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信札引出的诗情词谊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oyu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孔殷(186-1951),广东南海张槎人。字韶选,又字少泉,小字江霞,号百二兰斋主人,世称霞公,谑称江虾。祖上为广东茶商,巨富,有“江百万”之称。1904年赴京会试,中甲辰恩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二甲第27名进士,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授职庶吉士。
  朱汝珍(1870-1943),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高中末科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在近期的一个书画展中,笔者在角落的一个展架上看到了几通信札,随手翻阅了一下,信札的落款人引起我的注意,于是便开始细细查看起来了。这一共是五通信札,装在一个塑料袋子里,水墨纸本镜片,没有装裱,高26.5厘米,宽17.5厘米。四通写在白色笺纸上,一通写在印有紫色字样“大好湖山 岳坟之水口”的紫色丝栏笺纸上。
  江孔殷和朱汝珍,两人同为粤籍举子,并同时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一屆科举考试上同登金榜,一个高中榜眼,一个是二甲第27 名。由此可知,他们两个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互相认识了。江孔殷以文才著称于世,与刘学询、蔡乃煌、钟荣光并称为清末广东文坛的“四大金刚”。擅书法,以行书见长,格调高雅,落笔不凡,颇具文气。著有《兰斋诗词存》。而朱汝珍能在芸芸举子中脱颖而出高中榜眼,自然也是写得一手好诗文。另外他还擅长书法,他的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之遗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邸永君所著的《末科榜眼朱汝珍的香江缘》记载:
  清廷逊位时,不少粤籍翰林进士等科甲中人陆续迁往香港,或开坛宣教,或鬻书卖字,结社论诗,相互切磋,彼此砥砺,渐成气候。其中以梁士诒、赖际熙、陈伯陶等最为著名。此辈与汝珍同为翰苑旧友,切望榜眼公加盟,以壮声威。1931年夏,汝珍移居香港。
  邹颖文撰写的《前清遗民与香港文献》一文中也记载:
  正声吟社1931年成立,部分为避地香港的太史,包括温肃、朱汝珍、赖际熙、江孔殷、区大原、桂坫等,1932年刊行《正声吟社诗钟集》,为社盟1931-1932年间社课,收录作品三部分,分别为52人的诗钟、20人的诗词及13人的书画作品。
  以上的文章,都从文字的角度记录了江孔殷和朱汝珍两人不仅是相识数十年的知己好友,在诗词方面更是多有交往。而此次新发现的五通由江孔殷写给朱汝珍的诗笺信札,则正好从实物的方面印证了他们两人之间不仅相互认识,而且在诗词唱酬等方面还有诸多互动、合作。由于该五通诗札均没有注明详细的年份,根据笔迹及文中的措辞判断,这些诗笺信札应当是写于江孔殷晚年的时候。
  虽然说,在艺术市场里有大大小小许多江孔殷的书法作品存世,历史上江孔殷在不同时期与他人唱和的诗词作品也有不少,但能历尽浩劫,留存至今的亲笔诗词手稿却寥寥无几。笔者翻查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暂未发现以上的数篇诗词有刊行发表的踪迹。因此,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这几件诗词手稿或许是属于江孔殷创作的初稿,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以至于未见收录入册,从而成为沧海遗珠。这五通诗笺信札,很好地填补了江孔殷在诗词创作方面的实物空白,更由于是记录了江孔殷和朱汝珍两人之间在诗词方面的唱酬交往, 实可算是补充了历史的不足,极具文献价值!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
期刊
Alter,更“潮”更好玩  同为年轻人的罗文岚,更清楚年轻人喜欢什么、推崇什么。热爱摄影的她不仅喜欢收藏影像作品,还干脆开一家专注摄影类影像的画廊,取名AlterGallery,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不少年轻人喜欢到他的店来闲逛、打卡,或是看上一场关于摄影的展览,打发一个闲暇的午后。  在AlterGallery的空间里,古旧的房子装修得很简约,搭配着墙上的当代影像作品,又带有几分时尚感。而Alt
期刊
辩证看待西辽花钱  首先,要进行一下科普。西辽(1124-1218)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创立者耶律大石,原系辽朝贵族,因与天祚帝政见不合,遂于辽朝灭亡前夕的1124年率部西走,1130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在这里修筑城池。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改元延庆。建立了西辽王朝。随后耶律大石西征东伐,相继征服东、西喀喇汗王朝和中亚诸国,不久又臣服高昌回鹘,其疆域東起蒙古高原的土拉河,西至中亚
期刊
影像结合古物,分享“物性”与“时间性”  多年来,木格一直游走各地进行影像创作,他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s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等。他一直很重视通过分享传播影像艺术。木格一直特别怀念Blogbus博客时代,大家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站,拍完作品赶紧冲洗出来,然后分享到博客,期盼和朋友们去交流各自的心得
期刊
在摄影圈里,有一个名字叫做“三影堂”。它是一家摄影艺术中心,也是一项摄影奖项。每年4月末,总有大批的艺术家赶赴京城,因为“三影堂摄影奖”就在这段日子开展。  自2007年成立以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从中国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独苗”到现在“中国影像机构联盟”的成员,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要阵之地。从出版到批评,从画廊到博物馆,从教育到收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国都是缺失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期刊
香港某藏家约同观赏一册李鸿章书法,李中堂的大字对联多见,小字除了书信,倒是颇为罕见的,因此撩动了笔者的好奇心。  这是一册旧裱的册页,开本不小,大概每半开有一平尺大小,封面是老的楠木夹板,已经开裂。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气息就是典型的李鸿章。第一开左边有一行小字:十月初四日,此后每一开的左边同样位置,都有标示日期,最后一开是“十月十四日”,总共十天。  李中堂所写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这是很有
期刊
今季9月份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现身广东崇正拍卖市场。包括有“岭南文化符号”之称的陈白沙先生诗稿;有清代著名画家谢观生为十三行总商伍元华所绘的《听涛楼图》,体现岭南文化中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交往频繁诗画雅集的特质;而另一位清代著名画家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则重现广州在道咸时期的文学活动盛况……引起文史研究者和藏家关注的,除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文献价值——这些文献价值在
期刊
大千先生1976年1月(七十八岁)定居台北。之前行踪漂泊,于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南美诸地生活交友。众所周知的是,其晚年由于目疾而变法,创造了“泼墨泼彩”的艺术表现方式,惊艳全球。但是具体而论,其目疾发作之确切年龄与病情发展程度却需进一步证实。  笔者所见的关于大千先生的艺术传记有三: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1982)、李永翘:《张大千全传》(1998)、黄天才:《张大千的后半生》(2013),
期刊
画中话,老广州的旧楼  亮灰色调与粗放的笔触,整体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岁月流逝的气息。黄德华把拆下来的建筑废料,化成了一种大笔触的肌理,这种看似凌乱的肌理穿插在不规整的建筑中间反而显得出乎意料的协调。( 谢砚文)  时间深处的灰烬  《陈寅恪故居》画出岁月的纹理,画出时间深处的灰烬,只是这时间的叶片至今还在隐隐燃烧,摇曳不定。在斑驳的画面里,唯有大师门前的那张空着的藤椅以发光的线条缓慢地释放出风雨之后
期刊
以馆藏联动重现西南古国  李飞是三年前才到贵州省博物馆担任副馆长,此前从事考古工作多年,曾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发掘成果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3月起正式担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采访自然从此次广州展出的《寻找夜郎》讲起,李飞回忆:“展览最初由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策划。历史上,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