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素有“诗豪”之美誉,虽胸怀大志,也被人们认为具备做宰相的才能,但他为官五十载,最高也只是个“刺史”,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贫穷的或者偏远之地度过的,一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后,才被唐文宗封了一个户部尚书的称号。总体上说,刘禹锡因为很高的诗歌造诣而成名,又是因为写诗屡遭贬谪,几乎终生没有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贞元九年,也就是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考取进士并做了监察御史。805年,33岁时因参与以消除宦官专权和减轻老百姓赋税为主要内容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湖南常德任司马,直到十年之后的815年春天,才被召还回到京城西安,因为别离西安已久,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很不适应,更看不惯那些当权权贵的做派和嘴脸,心中颇是郁闷。闲暇之余便和朋友们一起去玄都观观赏桃花,刘禹锡身置云霞般灿烂的桃花林里,觉得景物依旧,身边之人却完全不同,联想到自己十年怀才不遇被贬谪,而那些德才皆无者却个个位高权重,意气风发。两相对比,感触良多,就借物抒怀,写下了一首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亦即《玄都观桃花》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喧嚣嘈杂,尘土飞扬,这是去玄都观看花的人闹腾的吗?很多人观赏桃花回来后,还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而大家是否知道,玄都观这么多盛开的桃树,全是刘禹锡离京后所栽下的。细细品来,的确有借桃花讽刺朝中那些得宠的新官吏,因为,这些权贵们几乎都是他被贬后才被提拔上来的。
刘禹锡早就拥有着不少“粉丝”,这篇新作品一问世,很快在众人中传开。那些先前就看不惯刘禹锡的旧官和新贵,认为他写这首诗明显就是居心不良,就不断向皇帝进献谗言,唐宪宗本就有些担心刘禹锡回京后会惹事,便来了个两厢都不得罪,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刘禹锡派到比常德更荒凉更遥远的贵州遵义去做刺史,后来又调他到广东连州、四川奉节以及安徽和县等南方偏僻之地为官,直到裴度当了宰相后,再把他召回长安时,时光已经过了十四年,当年的热血青年已经差不多是花甲老人了。
重新回到京城的时候,依然是春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禹锡心态平和了许多,但却没有忘记玄都观的桃花,旧地重游,才知道那个种下桃树的道士已经仙逝,观里的桃园因缺乏打理,已呈荒芜之态。此情此景,他不仅毫无凄凉之意,反倒油然而生出一种豪迈自负之情,因为昔日打击迫害他的那些高官们,大都辉煌不再,甚至很多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而他刘禹锡却气宇轩昂地出现在京城,岂不让人志得意满?于是,他在心潮澎湃中挥笔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眼下的玄都观已是今非昔比了,偌大的庭院里居然有一半的地方布满着青苔,艳丽的桃花都凋谢完毕,而那些看似不入流的菜花却在尽情地竞相开放着。种桃树的道士已经看不到身影,而前次赏花的刘禹锡却完好无损地回来了。
一些大臣读到刘禹锡这首诗后,认为他不仅对过去没有丝毫之自省,反而在诗中尽显狂妄放肆之态和讥讽朝政之意,万万不可以重新重用,便不断地在皇帝面前弹劾他,皇帝觉得言之有理,感到把这种“死不悔改”之人放在京城难以让人省心,刘禹锡再次被外派为官,后经多次调动,才让他到相对繁华和富庶的苏州担任刺史,虽然职位没升上来,人也变得垂垂老迈。但苏州毕竟是个好地方,也多少对他有点安慰。可是,他上任没多久就碰到了水灾,他积极采取开仓放粮和减役免赋等多项有益措施,带领人民战胜了灾害。苏州人民很是爱戴和感激他,专为他和其他两位前任刺史修建了“三贤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出自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实际上是刘禹锡为官生涯的自我真实写照,他像个皮球似的被当权者们踢来踢去,他只能被动而又坦然地去接受。如果换成别人,早就玩世不恭,甚至是悲观厌世了,但刘禹锡一生失意不失志,对未来一直抱着美好的憧憬,就如他一直把持着在他诗里所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念一般。每到一处,都会尽力工作,尽力去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也会吸收当地的优秀文化,他的很多诗词是吸取南方民歌之精髓后而写成的。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去追忆和景仰。
