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汇聚,品鉴珍品话收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由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主办、中国《收藏界》杂志社承办的“上海收藏大家许四海藏品北京鉴赏会”,于2月19日在北京“收藏界艺术馆”举行,约40位专家学者出席,品鉴了许四海先生带来的书画、陶瓷、紫砂壶等精品50余件。许四海收藏的历代陶瓷、紫砂精品以及吴昌硕、李可染、傅抱石、黄胄等大师的8幅书画作品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本刊现将鉴赏会中专家学者们的品鉴精华摘录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许四海(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家)
  首先,感谢高社长在百忙之中来组织这个活动,也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个会议,非常感谢!对于收藏,我的体会是,玩是一种心情,不管是真是假,开心就值了。在收藏的过程中我可能真的假的交学费就交了两三百万元。收藏,藏是一个过程,因为藏品上个时代是在人家手里,这个时代是在我手里,到了下个时代就不知道在谁那里了,而且这些东西的内在文化价值是无量的。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上,就是我们中国的财富,这些财富可以说是你的,是我的,是大家的,其实最后都是社会的。我和在座的收藏家只不过是例行一个义务,这个义务就是保护的义务,保护就是我的责任。
  ●杨静荣(北京故宫博物院瓷器部研究员)
  紫砂真正成为贡品是从明清开始的,就是宜均,档案是有记载的,上面有“故字号”的,就表示是原来清宫旧藏。后来台湾拿走一部分,因为当时认为这东西不是特别漂亮,故大部分留在了北京故宫。中国产紫砂的地儿有三个,一个是宜兴,一个是广西钦州,一个是云南建水,这三个地儿是轻工业部原来扶持的。当时把宜均老跟石湾的广均弄浑,我记得冯先铭那时跟我说过一个诀窍,石湾没给皇宫进过贡,只要是“故字号”的肯定就是宜兴的,实际上这宜兴后来有五朵金花,紫砂是一个,均陶、彩陶、精陶、青瓷,不是一个品种,这几年刚在市场上大家才开始知道宜均,后逐渐成为收藏热潮。我刚才看了一下,这里有葛明祥的款,因为皇宫里面进贡的都是后来收购的,宫里面进贡的东西是不让打个人款的,包括紫砂。给皇宫进贡是从康熙开始的,没有一个敢写谁谁谁制造的,而且后来到皇宫里面,康熙把它都给加上珐琅彩了,他认为这个紫砂还不是特别漂亮,尤其到乾隆的时候把紫砂全部给画满了,根本就露不出来紫砂的质地之美了。我们后来收藏的有一批东西,其中有一件大家后来公认的时大彬款的紫砂壶,那个紫砂壶我估计不是给皇宫进贡的,应当是后来的人把这个收购了,然后地方官进贡给皇宫的。我们有两个枕头,上边儿写有“故字号”,还有一件乾隆给上面题诗了,这个时大彬的紫砂壶我估计可能是给皇宫进的贡,进贡以后皇帝可能玩着玩着又不喜欢了,在外边儿给包上漆了。那个时候这个东西归故宫工艺组管理,当时我们跟工艺组一块儿办展览,后来就老提时大彬的东西,因为当时延安的那几个纪年墓还没有出土,我说现在就没法真正能确认是时大彬的,后来正好漆器的那个底坏了一块儿,我们出库的时候注明有伤,但是没写伤多大,我们组长后来就偷着往下抠了一点儿,后来一看说是时大彬,反而是宫里旧藏的,最起码乾隆时候在,现在大家公认说这个是,但是不是就真是时大彬的,谁也不敢定,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只有墓葬纪年墓里出土的现在能定。为什么我们故宫的人一般都回避紫砂壶鉴定,因为在故宫里面收藏的紫砂壶除了康熙雍正乾隆,有款儿的旧藏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康熙的紫砂壶北京故宫没有一件,全部被台湾拿走了,我们有雍正和乾隆的,由于我们的紫砂分得不是太好,故关于紫砂壶的鉴定也比较困难。我的建议是看是不是把它的成分跟其他方面结合一下将年代给想办法断一下,最起码就是能分出来这是明代的或清代的,因为分类以后再找大师专家分析一下这是不是当时仿的,或者就是原作,我提这么个建议。紫砂壶的问题就是这么多,我希望宜兴不光是紫砂一个项目,因为它作为一个整体,现在申报了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宜兴有一个挺重要的东西,就是像大缸似的东西,还有咱们腌制咸菜的坛子,那个原来都不值钱,也就几十、几百,现在全上万了,好多都是农民工匠农闲时做的,非常有生活气息,确实表现出了艺术的奔放感,这个东西确实可以作为一个门类,现在大家都返璞归真嘛,这几个品种都是宜兴地区原来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紫砂壶是一个手艺技术活,关于许先生的藏品,从个人收藏的角度来说,能收藏到官窑吉祥葫芦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个现在已经是非常少见了。
  ●王敬之(文化部艺术品评估专家委员)
  紫砂壶的鉴定现在有点错位,错在很多工艺美术家,就是很多做壶的人变成鉴定家了。鉴定牵扯到很多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包括考古上的东西,所以可能这个东西到现在为止一些专家还没有把它理清楚。我觉得今天许先生拿了很多好壶,隔着玻璃窗不上手看也能看出来这是大师的好壶,所以我希望能够有机会亲手摸一摸许先生的十大名壶。紫砂壶制作工艺在最早的时候是放在钢炮里面烧的,它上面有内釉,到了时大彬,才开始放夹。许先生虽然当过宜兴紫砂二厂厂长助理,但不是宜兴人,所以要跳开这个圈子。既然鉴定是个科学的东西,那就必须实事求是,今天许先生有这么多好壶在这,而且能够让我们近距离的看,还能摸一摸,这点有利于我们把紫砂壶搞清楚。
