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的歌会》为例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25-02
  摘要: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这取决于不一样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有思想的变化,他们对同样一件物件的理解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转变的,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学情的变化。本文中,笔者就通过鲜活的案例探究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案例探究 同课异构 三个“微”度 有效性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向我们展示出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之美,天人合一的生命之趣。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文章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该单元“提示”中说:“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毋庸置疑,《云南的歌会》里,不但有人类文明积淀之“民俗”,有云南百姓平常又别致的“民生”场景,有地域特色之风情“画卷”,更有“诗歌”——诗情画意之“歌”。借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之言,云南的百姓正是“诗意地栖居”在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作者沈从文先生,以其生花妙笔,在为我们再现云南如诗如画的歌会的同时,也为我们奉献了一篇诗情画意般的美文佳作。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我们能从“提示”中或“民俗”或“民生”或“文化”或“画卷”的某个“微”度出发,以此“微”度异构课文,我想,“异构”就会更加出彩。我试着“异构”几个“微”教之度。
  一、从民族服饰微度“异构”
  课本在该文注解①中说“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跑马节’”。其实不确。原文题目是《过节和观灯》,写于1963年3月。“记忆中的跑马节”仅是该文中的第二个小标题(第一和第三个分别是“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灯节的灯”)。
  沈从文先生在“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一节中说:“……这些节日影响到衣食住行各方面,丰富人民生活的内容,扩大历史文化的面貌,也加深了民族团结的感情。”作者在此明确指出了节日之“影响”、之作用。基于此,老师何妨从“衣食住行”之“衣”的角度异构本课。且看,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对年轻女子服饰之描写,是何等之漂亮美丽,何等吸引读者眼球:“这种年轻女人……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看——蓝的衣裤,银的饰片,绿的围裙,花的绣鞋,还有油光可鉴的发辫,构成了多么鲜艳、多么醒目、多么和谐的一幅美人图。
  当然,如果仅有这些,一节异构课的内容也就显得有些单薄。课文第五段不是还有诸多人物登台亮相么?“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请让学生想象这些不同角色的穿戴吧。这不也可通过学生对人物角色的定位、从而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么?
  如果老师备课时,能搜集整理一些云南民族服饰的图片、影像资料(譬如电影《刘三姐》《云南映象》等),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不是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么?
  突出民族服饰之美,民风民俗便在其中自然彰显矣。而对学生美的熏陶和教育不也在其中了么?
  二、从歌之美的微度“异构”
  沈从文先生在《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一文中说:“文学艺术只有美和不美。……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云南的歌会》自然“中规中矩”,符合作者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标准。文中景美,人美,情美,意美——意境更美。
  如上文所述,课文内容选自“记忆中的跑马节”一节。作者在看了“跑马”后说道:“过了不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作者将课文所选的“歌会”称为“新的发现”,说是把他“引诱过去”,更脱口而出、称赞是“生命的颂歌”。这,自然就给我们一个启发,“歌会”可以当作“生命的颂歌”去读。作者进一步说,年轻男女的对歌,“也可以说是‘情绪跑马’,热烈程度绝不下于马背翻腾。”——好一个“情绪跑马”!且听,这些年轻男女的情绪跑马,“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看,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技巧之娴熟,态度之从容,竞争之激烈,效果之不凡,端的使人叹为观止。且看,那个年逾七旬,牙齿早脱光了的吹鼓手,“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或讴歌爱情,或嘲讽烟鬼,或笑骂财主,真个是嬉笑怒骂,皆成曲调。
  行文至此,我以为,老师尚能从歌之美的微度异构本课,岂不也可平中见奇,收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的效果么?
  三、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度“异构”
  关于这一微度,课文第四自然段体现的最为突出。
  请你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匹老马,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阴道中:一会儿是潇潇竹林;一会儿是累累果实的果林;一会儿是开满鲜花的山林。路旁,粉蓝色的报春花随风频频点头,似在欢迎过路的客人,又似在会心地欣赏姑娘们婉转的歌唱。天空,蓝得出奇。戴胜鸟矗立枝头,那双油亮亮的小眼睛,聚精会神地打量着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看得出神了,一动——不动。云雀,也不甘寂寞,更不甘示弱,突然就像离弦之箭,瞬间,冲向了蓝天;忽然又如流星,突降于草丛之中,仿佛非吸引住过路姑娘们的注意力不可。这里,头顶,蓝天白云;脚下,山花烂漫;耳旁,鸟语如歌;身边,笑脸相迎。天地人,相融相亲。天地人,和谐美满。天地人,欢聚一堂。这里,没有人为的做作痕迹,这里,只有自然地满眼风光。陶醉?——岂止是陶醉。简直使人流连忘返了!
  这,便是作者所追求、所歌唱的“生命的颂歌”,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也是作者讴歌、我们向往的“淳朴本色”之美。
  老师如果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度”异构此课,在此基础上,借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如何状物写景,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感知自然之美,岂不也是一节别具特色的异构课么?
  ……
  教师上课也类似拍电影,常使人感到遗憾。同课异构有如其它授课方式,出现仁智之见实属正常。但同时我也认为,“同课异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同一教材内容,结合自己教学特点(特长)进行重构,以使授课者个人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异构’,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这点,我想同仁们当不会有异议吧。
  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道:“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处处不都洋溢着对“人性”的讴歌么?处处不都洋溢着对人的“节日”的赞美么?
  当代诗人、学者于坚先生有言:“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学习有关民俗之美文,异构《云南的歌会》,当然是为了牢固“民族的根基”。
  自然,不仅如此。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菲利普·杰克森(PhilipW.Jackson,1928—),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当老师面对着一屋子充满生气的学生时,他的任务可以被描述为贩运真理。”课本上所选文章,可以说,基本都是文质兼美之文。其中不但包含丰富的知识,更包含生活的美丽和魅力,自然也包含诸多的“真理”——用该书作者的话说,则包含了“事实真理”、“系统性真理”、“工具性真理”、“道德性真理”、“主观性真理”。教师有责任,也要有能力,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异构”无疑是方式方法之一,将这些真理“贩运”给学生。
  ——这里,不同的“真理”,不也是我们异构一节课的不同“微”度么?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思路是:  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
期刊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自实施以来,我发现在备课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备课前要钻研教学大纲  通读、熟悉、钻研教材,找 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考核的依据,因此要重視 大纲的学习。在钻研大纲的基础上通读教材,可以增强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对教材有较深刻
期刊
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兴趣不断扩展,要引导他们把对统计与概率的探索从日常生活领域拓展到现实社会和科学技术中感兴趣的领域,以认识统计与概率在现实社会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新标准把统计与概率从代数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领域,并提出总目标,从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全过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
期刊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主体教育成为新时期在教育体系中被广泛关注和重视的教育遵循。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在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能力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主体教育的思想实质,为指导大学生学习实践,提供有效支持与支撑。  [关键词]主体教育 大学生 教学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主体教育在教育体系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03-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泉——大自
期刊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然而现在的教育却面临诸多尴尬,就拿初中政治来说吧,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许多学校将政治课排在第四节、第七节,放在师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的时候;初一、初二政治极少纳入中考范围;初三政治的理论性较强,对初中学生不愿意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18-02  摘要: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07-01  摘要:在进行二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时,学生要认识一些对它们来说并不形象的字符,相对于他们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在识字教学中进行相关教学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有一定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但是,他们还不能熟练的对识字知识进行运用,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是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