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从无症状的“疾”,变成“病”,直至猝死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14日上午10点45分,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被誉为“亚洲篮球第一中锋”的穆铁柱,突发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年仅59岁!对于一般的男性来讲,还差一年才退休、才领退休金、才开始“享清福”,都成了泡影。这几年,很多知名人士都因突发心肌梗塞而猝死,但是您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对于预防猝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了吗?
  这次穆铁柱的突然去世值得我们深思,他作为国家级运动员,年轻时每天训练长跑一万多米,说明他的心脏功能很好,而且在猝死前没有任何征兆,没有心脏病胸闷气短等症状,发病前一个月还亲自到石景山体育场,兴致勃勃地观看奥运会中国女篮的比赛,半个月多前还和夫人上北京电视台接受专题采访,畅谈运动生涯和家庭中与夫人、孩子的生活。平常除了一般运动员都有的关节疾病外,自我感觉体力还行,每天早晨跑步锻炼身体。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一些人看着好好的,也不感到难受,甚至肌肉发达、身体强壮的人,却突然死亡呢?
  “疾病”现在总是连起来说,在我国古代“疾”和“病”完全是两个含义,“疾”是指发病初期、小病、不严重的病变,因此有“讳疾忌医”之说。“病”指发展到大病、重病、严重的病变,可怕的是这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一般的体格检查也发现不了!许多人处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塘”的危险境地还浑然不知。《孙子兵法》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许多人不知“己”—自己的血脂、血液黏稠度,心脏血管中是否已形成致死性的动脉硬化脆性斑块。也不知“彼”—致死性心肌梗塞的病根和发病特点,因此后患无穷,有朝一日突发大病,悔之晚矣!
  正确的养生保命的健康观念是:预防胜于治疗,防中有治,“治未病”—及时清除刚刚形成的病变,防止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突发心肌梗塞而猝死)。在我国平均每12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医学证实:肌肉发达、精力充沛不等于血管健康!“命脉”的含义是:生命是由动脉血管决定的。心脏、大脑、肾脏需要的血流量最大,也是最脆弱的器官。如果把人比喻为一辆汽车,心脏就是发动机,血管就像油路。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油路突然堵死了、发动机报废了,即使其他部件完好无损,汽车也成了废铁一堆!法国著名医学家卡萨尼斯指出:人与动脉血管同寿。我们必须抓住生命的根本。血管的寿命和健康程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是由血液各成分的数量、比例是否正常决定的。其中血脂异常症(高脂血症)是最主要的病因。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失去控制,沉积到血管内壁上,引起血管壁变厚、变硬、变脆,血管腔狭窄。谁控制胆固醇和脂肪呢?是由卵磷脂控制的。在血脂指标的认识上,绝大多数人存在“盲区”,不知道卵磷脂是血脂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测量费用昂贵,未在我国应用,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0多年前,就作为血脂的常规检查了。卵磷脂作为血液中的“洗涤剂”、油脂运输船,对于血脂的动态平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体内卵磷脂增多时,卵磷脂占30%~34%的高密度脂蛋白就升高,它是“血液清洁船”,专门把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装”到船上,同时把沉积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吸”出来搬到船上,运到肝脏处理,使血脂恢复正常。这个清洁血液、清洗血管的作用,如果没有卵磷脂就不能完成。
  高脂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总胆固醇增高?为什么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脏合成胆固醇过多?他汀类药物(舒降之等)的药理作用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为什么这类药物只要停服血脂就会很快反弹、很快恢复到服药前的水平呢?研究证实: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分裂再生会消耗大量的卵磷脂,需要不断提供新的卵磷脂。构成细胞的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卵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这三种。现代人普遍缺乏卵磷脂,肝脏合成卵磷脂能力很有限,因此必需单独补充。正是由于体内卵磷脂过少,就逼迫肝脏多合成胆固醇来添补卵磷脂这种“建筑材料”的不足,逐渐导致全身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增多、卵磷脂比例下降、细胞结构异常。例如:血液黏稠度高(血淤症)的最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膜上卵磷脂减少、胆固醇增多,红细胞膜变硬,导致红细胞流到狭窄的毛细血管时,不能充分变形、变成矮平的子弹头状顺利通过,显得过于胖大,在毛细血管中移动缓慢。综上所述:突发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度高的最大病根人是体内缺乏卵磷脂。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日常饮食之外,坚持单独补充足量(10~20克)的卵磷脂产品,是防治心脑血管、肝胆疾病的必要措施。最佳治疗量为每天20~30克(根据体重、年龄调整)。清华大学紫光集团研制的清华紫薇卵磷脂冲剂上市十年来,以其高纯度、高功效、高剂量(300克/盒,相当于600粒以上优质大胶囊的含量),性价比好!