  现在紫砂壶鉴定很乱,乱在鉴定家没有深入的去研究。我觉得许先生作为一个壶艺大师,一方面是研究鉴定的,一方面又是做壶的,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成就,最后能够做到对壶有个很清楚的断代,让我们后人别再搞糊涂了。我们现在到全国各地鉴宝,时大彬的壶很多,陈明远的壶也很多,但是都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让各个方面的人都很认可的一本书,我希望这个重担许四海先生挑起来,而且把这个担子挑到目的地。
  ●李彦君(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
  我感觉《收藏界》是专业媒体当中和藏家、读者联系最紧密的一家,能给一个大收藏家在这里办一个品鉴会我觉得很了不起。我个人认为紫砂鉴定的难度原因主要有五点:1、胎土的单纯性;2、缺乏釉彩技术的特性;3、制作的单纯性;4、多数仅有造型艺术;5、胎土、胎色稳定性强、缺乏变化。对于书画,我是皮毛,不太懂,对于陶瓷我很感兴趣。许先生的这些陶瓷我挺欣赏的,他的这个葫芦瓶儿挺不错的,但是我最欣赏的是那件双鸡头越窑的壶,元代的那种壶能够完整的留到今天真是太不容易了,非常难得!从这些展品的陈列能看出许先生的收藏是很有文化品位的,很理性的收藏,没有追逐那些泡沫的东西,这点我比较钦佩,也比较崇拜,因为你拿到这儿有代表性的精品的东西很多,可能限于陈列面积,没有把你的好东西都拿出来,有朝一日,想看看你更多珍稀的藏品,我看东西就是学习。
  ●王伯昭(著名影视明星、书法家、瓷器收藏家)
  为什么现在市场紫砂这么热呀?从中国的文化上来讲,紫砂是年轻的。从明代的紫砂到清到民国然后到现在,五百年左右,不过有它的科学性。第一,紫砂里面有矿物质,且透气性好。有些事情真的很奇怪,同样的消过毒的开水,放到紫砂壶里二十天以后再喝都不会拉肚子,但如果水放在其他容器里,可能肚子就会不舒服,老百姓民间生活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宜兴地区用这种泥质东西作为一个盛器有它的科学性。第二,我觉得紫砂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文化内敛等等,甚至包括字画,名家的一些很有哲理思想的佳句、国画等。在这个上面作为一个载体,是很有意思的,除了日用外,还可以欣赏、可以收藏、可以把玩,所以它的好是有道理的。第三,东西一定要买对,不怕买得贵。刚开始,没有一定眼力的时候可以从做工比较粗的、价钱比较便宜的且一定要是老东西入手,老东西入手以后,老东西跟你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感性认识,那种知识是不能从书本上学到的,这是最重要的。我看到许先生能自己收藏这个葫芦瓶,这说明许先生在收藏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我的感想就是一定要藏真,不怕藏贵。
  ●杨臣彬(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听完许先生讲的话后,我很感动。第一,许先生说他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书画也好,陶瓷也好,只要喜欢不管真假,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收藏家为了某一种目的去收藏,弄不好就砸锅。比如说有人看了这个东西不错,可以升值,花大价钱去买,结果买到手上砸了,他并不喜欢它,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即这个东西能不能赚钱。往往从这个角度上去讲是要吃亏的,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许先生还有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他说他收藏的东西现在是他的,但是这个东西过去是别人的,也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那么从别人手里到另外的人手里再到他的手里,可以说这个文物收藏品是你的,是我的,也是大家的。这点我觉得也很重要。古代一个很有名的收藏大家叫项元汴,他的收藏可以跟皇宫相媲美,现在我们各个馆,不管是私人的也好、公家的也好,还是国内的也好、国外的也好,好多重要的书画都经过项元汴的收藏,所以项元汴是把当时好多重要的东西收藏在天籁阁里面,在当时来讲这个确实是他的,可是没过几代,东西就流散出来了,民间很多人都有收藏。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量项元汴收藏的东西又到了清宫里面,特别是书画,几乎在社会上的重要书画全部都收藏在清宫里面了,变成国家的了,变成皇家的了,但是皇家的东西到了溥仪的时候又把它弄出去了,弄到长春去了,结果许多重要的东西又流传在民间了。解放以后,好多东西又被一些藏家们收走了,比如说张伯驹,这是现在国内的大收藏家,后来史树青跟我讲,当时他动员张先生将藏品捐献给故宫,捐献给国家,这样一来东西就不会遭到损失,当时张先生说他还没玩够,等玩够了再捐。最后经过潘先生的动员,张先生收藏的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捐献到故宫了,就像许先生说的那样,这个东西是你的,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我觉得这是收藏家的境界,收藏家如果有这种境界的话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刘岩(著名书画鉴定家)
