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习字金砖”引领书写时代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苏州相城阳澄湖西岸的“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黄土,自明代永乐年间为皇帝焙烧御用的皇宫建设用砖,后人称它为“御窑金砖”。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的皇帝和大臣叩拜天地时,他们的脚下所踩的就是一方又一方产自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
  “金砖”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与昆曲和苏州园林建筑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繁琐和精细的工艺,是苏州艺人的智慧结晶,也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韵味的一种典型。
  以金砖雕刻艺术家袁中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金砖”工艺大师,经过对金砖雕刻技艺的潜心研究,制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从金砖到蟋蟀盆再到砖雕作品,或大气,或婉约,或精细,或灵动,令人目不暇接。
  袁先生说:“对于制砖和雕刻,在汲取前辈精湛技艺的同时,会仔细揣摩金砖的制作工艺,不断追求突破创新。”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动力,使得袁中平在“习字金砖”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吴地说书人传说,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午后,乾隆皇帝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一手拈须,一手握茶碗,若有所思。忽听得窗外一声尖锐的猫叫,心中一惊,茶碗不稳跌落地下,触地之时似有金玉之声。一个侍女赶忙上前将破碎的茶碗收走,岂料地下砖石顿现一水字“昌”,笔工硬朗,笔锋不化。皇帝大喜,隧又执笔蘸茶水在其后书一“隆”字,寓意“天道昌隆”。
  袁先生听了这段评书后大受启发。练习书法对初学者来说不但费纸张,还可能弄脏衣物。有的家长特地跑到普通的砖窑厂去买金砖,但这些金砖质地粗糙,书写时笔锋容易开叉,于是他从一般的金砖中遴选出粒子更为细密的做成书写板,规格小,厚度薄,色呈灰白,用毛笔撇清水在上面写字,笔迹清晰地显现出来,“习字金砖”由此而生。
  比起普通的宣纸,“习字金砖”不仅节省纸张和墨水,绿色环保,而且书写时蘸水再多,字体也不会化开,笔锋干净,硬朗有力。但其后有人反映,“习字金砖”写字后干得慢,特别是冬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袁中平想到了远红外技术,用一根电源连接线直通金砖,电源线上装有电源适配器,可使电压下降到36伏,确保安全;控制器是定时温控器,分为五档,可自动调节温度,温度越高干得越快;还可设定通电时间,时间一到就自动切断电源等。“习字金砖”的设计理念在做到绿色环保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多重需求,是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
  袁先生说:“做人和做金砖一样,金砖的制作精神就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袁中平的金砖书写板上,写了简体字“苏”,随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大笔一挥,在“苏”后写下了繁体字“宝”。一简一繁,既是古典与现代的交流,亦是传统与科技的对话。
  袁中平1970年生于江苏苏州陆慕,苏州市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相城区民文协会理事长。中平澄泥堂,其前身为 袁氏堂 ,由御用制砖名家袁鸿石于同治年间所创。2007年,袁中平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起,袁中平在祖传金砖制法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习字金砖,历时6年。利用澄泥金砖良好的吸水性,研究制出砖制细腻如肤,只用清水蘸笔就可流畅书写的习字金砖。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现任国家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试用这块金砖后,兴之所至,各自题下一字,集成 苏宝 一词。
其他文献
10月26日,67岁的传记作家陈廷一在京获得上海基尼斯总部颁发的“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著作数量之最”称号。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向陈廷一颁发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的荣誉证书。  陈廷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87年创作文坛首部书稿《许世友传奇》,之后,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并出版传记文学作品达101部,2014年获得了大上海基尼斯“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著
期刊