  
  健康咨询热线:400 812 9900(免长途费)周一到周日8:30~20:00
  网址:www.thunisbio.com
其他文献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存诗愈三千,居唐代诗人之冠,而且享年75岁,是古代诗人高寿者之一。他的长寿之道是多方面的,而世人对他的“四乐”养生之道推崇备至。    第一乐:仕途坎坷处世乐  白居易29岁中进士入仕途,但人生道路并不是“春风得意”。昏暗官场使他壮志难酬,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移忠州刺史。后被招回朝廷,但不久又
期刊
宁静之水自然映显万物,水动则物相全消;  宁静之心自然平息烦恼,心动则烦恼复萌。  初习禅定,愈想入静,愈难入静—杂念纷纭,浮想联翩,反而生出诸多烦恼。  然而,想入静之“想”当时在哪里?比如,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当然不见飞尘。当一束阳光射进窗来,顿见光束之中飞尘无数,当下心中必猛然警惕。这警惕一念即是“觉”,继“觉”而行“正思惟”便是“悟”。  觉是明察;悟是明理。  倘若因睹飞尘之多而生疑
期刊
在这初冬的夜里,晚风清凉如水。窗外一弯银月挂在远处萧萧的树林上,偶而有夜鸟飞过,长鸣一声,又转瞬消失在溶溶的夜色里。  而当夜阑人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幽幽的箫笛之声,仔细聆听,却发觉那是从现代音响里播放出来的古典音乐,虽有清幽古典的韵味,却失却了那种天然、清澈的神韵,使我听了不免感到有些惆怅,而想起了那一位吹笛的老人。  那一位老人,一生以箫笛为伴,孑身一人独居山林。虽然我至今也不知道他的
期刊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静 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这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
期刊
深秋季节,到过首都北京的人,总不忘去观赏香山红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艳丽的秋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众多种类的红叶中,枫叶因其形状美观、大小适宜、秋来红色经久不衰而最为出色。《说文解字》载:“枫,木厚叶弱枝善摇……霜后叶丹可爱。”历代文人骚客留下过许多吟诵枫叶的千古绝唱,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灿若朝霞的山村秋景图。  最有趣的是
期刊
5月12日,大地的伤口,母亲的哭泣,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脉。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手拉起手,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不论是在救灾现场还是祖国各地,无数个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精彩瞬间无不以另一种方式在记录着这场残酷的天灾。  从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有了再认识。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
期刊
2008年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一个符合民心、正确及时的决定。5月19日距地震发生刚好一周,一周为民间丧事的“头七”,符合国人哀悼逝者的传统。而且,抗震救灾到了这个时刻,需要一次全国性的哀悼,以凝聚陷于过度悲痛的人心。  全民哀悼,首先是对遇难者表达哀悼,对他们的不幸表达我们作为同胞血肉之情的沉痛哀思;不仅是对遇难者表达哀悼,也是借此抚慰生者受伤的心灵,在集体哀悼中给生者受伤的心找到
期刊
专家简介 侯世科,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警卫勤应急保障、灾害救援。担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常务委员。自2001始,先后组织参与了印尼海啸等十几次的国内外救援任务。在研课题《多种自然灾害条件下医学救援装备研究》,为国务院应急办公室指定研究项目。荣立武警部队一等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总医院于16时15分接到上级
期刊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他们是如何防震救灾的呢?  首先,日本长期普及防震救灾意识。全国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开放。参观者可体验六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日本各地都举办地震防灾演练,介绍应急对策,加强危机意识。  其次,日本有完善的地震灾害监测防治系统。日本政府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储存了大量四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
期刊
我国已故的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对古建园林、昆曲、绘画都有精到的研究,他享有八旬高寿,与他生前对养生之道也有精到的研究有关。    老人如盆景,要倍加呵护    一年,陈从周先生在北京拜访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时,与茅老谈起了养生之道。陈从周将老人的养生比喻为一盆名贵的老桩盆景。他说:老年人仿佛像一株名贵的老桩盆景,要多注意保养,不要经常参加展出,随便变换环境,免得碰坏。他还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