  许先生的收藏是由爱好起步,然后到保护的这个阶段,他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收藏家,当然紫砂是许先生的专业,瓷器是他的偏好,还有书画。我们也直言,可能不见得所有的的东西全部是好的或者是真的,但是从爱好到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东西,这也是我们搞收藏的或者说一个爱好者必经的过程。如果说只是为了投资,或者说这个门类热我要凑热闹,其实这种出发点跟许老师这种境界是相差很多很远的!
  ●王鹏(天津工艺美术大师,珠宝手工艺术大师)
  刚才有很多专家都在讲真与假的问题,其实我是这么看的。我的体会就是如果对真假东西很难判断的时候不如更好的收藏现代的,就是现在这些在世的真正的大家的作品,比如说像许大师的作品。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讲,真与假的问题就不存在。我宁愿买那个假的真,我也不买真的假,因为有很多作品,它的意境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个人,超过本身的这个人的艺术水平,但是他确实是默默无闻,所以他可能就会有这些真假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好的东西就是好。现在科技也在不断进步,有好多东西可能会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鉴定,比如说金铜佛像,可以从微量元素上提取,如果它是明代的,它只能够断代,是哪个时代,并不代表这尊明代的铜佛就是最好的,跟这个作品同一时代最好的最精的才是人们的一个收藏方向,现在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是老的就一定好,我觉得像许大师收藏的这些壶,一看就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代的,也有明代的壶,但是跟这个没有办法比。
  ●张正(资深收藏家)
  鉴定紫砂壶确实有难度,我的想法有三点:第一,相对要尊重宜兴本地的鉴定家,因为毕竟他们是做紫砂的,当然不排斥专家。第二,我觉得要和技术鉴定一起结合起来。第三,我觉得要大家配合起来。不要各有各的一套,紫砂壶还是可以鉴定的。
  ●刘亚谏(文化部艺术品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过去以为许四海先生专门收藏壶,最近看到他收了这么多的藏品,瓷器、书画,用他刚才的话讲就是:或真或假,开心就好。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的升华。对于紫砂的鉴定,我觉得应该把标型学、痕迹学以及科技方面的检测几方面结合起来,可能就会对壶的真伪把握得更好一点。
  ●关海森(著名文物科技鉴定专家)
  我觉得紫砂壶鉴定非常难。难在哪里?因为没有好的标本库,搞研究必须要有土壤的,像大夫,不是说完全就是检查健康人的,还要检查各种病人的解剖什么的。我们国家现在有2300家博物馆,但是没有一家正负标本对比的博物馆,现在政府、北京古玩城跟我们三方合作从前年开始筹建了一个正负标本陈列的陈列室,把市面上各种窑口来源可靠的标本收集起来,还收了很多特殊的造假的东西,陶瓷、青铜、玉器,有的是材料造假,有的是工艺造假,有的是年代造假,等等一系列的。现在讲科技鉴定,大家把很多希望都建立在用科学手段来解决收藏鉴定面临的难题,科技鉴定的前景是有的,但是现在缺乏两个条件:第一,可靠的标本,就是说数据库,真的假的正负标本的来源,我检测的时候首先数据必须是正确的;第二,缺乏做基础工作的人。因为前几年我也经营光谱仪和各种能谱仪的销售,好多国有的博物馆或者一些科研机构大学采购的仪器,采购回来好多都是养蟑螂的,花很多的钱,也不了解实用不实用,买回来以后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封,检测的时候就是检测真东西,没有假东西,没有对比就出不来结果。前两天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很多论文说拉曼光谱仪能测什么什么,是一种指纹识别技术,每种物质在拉曼下出来有它的唯一性,好多学者把这个东西用来测青铜器、陶瓷,测完以后,把数值放上去,就是说我测完了,把这个过程描述下来了,这就是一篇学术论文出来了,但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到底什么样是真,什么样是假,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呢,没有!到现在我还没看到一篇论文说得确实有非常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真假的区别。假如真假弄不清,假的一再横行,就会给真品带来灾难,很多真品流传在民间,因为真假而不分,会不会毁掉,这是其一。再一个,现代的高仿假如技术要解决不了的话再不建立一些数据库的话,每一件高仿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后代来说都是一颗地雷。许先生正在用他的收藏、他的学识把很多宝贵的标本保留下来,给我们后人做了一个榜样,所以非常佩服他!