国际关爱组织副主席龚庭玉女士和史蒂文·洛克菲勒Ⅱ(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有着多年笃厚的私交,史蒂文先生和他的几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因而龚主席在这个话题上和他们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探讨与交流。  作为一个一百多年来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的庞大家族的代表,史蒂文先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做些事情,让西方人更真实、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艺术。当他和龚主席说起这个愿望的时候,她觉得作为
期刊
我的心始终无法从《后会无期》中的小岛解脱出来,我总是怀念片中的海风,温柔得醉人的夕阳,三面环抱的海水,那条小路的脚印等等,还有漂亮的小蓟草开着紫色的花,爬满礁石的长春藤和爬山虎……“东极岛,你是人间的仙境。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耀着你……”这首《东极岛岛歌》勾起了不少旅友对它的神往与痴恋,天是蔚蓝的,海也是蔚蓝的,坐在石头上,静静地想,静静地听,让海风轻轻地吹拂头发,思绪和海风一起飞扬,那辽阔宁静的
期刊
因瓷窑而形成的村落历史  碗窑旧称焦滩,据考古所得瓷片,宋代即已有人在此地定居,清代时,为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据村民口述,为避明末战乱,本以陶瓷业为生的余、巫、江、毕、胡等多姓乡里,自福建省连城县一路结伴内迁,至焦滩,见此地高岭土贮量丰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遂结庐村中,重操旧业,烧窑制瓷,后改称焦滩为碗窑,也称焦滩碗窑。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
期刊
白海鸿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后又成为同事,为画为人我都非常熟悉。他不苟言谈,朴实敦厚,一如其山水画,笔墨厚重,构图厚道。海鸿的画是以陕北为主题的田园山水画,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讲述家乡陕北的风情故事, 就像用一辆牛车吱呀吱呀载着你缓缓走进他的故里,感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展现了国人以山水为家园的内在修性。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
期刊
徜徉在不同的城市,如果留心,你有可能发现或一隅或闹市中总有与当地建筑不大一样的另类古建筑,或是形制、或是雕刻、或是建筑材料别具匠心。总之,多少异于当地文化的味道,让你感觉出不同,这多半就是会馆了。  会馆这个词于我们来说其实已不大陌生,都市中林林总总的养生会馆、私家菜会馆乃至一些标榜高端的地产,都很是青睐会馆这两个字眼。那么,会馆到底是什么呢?《汉语大辞典》是这样给出解释的: 旧时同省、同府、同县
期刊
目睹邓日区先生的书画作品,已是数年前的事情。尤其是其山水佳作,流光异彩,至今想起来,仿佛犹置身于天籁般的清凉境地。  艺无止境,人与俱老。经此流年,再次品鉴邓日区先生画作,自然有了别样的感悟。或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理罢,今日佳作自然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其中,最大体会就是画面层次感愈加强烈。因为先生愈加注重墨的运用。尤其浓重则取其苍茫,力透纸背,使山石呈现如斧劈、如刀削、绝壑幽岩之美,笔为
期刊
阳新折子粉产于湖北省阳新县,是深受阳新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其“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了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人喜爱阳新折子粉,不仅因为它风味独特,更是因为它脂肪含量较低,维生素B12较为丰富,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减肥、预防肿瘤等有辅助功效。  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和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在这个重要且特别的时段,谨以此文,献给曾为抗战负累重重的中国人民,并向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中国老兵,向捍卫正义与和平远赴重洋的美国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的子孙永远记着这段湮没许久的历史。  记忆  一群中国民间人士历时数年去寻找阵亡于高黎贡山的美军军官梅姆瑞的故事,搅动了太平洋两岸沉寂已久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人和事,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两万多张照
期刊
文德路过去属广州市东山区,明清时称府学东街,1918年扩建为马路,是一条有悠久历史,集中了古玩字画商铺的老街道,北起中山四路,向南贯穿文明路、万福路接文德南路到珠江边上。  上世纪60年代, 广州11路公交车市内总站曾设在这条路上。记忆中的文德路,虽紧挨广州市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 —— 中山五路和永汉路(现今北京路)交汇地带,那时却还显得比较安静,不像现在。它的北段,马路西侧一边有省中山图书馆北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