编辑 杨逸
贞元九年,也就是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考取进士并做了监察御史。805年,33岁时因参与以消除宦官专权和减轻老百姓赋税为主要内容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湖南常德任司马,直到十年之后的815年春天,才被召还回到京城西安,因为别离西安已久,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很不适应,更看不惯那些当权权贵的做派和嘴脸,心中颇是郁闷。闲暇之余便和朋友们一起去玄都观观赏桃花,刘禹锡身置云霞般灿烂的桃花林里,觉得景物依旧,身边之人却完全不同,联想到自己十年怀才不遇被贬谪,而那些德才皆无者却个个位高权重,意气风发。两相对比,感触良多,就借物抒怀,写下了一首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亦即《玄都观桃花》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喧嚣嘈杂,尘土飞扬,这是去玄都观看花的人闹腾的吗?很多人观赏桃花回来后,还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而大家是否知道,玄都观这么多盛开的桃树,全是刘禹锡离京后所栽下的。细细品来,的确有借桃花讽刺朝中那些得宠的新官吏,因为,这些权贵们几乎都是他被贬后才被提拔上来的。
刘禹锡早就拥有着不少“粉丝”,这篇新作品一问世,很快在众人中传开。那些先前就看不惯刘禹锡的旧官和新贵,认为他写这首诗明显就是居心不良,就不断向皇帝进献谗言,唐宪宗本就有些担心刘禹锡回京后会惹事,便来了个两厢都不得罪,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刘禹锡派到比常德更荒凉更遥远的贵州遵义去做刺史,后来又调他到广东连州、四川奉节以及安徽和县等南方偏僻之地为官,直到裴度当了宰相后,再把他召回长安时,时光已经过了十四年,当年的热血青年已经差不多是花甲老人了。
重新回到京城的时候,依然是春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禹锡心态平和了许多,但却没有忘记玄都观的桃花,旧地重游,才知道那个种下桃树的道士已经仙逝,观里的桃园因缺乏打理,已呈荒芜之态。此情此景,他不仅毫无凄凉之意,反倒油然而生出一种豪迈自负之情,因为昔日打击迫害他的那些高官们,大都辉煌不再,甚至很多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而他刘禹锡却气宇轩昂地出现在京城,岂不让人志得意满?于是,他在心潮澎湃中挥笔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眼下的玄都观已是今非昔比了,偌大的庭院里居然有一半的地方布满着青苔,艳丽的桃花都凋谢完毕,而那些看似不入流的菜花却在尽情地竞相开放着。种桃树的道士已经看不到身影,而前次赏花的刘禹锡却完好无损地回来了。
一些大臣读到刘禹锡这首诗后,认为他不仅对过去没有丝毫之自省,反而在诗中尽显狂妄放肆之态和讥讽朝政之意,万万不可以重新重用,便不断地在皇帝面前弹劾他,皇帝觉得言之有理,感到把这种“死不悔改”之人放在京城难以让人省心,刘禹锡再次被外派为官,后经多次调动,才让他到相对繁华和富庶的苏州担任刺史,虽然职位没升上来,人也变得垂垂老迈。但苏州毕竟是个好地方,也多少对他有点安慰。可是,他上任没多久就碰到了水灾,他积极采取开仓放粮和减役免赋等多项有益措施,带领人民战胜了灾害。苏州人民很是爱戴和感激他,专为他和其他两位前任刺史修建了“三贤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出自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实际上是刘禹锡为官生涯的自我真实写照,他像个皮球似的被当权者们踢来踢去,他只能被动而又坦然地去接受。如果换成别人,早就玩世不恭,甚至是悲观厌世了,但刘禹锡一生失意不失志,对未来一直抱着美好的憧憬,就如他一直把持着在他诗里所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念一般。每到一处,都会尽力工作,尽力去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也会吸收当地的优秀文化,他的很多诗词是吸取南方民歌之精髓后而写成的。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去追忆和景仰。
编辑 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