  ●高为华(著名书画鉴赏家)
  首先,我感到震撼,因为很多紫砂壶大师的精品或者代表作很多时候只能在报刊杂志或者图片上看到,而我们这次是看到了真正的实物,而且这些实物档次都很高,有的是那些所谓的报刊杂志或者书上没有的。第二,我感到惊喜。原来我只知道许四海先生是搞紫砂壶收藏的,他既是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紫砂壶的收藏大家,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他涉猎那么广,还收藏了很多精美的档次也很高的陶瓷,另外还有很多的书画。第三,我说两个字“感谢”。为什么要感谢呢,我要感谢《收藏界》,感谢高社长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让藏品、藏家、专家汇聚一堂,我希望《收藏界》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张金玲(著名电影艺术家、书画家)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的有这么多专家们在一起开的一个鉴赏会,所以对我来讲是我一生很难忘的一件事,也是今年过年以来我最高兴的一个日子,这就是大家在一起的一次艺术盛宴,大家一块交流、一块儿欣赏这么美的、这么珍贵的宝贝。我是《收藏界》的读者,也是《收藏界》的朋友,更准确地说我感谢伯昭把我介绍给高社长,让我们跟《收藏界》有了这样的缘分。伯昭是电影界收藏瓷器眼光最好的,我今天才知道。我原来觉得他比我小,就觉得跟小弟弟一样,他后来写书法,我说哎哟,伯昭,真好,我在电影界终于又多了一个学习书法的伙伴。他刚才的发言让我也震撼,因为各位专家都是这么的专业,我觉得我是在学习,可是他讲得就不一样,就觉得这真是我们电影界一件很骄傲的事情。我今天第一次了解王伯昭,很多年了,他拍戏拍得也挺好,没想到在鉴赏上、在书画上那么努力,我也特别为他高兴。今天谢谢高老师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以后有这样的机会希望还能通知到我,让我好好的学习。也谢谢各位老师精彩的发言,更谢谢许先生把这么好的宝贝送到北京来让大家养眼。
  ●刘心亮(中国艺术市场主编)
  我说两点,第一,我跟高社长从《收藏界》创刊到现在一直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从创刊以后一直在做一些大活动,这一点我很佩服,杂志很多,尤其是艺术收藏类的杂志更多,有了《收藏界》之后,它把专家、藏家、艺术家,甚至把企业家能够结合在一起,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高端的平台,全国性大的活动搞得很多,高社长很有魄力,把《收藏界》真正产业化,今天又是一个具体的实例。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第二,收藏是一个大概念,简单地说,收藏历史、收藏文化其实真的做起来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许先生的紫砂壶为什么好呢?因为他是技术上的东西,并且他又是做紫砂壶的大师,这样一来,就把技术、艺术、文化和他在这个领域里面的成就结合,可能还得需要在收藏上下点功夫。刚才说的顾景舟先生是个壶艺大师,但他未必是个书画鉴定家,但是书画鉴定家一定要懂得绘画的技巧和它的历史,我就感觉收藏应该是在某一个领域里边能下点功夫,许先生的书画我不敢多说什么,因为他的强项应该在紫砂壶上。
  ●阎正(著名艺术评论家、书画家)
  我认为这次鉴赏会是开年以来第一次很重要的很有分量的鉴赏会,这么多专家老师讲了这么多非常有见地的意见,感到这次来的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我刚才认真听了听,许四海老师我们都见几次了,他那个地儿也去过几次,每一次去都非常感动,他是个非常朴素的一个人,刚才小关讲得好啊,就是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他的收藏也如其人。他的收藏挺朴素的,包括他的书画,里面有几幅,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他的紫砂壶和葫芦瓶看了以后都很震撼,在民间能有这么好的东西真是挺不容易的,这次北京鉴赏会为今年开了一个好头,大家的事业一定会兴旺蓬勃、宏图大展。
其他文献
笔者主藏花钱,早在2000年,我征集到一造型独特的异形花钱,钱本体系仿“大定通宝”折二钱,外径27.5毫米,厚2.2毫米,钱径与钱文与正用品雷同,唯外缘较宽。钱文仿瘦金书,融刚劲秀丽于一体,因久经自然磨损而失清。钱本体上方连着龙首,实际上是金龙的前视图,龙的眼、鼻、角、须、唇以及身躯、龙尾均历历在目。高浮雕,两面鼓起,形象相同,立体感极强。通高45.6毫米,重19.5克,水红铜,铜质细腻精良,包浆
期刊
