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列举了四种能力要求。其中,第一种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又分为三个具体的要求,分别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三个具体要求的落脚点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我认为在“完整、准确、合理”这三个词语中,“准确”是核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没有准确理解史料,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现在高考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对于选择题而言,每道选择题的题干不是太长,但在指导复习备考中,我发现同学们在准确解读题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对选择题题干的解读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何为“解读”?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读”这一词条的含义如下: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不管是哪种意思,它都包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就高考试题来看,解读选择题信息的能力要求,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准确归纳总结材料主旨的能力;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材料中所描述的历史现象或观点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
一、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是指要明确解读的方向,即要了解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材料中的信息,这是正确解读的前提。它需要我们重视题目的要求,不然很容易跑题。
【例】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科举制取代以往的选官制度,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如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公平等。该题明确要求同学们从“自由投考、差额录用”这一角度来考虑。只要你看清了要求,就不难选出正确的D选项。
二、全面兼顾
有的试题的题干中,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并列的关系,有时是转折的关系。对这类试题进行解读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
【例】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该题中的信息有两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少数工人享受成果。它们是转折关系。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时,只考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信息,因而选出错误的答案。题干的意思是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大多数工人并未因此受益。所以选A项。
三、重点突出
有一类试题的题干中也包含多个信息,我们需要排除干扰,从中找出重点。
【例】1947年,美國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材料中有两个主要的信息:“联合性质的计划”和“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从总体上看,这段材料主要说的是联合,所以选A项。
四、合理利用逻辑推理
有时我们会碰到这样一种试题:给出的选项并不能从题干的信息中直接得出,或者是试题所提供的新情境离教材太过“遥远”。遇到这种试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逻辑推理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
【例】下表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tr%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它从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的这一角度来间接考查。根据所学知识,1870—1913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上这些国家的工业得到蓬勃发展,工业绝对值是在增加的,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它们的工业绝对值在增加,但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从逻辑上说,应是其他地区的工业也有所发展,所以选B项。解答这一题时需要解决绝对值与所占比例的关系。
五、注意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学们应予以重视。
【例】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在做这一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A项。因为这符合常识:只有有实力,才能大规模援助其他地区。但这些同学忽略了时间:1971—1978这一信息。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部分时间还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选D项。
何为“解读”?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读”这一词条的含义如下: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不管是哪种意思,它都包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就高考试题来看,解读选择题信息的能力要求,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准确归纳总结材料主旨的能力;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材料中所描述的历史现象或观点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
一、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是指要明确解读的方向,即要了解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材料中的信息,这是正确解读的前提。它需要我们重视题目的要求,不然很容易跑题。
【例】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科举制取代以往的选官制度,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如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公平等。该题明确要求同学们从“自由投考、差额录用”这一角度来考虑。只要你看清了要求,就不难选出正确的D选项。
二、全面兼顾
有的试题的题干中,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并列的关系,有时是转折的关系。对这类试题进行解读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
【例】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该题中的信息有两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少数工人享受成果。它们是转折关系。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时,只考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信息,因而选出错误的答案。题干的意思是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大多数工人并未因此受益。所以选A项。
三、重点突出
有一类试题的题干中也包含多个信息,我们需要排除干扰,从中找出重点。
【例】1947年,美國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材料中有两个主要的信息:“联合性质的计划”和“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从总体上看,这段材料主要说的是联合,所以选A项。
四、合理利用逻辑推理
有时我们会碰到这样一种试题:给出的选项并不能从题干的信息中直接得出,或者是试题所提供的新情境离教材太过“遥远”。遇到这种试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逻辑推理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
【例】下表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tr%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它从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的这一角度来间接考查。根据所学知识,1870—1913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上这些国家的工业得到蓬勃发展,工业绝对值是在增加的,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它们的工业绝对值在增加,但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从逻辑上说,应是其他地区的工业也有所发展,所以选B项。解答这一题时需要解决绝对值与所占比例的关系。
五、注意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学们应予以重视。
【例】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在做这一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A项。因为这符合常识:只有有实力,才能大规模援助其他地区。但这些同学忽略了时间:1971—1978这一信息。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部分时间还处于“文革”时期,不可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所以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