠道。
  接下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格局,形成以青少年科技中心品牌活动为示范引领,针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科普工作发展需求,面向全国各级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全国各省(区、市)、主要地市和学校,搭建金字塔式青少年科技教育生态发展体系。同时要实现各项目和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和协同发展,做好不同项目、不同单位、不同人员的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真正以学生、教师、学校为中心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档案,并提供基于发展档案的大数据应用服务。
  信息化体系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在目前管理平台的建設理念中,全国一级负责平台顶层设计、建设和统筹管理,省一级在使用平台履行本级管理权限的同时,也承担省级平台建设的职责,地市一级和活动参与者则以活动管理和使用为主。省级组织管理者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体系中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省级组织管理者的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省一级组织管理者要在本地区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掌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围绕各项主要工作,用好平台工作管理系统,形成高效的网络协同办公模式和办公习惯。其次需要进一步发挥省级平台在整个青少年科技教育信息化组织系统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宣传推广、活动管理、协同工作、数据应用等各个方面做到与全国平台的无缝衔接。另外还需要加强资源和数据建设,树立整合集成、互联互通的意识,从自身做起,带动本地区各级活动组织管理部门、学校、辅导员,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共享。
  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 让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全体受益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构筑支撑工作创新发展的工作体系,形成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而这些,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其他文献
8月18日,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论坛上,来自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及中学一线科技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了有关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该如何破局。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现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蕴红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包括专业教育、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单长勇副主任(左二)带领小学生进行“识标签、知营养、保健康”游戏  5月18日下午,在山西省广播电视台2名主持人和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红旗、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程景民的带领下,200余位来自太原外国语师范学院第三附小的小学生共同参与了一场“识标签、知营养、保健康”的互动游戏,同时拉开了“科学饮食、健康生活——2012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帷幕。教育
在上一期“球兰的标准化、商品化扦插育苗技术(一)”中提过,获得足量、优质的种苗是获得优质商品盆花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有了合格插穗后,接下来就该考虑选择基质和制作插床这两项技术了。过去,由于对扦插基质、插床制作和插后管理过程中环境条件统一控制重视不够,造成插穗成活有早有晚,成活时间不一致。不但延长了育苗时间,增加了育苗成本,而且给今后商品盆花生产带来一系列麻烦,最后花卉生长不整齐,不能同时上市,效益明
简介  再生现象存在于许多动物。不同动物的再生能力不同,一般无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比脊椎动物强。组织再生的研究可以在医学领域得以应用,因而成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文昌鱼并不是鱼,只是外形有点像鱼,但是并没有鱼那样的胸鳍和腹鳍,也没有鱼那样的头部,它属于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对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很有意义,很多科学家认为文昌鱼是一个很有
研究背景  中国现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团体。老年人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平时的生活中因饮酒过量、体位变化、情绪变化、剧烈疼痛等因素极易引发晕厥。老人在外因突发疾病无及时急救而未能挽救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这背后反映了社会的相关产业未能跟进式发展,仍存在短板,缺少相关配套的解决方案。老
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我们就离不开山林带来的恩惠。木质材料是人类创造力发展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最早宗教崇拜,见证了手工业者的艰辛,见证了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见证了最早创客的诞生。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木质材料在现代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但科技为这种古老的材料带来了新的发展,它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材料。  不是所有的木头都可以称为木质材料。原木从山林采伐,经过切割、加工,才能成为创客教育
江苏省科学技术馆创设的“学物理不难”科学教育项目是立足科技场馆丰富的科学展品资源,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课外拓展实践和课堂学习“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学习教育新途径。参与对象是6-8年级学生,项目重点关注学生在物理学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难点,让学生在科技馆中利用展品资源,以问题为牵引,自由探索,在思索一实践一分析一总结中抽丝剥茧,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活化掌握。项目注重培养参与者对物理学习方法的
今年是“国际光年”,恰逢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高科技“863”计划主要倡导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诞辰100周年。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国防光学工程和光学教育事业。王大珩的一生,旖旎风光,光华如珩;其道大光,光耀中华。  光风霁月  王大珩(1915.2.26-2011.7.21),祖籍江苏吴县(今江
郑永春,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副理事长。  我们为什么要走向深空?未来我们能去哪里?我們又该怎么去呢?  地球——这颗悬浮在太空中的蔚蓝色星球,承载了我们所有的悲伤喜乐,所有家庭的工作、生活,房子、车子,乃至战争、爱情,都是在这颗星球上发生和发展的。我们关心的是这些身边的东西,却没有人关心这颗星球在宇宙中的处境。如果我们的地球碰到危机,人
研究背景  涡虫(图1)具备超强的再生能力。1898年,遗传学家摩尔根切下了涡虫整体重量1/279的小块组织,后来这个小块组织再生为了一个完整的个体。涡虫因此被誉为“切不死的动物”。近年研究发现,涡虫惊人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丰富的干细胞密切相关,涡虫受到创伤引发应激反应,随后通过相关信号调动体内干细胞的迁移、增殖与分化等生理过程。  应激蛋白HSP90是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与创伤、刺激和生长相关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