四月的古城西安,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由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于7日至11日在西安如期举办。本届博览会与首届博览会一样,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三个: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    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于2010年4月在西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得了中外人民的共同喜爱。中国的青花瓷器经过元代的发展,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也随着青花瓷的外销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以及伊朗等地,最后传到欧洲,形成了一个绵远流长的青花大家族。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家族里,尤以朝鲜、日本、越南青花最为引人注目,从中也不难看出中国青花瓷的深远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工艺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的
期刊
常德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北接鄂南连荆襄,西临湘西接川黔,东南毗益阳通长沙。自古为“湘西门户,川黔咽喉”。清代晚期,常德的商业,日益繁荣;经济贸易,更趋活跃。作为常德民间金融机构的商号和钱庄,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常德官钱局发行钱票投入流通外,民间各大钱庄和商号也纷纷发行钞票,当时称之为“花票”,外埠则称之为“常德花票”。  笔者珍藏有数张大清光绪年间常德商号发行的花票,其票幅格式与明清宝钞、官票相似,为
期刊
清人彭翰孙、沈秉成、周作、朱镜清四家书跋墨迹,笔者于1988年见于他人的藏箧(小箱子)中,因主人嫌此四人比诸书跋墨迹的作者“名头”冷僻,愿以廉价(人民币20元)出让。其实,在此墨迹作者中,除彭翰孙的书跋因墨迹上的落款仅署“翰孙”,钤“南屏”一印,而一时难以查考其姓氏及生平事略外,沈秉成、周作、朱镜清三家,在吴昌硕的《石交集》中就均有他们三人的《传略》和为他们刻的印章或作的诗。再则,笔者细审四人书跋
期刊
与当代画坛流行的那些大写意画家相比,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精雕细琢,是一种很不讨巧的做法。我记得苏东坡论画,曾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由此可见,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的功夫是一种笨功夫,也是一种真功夫。  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绘画创作越来越边缘化,前卫化,甚至绘画方式
期刊
画画如做人,看画就知道一个画家现在是处于怎样的状态。  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举行的“岭南风范·杨天颐水墨作品展”上再见杨天颐君新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位岭南画派少帅的绘画风格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大气、厚重,笔墨技法的创新更加老到和游刃有余。  美是简单的  对于时下艺术圈对抽象艺术的追捧,杨天颐君一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他执着甚至“顽固”地坚守着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少人不太了解岭南画派
期刊
在清代末期,有四位封疆大吏格外显眼,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时至今日,他们的书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价格屡有上佳的表现。这四位封疆大吏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持之以恒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他是中国清代最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
期刊
致力于高古陶瓷收藏或研究的人士几乎都知道,古代川窑(包括邛窑系及黑白各瓷窑系)陶瓷的杰作之一就是著名的省油灯。一提起四川的省油灯,就不能不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对省油灯的研究和文字记载,他写道:“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见《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并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说:“宋文
期刊
张杨  男,汉族。1957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从事过教师、记者、广告人、古玩鉴定师等职业。涉足古代艺术品收藏、经营、研究三十多年。收藏有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窑口的各类陶瓷及标本上万件,其中单就完整的宋金红绿彩瓷俑就有五百多件,在国内乃至世界宋金红绿彩收藏界其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品种之全、独一无二。2009年4月,张杨收藏的战国黄金面具和宋金红绿彩俑通过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