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内高班;新生;适应问题;团体辅导
来自新疆的学子们初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走进内高班的校园,在体验新鲜感和兴奋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适,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失去学习动力,情绪低落。本次团体辅导在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活动、讨论及教师指导等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所处的适应阶段,激发归属感和积极情绪,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
一、指导思想及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首先,本次辅导依据内地新疆高中班(后文称内高班)的办学目标,内高班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贯彻教育工作的“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的要求,为新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高中毕业生。
其次,本次辅导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理论依据
本次辅导的设计是依据有关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研究。社会适应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在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研究取向的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社会适应进行探究。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李冬梅、雷雳等人研究总结,社会适应分为一般的生活适应和在应激环境中的应对过程。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强调人们在社会适应情景中处理适应问题的应对行为以及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1]。而众多学者就与青少年适应行为相关的因素做过分析,提出了影响适应行为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和增强适应行为的保护性因素[2],也为本次辅导的构思提供了参考。
此外,杨彦平与金瑜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分为四个系统:内容特质系统、预测控制系统、心理调节系统和动力支持系统。其中,心理调节系统包括适应新旧环境变化、对环境变化的认知、主动运用心理资源、应对变化的心理准备等维度;动力支持系统包括个体发展目标、自信心和信仰、寻求支持的意识、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维度[3]。有关心理调节系统和动力支持系统的论述也给本次辅导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在行为策略的指导中,本次辅导也借鉴了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开创的现实疗法的理念,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检视自己当下的行为,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
3.学生背景分析
首先,进入内高班的新生年龄范围在15~16岁,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在建立自我同一性,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认知,加之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波动性、两极性比较明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学习阶段,学生很容易体验到人际敏感,或因为身边人的评价陷入自卑或自大的自我体验中。
其次,高中与初中的教学方式、课业难度和课业量,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升级,这些变化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而受到语言水平限制、新疆当地教育条件和新疆各地教育条件悬殊的影响,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存在差异,尽管考入内高的学生很多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是来到这里,他们却发现成绩优秀的人很多,学习竞争激烈,因而更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最后,客观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带来挑战。根据对预科新生的调查发现,96%的学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学生在住宿、饮食、穿衣等很多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改变,以适应这里的环境。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来内高班读书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家。没有了亲人的呵护,他们要学着照顾自己。对比当地的高中生,内高班学生远离亲人,情绪的宣泄途径较少,社会支持系统比较薄弱。而在适应阶段,他们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还不熟悉,个别学生感到安全感不足,情绪悲观,内心脆弱。有学者就与青少年适应行为相关的因素做过分析,其中影响适应行为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进入青春期、学校与社区的影响、同伴影响等[2]。
综上所述,本次辅导的设计和实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二、辅导目标
调整认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新的定位,客观认识入学适应阶段。
关注情感:体验同学互动中的积极情绪,建立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指导行为:学习和尝试运用应对适应不良的行为策略。
三、活动准备
本次辅导是新疆学生进入内高班以来接触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前,心理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团体辅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次,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便参与辅导中的讨论和其他活动。设备方面,需要准备展示课件的电教设备。
四、辅导过程
1.辅导流程
2.辅导环节和设计意图
(1)热身游戏:猜猜这是哪里
在热身游戏中,教师分别展示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和田、伊犁几个城市的部分标志性风貌和建筑,最后展示北京的图片,由学生猜是哪所城市。色彩绚丽、地域特征鲜明的图片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引出本次辅导的主题。
随着图片的变化,学生也在直观地感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教师从三个层次介绍学生的就读环境,介绍北京、我校地处的区县、本校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从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误解。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定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成为北京中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从而产生对北京及本校的亲切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正如教师所说:“同学们,从走进我们学校的这一天起,从穿上这身校服的一刻起,你们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员,成为北京市中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利用这里的资源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我们也同样有义务了解这里,关心和爱护这里。”
