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初中,学生中既有本地生也有外地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为教材和教育水平等各种原因,造成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差异较大。这种现状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一、从尊重开始,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我认为想要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就要让学生没有精神负担,并且喜欢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他们希望得到同学、父母和老师的认同和尊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本着尊重的原则,避免让学生感到尴尬的做法。例如,现在电脑越来越普遍,而对于有些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来说,或者因为家庭条件,或者因为是临时居住,家里没有电脑,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此是很介意的,我改变了以前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进行摸底的做法。
以前,我会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统计班里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因为一般来讲,家里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要好一点。这样,我就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确定可不可以留一些课外的作业给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现在,为了避免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尴尬,我把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节课变成了输入文字课,我通过打字来看学生的电脑熟练程度,然后推断学生的电脑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能看出学生的基础。
同时,我在课上一直传达一个思想:初中的计算机和小学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我会从基础讲起,基础弱的同学不要担心,你只要努力一定会赶上来。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基础不同很正常,不要放在心上。在课堂中,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会表扬,拍拍肩膀什么的,然后微笑着说:“你学得很快么。”或者说:“你比我想得要好么……”等等,还会找机会在班里公开表扬,这让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大受鼓舞,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有学习的劲头。实践证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上课能够自信、认真,在两个月内基本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不大了。
二、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进行小组互助教学和“分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采用了小组互助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既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有所提高,慢慢赶超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开学初,我会在上课两个星期后,按照他们的表现分组,一般四个人一组,分好组后让他们自己选出一个操作比较好的作为组长。然后我宣布组内的各个成员要互相帮助,组长要负责组内成员全都能完成课堂的基本任务,特别强调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的时候不能拿对方的鼠标直接操作,只能给予指点。组内所有人都完成的小组,由小组长举手,我要做统计。每月给先做完次数多的小组奖励,同时进行对比,如果有小组进步了,也会给奖励。这样,既起到了学生之间互相督促提高的作用,又能防止组内代做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操作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我还定期开展一些组间的比赛,让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加强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增强班级的学习活力。
不过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有时候组内的成员不是不会做,而只是做得慢,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使得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即所谓的“吃不饱”。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
当然这个“分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我没有明确把学生分等。我是针对基础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一般在课上会设置一到两个提高题,明确这个提高题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确定组里未完成成员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也会每节课统计有多少人完成了提高部分的题目,在每节课结束前留两分钟时间进行提名表扬,并和小组每月总评结合起来。如果小组里在课结束时还有人没有完成基本题目,那么这个小组里做完提高题的学生我是不计在内的,也不提名表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学会合作才行。这样对基础较弱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为了不拖组里的后腿,他们都会很努力地学习,很多基础弱的学生就慢慢赶上来了,班里的学习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后来能做完提高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了。
当然这里有个统计的问题比较麻烦,所以我在分组的时候是要定好组号的,要求组长举手的同时要报组号,做完提高题的同学也要报自己的学号,这样统计起来就很方便了。
三、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有用的东西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如果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东西他们平时生活中用不到,课程本身又没有相关的考核做为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会慢慢消失的。为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上课的效率。因为我校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我选择的素材基本上是和学生学校生活相关的。例如,文档编辑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素材,图片我会选择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些图片等。
有时候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我也会充分利用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个优势,不但能增加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word学完之后,一般会花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制作小报,最近几年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制作关于自己家乡的小报,然后择优把小报生成图片并汇总成一个《祖国大好河山》的电子相册。对于这个任务,学生的制作积极性很高,为了把家乡的美展示给大家,一些老家在一起的学生会合作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被充分运用,他们经常会在网上搜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家乡的“骄傲”,这时候他们会发出惊喜和感叹,并有极大的愿望和同学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探索欲望很强,他们的活跃思维经常让我感到很惊讶。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我也会把一些新闻内容作为上课的素材。
例如,奥运会的召开、嫦娥探月等。对于此类素材,学生也表现了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上课素材,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好的上课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在轻松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会收获很多惊喜。随着政策的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初中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同样会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上课素材,并且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相信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关乎社会的发展进步,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就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初级中学)
