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苏州相城阳澄湖西岸的“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黄土,自明代永乐年间为皇帝焙烧御用的皇宫建设用砖,后人称它为“御窑金砖”。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的皇帝和大臣叩拜天地时,他们的脚下所踩的就是一方又一方产自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
“金砖”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与昆曲和苏州园林建筑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繁琐和精细的工艺,是苏州艺人的智慧结晶,也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韵味的一种典型。
以金砖雕刻艺术家袁中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金砖”工艺大师,经过对金砖雕刻技艺的潜心研究,制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从金砖到蟋蟀盆再到砖雕作品,或大气,或婉约,或精细,或灵动,令人目不暇接。
袁先生说:“对于制砖和雕刻,在汲取前辈精湛技艺的同时,会仔细揣摩金砖的制作工艺,不断追求突破创新。”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动力,使得袁中平在“习字金砖”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吴地说书人传说,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午后,乾隆皇帝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一手拈须,一手握茶碗,若有所思。忽听得窗外一声尖锐的猫叫,心中一惊,茶碗不稳跌落地下,触地之时似有金玉之声。一个侍女赶忙上前将破碎的茶碗收走,岂料地下砖石顿现一水字“昌”,笔工硬朗,笔锋不化。皇帝大喜,隧又执笔蘸茶水在其后书一“隆”字,寓意“天道昌隆”。
袁先生听了这段评书后大受启发。练习书法对初学者来说不但费纸张,还可能弄脏衣物。有的家长特地跑到普通的砖窑厂去买金砖,但这些金砖质地粗糙,书写时笔锋容易开叉,于是他从一般的金砖中遴选出粒子更为细密的做成书写板,规格小,厚度薄,色呈灰白,用毛笔撇清水在上面写字,笔迹清晰地显现出来,“习字金砖”由此而生。
比起普通的宣纸,“习字金砖”不仅节省纸张和墨水,绿色环保,而且书写时蘸水再多,字体也不会化开,笔锋干净,硬朗有力。但其后有人反映,“习字金砖”写字后干得慢,特别是冬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袁中平想到了远红外技术,用一根电源连接线直通金砖,电源线上装有电源适配器,可使电压下降到36伏,确保安全;控制器是定时温控器,分为五档,可自动调节温度,温度越高干得越快;还可设定通电时间,时间一到就自动切断电源等。“习字金砖”的设计理念在做到绿色环保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多重需求,是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
袁先生说:“做人和做金砖一样,金砖的制作精神就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袁中平的金砖书写板上,写了简体字“苏”,随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大笔一挥,在“苏”后写下了繁体字“宝”。一简一繁,既是古典与现代的交流,亦是传统与科技的对话。
袁中平1970年生于江苏苏州陆慕,苏州市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相城区民文协会理事长。中平澄泥堂,其前身为 袁氏堂 ,由御用制砖名家袁鸿石于同治年间所创。2007年,袁中平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起,袁中平在祖传金砖制法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习字金砖,历时6年。利用澄泥金砖良好的吸水性,研究制出砖制细腻如肤,只用清水蘸笔就可流畅书写的习字金砖。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现任国家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试用这块金砖后,兴之所至,各自题下一字,集成 苏宝 一词。
“金砖”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与昆曲和苏州园林建筑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繁琐和精细的工艺,是苏州艺人的智慧结晶,也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韵味的一种典型。
以金砖雕刻艺术家袁中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金砖”工艺大师,经过对金砖雕刻技艺的潜心研究,制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从金砖到蟋蟀盆再到砖雕作品,或大气,或婉约,或精细,或灵动,令人目不暇接。
袁先生说:“对于制砖和雕刻,在汲取前辈精湛技艺的同时,会仔细揣摩金砖的制作工艺,不断追求突破创新。”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动力,使得袁中平在“习字金砖”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吴地说书人传说,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午后,乾隆皇帝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一手拈须,一手握茶碗,若有所思。忽听得窗外一声尖锐的猫叫,心中一惊,茶碗不稳跌落地下,触地之时似有金玉之声。一个侍女赶忙上前将破碎的茶碗收走,岂料地下砖石顿现一水字“昌”,笔工硬朗,笔锋不化。皇帝大喜,隧又执笔蘸茶水在其后书一“隆”字,寓意“天道昌隆”。
袁先生听了这段评书后大受启发。练习书法对初学者来说不但费纸张,还可能弄脏衣物。有的家长特地跑到普通的砖窑厂去买金砖,但这些金砖质地粗糙,书写时笔锋容易开叉,于是他从一般的金砖中遴选出粒子更为细密的做成书写板,规格小,厚度薄,色呈灰白,用毛笔撇清水在上面写字,笔迹清晰地显现出来,“习字金砖”由此而生。
比起普通的宣纸,“习字金砖”不仅节省纸张和墨水,绿色环保,而且书写时蘸水再多,字体也不会化开,笔锋干净,硬朗有力。但其后有人反映,“习字金砖”写字后干得慢,特别是冬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袁中平想到了远红外技术,用一根电源连接线直通金砖,电源线上装有电源适配器,可使电压下降到36伏,确保安全;控制器是定时温控器,分为五档,可自动调节温度,温度越高干得越快;还可设定通电时间,时间一到就自动切断电源等。“习字金砖”的设计理念在做到绿色环保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多重需求,是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
袁先生说:“做人和做金砖一样,金砖的制作精神就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袁中平的金砖书写板上,写了简体字“苏”,随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大笔一挥,在“苏”后写下了繁体字“宝”。一简一繁,既是古典与现代的交流,亦是传统与科技的对话。
袁中平1970年生于江苏苏州陆慕,苏州市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相城区民文协会理事长。中平澄泥堂,其前身为 袁氏堂 ,由御用制砖名家袁鸿石于同治年间所创。2007年,袁中平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起,袁中平在祖传金砖制法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习字金砖,历时6年。利用澄泥金砖良好的吸水性,研究制出砖制细腻如肤,只用清水蘸笔就可流畅书写的习字金砖。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现任国家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试用这块金砖后,兴之所至,各自题下一字,集成 苏宝 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