(2)活动:谁和我一样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來到这里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接着鼓励班集体中有相似感受的其他学生起立表示,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来自新疆的学子们初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走进内高班的校园,在体验新鲜感和兴奋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适,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失去学习动力,情绪低落。本次团体辅导在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活动、讨论及教师指导等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所处的适应阶段,激发归属感和积极情绪,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
一、指导思想及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首先,本次辅导依据内地新疆高中班(后文称内高班)的办学目标,内高班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贯彻教育工作的“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的要求,为新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高中毕业生。
其次,本次辅导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理论依据
本次辅导的设计是依据有关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研究。社会适应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在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研究取向的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社会适应进行探究。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李冬梅、雷雳等人研究总结,社会适应分为一般的生活适应和在应激环境中的应对过程。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强调人们在社会适应情景中处理适应问题的应对行为以及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1]。而众多学者就与青少年适应行为相关的因素做过分析,提出了影响适应行为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和增强适应行为的保护性因素[2],也为本次辅导的构思提供了参考。
此外,杨彦平与金瑜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分为四个系统:内容特质系统、预测控制系统、心理调节系统和动力支持系统。其中,心理调节系统包括适应新旧环境变化、对环境变化的认知、主动运用心理资源、应对变化的心理准备等维度;动力支持系统包括个体发展目标、自信心和信仰、寻求支持的意识、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维度[3]。有关心理调节系统和动力支持系统的论述也给本次辅导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在行为策略的指导中,本次辅导也借鉴了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开创的现实疗法的理念,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检视自己当下的行为,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
3.学生背景分析
首先,进入内高班的新生年龄范围在15~16岁,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在建立自我同一性,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认知,加之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波动性、两极性比较明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学习阶段,学生很容易体验到人际敏感,或因为身边人的评价陷入自卑或自大的自我体验中。
其次,高中与初中的教学方式、课业难度和课业量,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升级,这些变化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而受到语言水平限制、新疆当地教育条件和新疆各地教育条件悬殊的影响,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存在差异,尽管考入内高的学生很多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是来到这里,他们却发现成绩优秀的人很多,学习竞争激烈,因而更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最后,客观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带来挑战。根据对预科新生的调查发现,96%的学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学生在住宿、饮食、穿衣等很多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改变,以适应这里的环境。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来内高班读书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家。没有了亲人的呵护,他们要学着照顾自己。对比当地的高中生,内高班学生远离亲人,情绪的宣泄途径较少,社会支持系统比较薄弱。而在适应阶段,他们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还不熟悉,个别学生感到安全感不足,情绪悲观,内心脆弱。有学者就与青少年适应行为相关的因素做过分析,其中影响适应行为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进入青春期、学校与社区的影响、同伴影响等[2]。
综上所述,本次辅导的设计和实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二、辅导目标
调整认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新的定位,客观认识入学适应阶段。
关注情感:体验同学互动中的积极情绪,建立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指导行为:学习和尝试运用应对适应不良的行为策略。
三、活动准备
本次辅导是新疆学生进入内高班以来接触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前,心理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团体辅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次,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便参与辅导中的讨论和其他活动。设备方面,需要准备展示课件的电教设备。
四、辅导过程
1.辅导流程
2.辅导环节和设计意图
(1)热身游戏:猜猜这是哪里
在热身游戏中,教师分别展示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和田、伊犁几个城市的部分标志性风貌和建筑,最后展示北京的图片,由学生猜是哪所城市。色彩绚丽、地域特征鲜明的图片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引出本次辅导的主题。
随着图片的变化,学生也在直观地感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教师从三个层次介绍学生的就读环境,介绍北京、我校地处的区县、本校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从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误解。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定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成为北京中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从而产生对北京及本校的亲切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正如教师所说:“同学们,从走进我们学校的这一天起,从穿上这身校服的一刻起,你们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员,成为北京市中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利用这里的资源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我们也同样有义务了解这里,关心和爱护这里。”
(2)活动:谁和我一样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來到这里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接着鼓励班集体中有相似感受的其他学生起立表示,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