一、从尊重开始,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我认为想要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就要让学生没有精神负担,并且喜欢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他们希望得到同学、父母和老师的认同和尊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本着尊重的原则,避免让学生感到尴尬的做法。例如,现在电脑越来越普遍,而对于有些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来说,或者因为家庭条件,或者因为是临时居住,家里没有电脑,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此是很介意的,我改变了以前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进行摸底的做法。
以前,我会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统计班里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因为一般来讲,家里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要好一点。这样,我就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确定可不可以留一些课外的作业给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现在,为了避免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的尴尬,我把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节课变成了输入文字课,我通过打字来看学生的电脑熟练程度,然后推断学生的电脑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能看出学生的基础。
同时,我在课上一直传达一个思想:初中的计算机和小学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我会从基础讲起,基础弱的同学不要担心,你只要努力一定会赶上来。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基础不同很正常,不要放在心上。在课堂中,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会表扬,拍拍肩膀什么的,然后微笑着说:“你学得很快么。”或者说:“你比我想得要好么……”等等,还会找机会在班里公开表扬,这让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大受鼓舞,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有学习的劲头。实践证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上课能够自信、认真,在两个月内基本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不大了。
二、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进行小组互助教学和“分层”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采用了小组互助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既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有所提高,慢慢赶超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开学初,我会在上课两个星期后,按照他们的表现分组,一般四个人一组,分好组后让他们自己选出一个操作比较好的作为组长。然后我宣布组内的各个成员要互相帮助,组长要负责组内成员全都能完成课堂的基本任务,特别强调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的时候不能拿对方的鼠标直接操作,只能给予指点。组内所有人都完成的小组,由小组长举手,我要做统计。每月给先做完次数多的小组奖励,同时进行对比,如果有小组进步了,也会给奖励。这样,既起到了学生之间互相督促提高的作用,又能防止组内代做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操作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我还定期开展一些组间的比赛,让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加强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增强班级的学习活力。
不过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有时候组内的成员不是不会做,而只是做得慢,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使得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即所谓的“吃不饱”。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
当然这个“分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我没有明确把学生分等。我是针对基础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一般在课上会设置一到两个提高题,明确这个提高题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确定组里未完成成员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也会每节课统计有多少人完成了提高部分的题目,在每节课结束前留两分钟时间进行提名表扬,并和小组每月总评结合起来。如果小组里在课结束时还有人没有完成基本题目,那么这个小组里做完提高题的学生我是不计在内的,也不提名表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学会合作才行。这样对基础较弱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为了不拖组里的后腿,他们都会很努力地学习,很多基础弱的学生就慢慢赶上来了,班里的学习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后来能做完提高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了。
当然这里有个统计的问题比较麻烦,所以我在分组的时候是要定好组号的,要求组长举手的同时要报组号,做完提高题的同学也要报自己的学号,这样统计起来就很方便了。
三、教学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有用的东西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如果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东西他们平时生活中用不到,课程本身又没有相关的考核做为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会慢慢消失的。为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上课的效率。因为我校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基本上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我选择的素材基本上是和学生学校生活相关的。例如,文档编辑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素材,图片我会选择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些图片等。
有时候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我也会充分利用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个优势,不但能增加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word学完之后,一般会花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制作小报,最近几年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制作关于自己家乡的小报,然后择优把小报生成图片并汇总成一个《祖国大好河山》的电子相册。对于这个任务,学生的制作积极性很高,为了把家乡的美展示给大家,一些老家在一起的学生会合作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被充分运用,他们经常会在网上搜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家乡的“骄傲”,这时候他们会发出惊喜和感叹,并有极大的愿望和同学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探索欲望很强,他们的活跃思维经常让我感到很惊讶。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此,我也会把一些新闻内容作为上课的素材。
例如,奥运会的召开、嫦娥探月等。对于此类素材,学生也表现了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上课素材,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好的上课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在轻松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会收获很多惊喜。随着政策的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初中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同样会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上课素材,并且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相信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关乎社会的发展进步,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就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