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冲破学习国文以求功名观念的束缚,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如今,语文教学的任务已由听说读写发展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中的人格、气质、兴趣等诸多方面。为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如下探讨。
一、积极启发,让学生大胆参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切忌操之过急。
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辛勤耕耘。在新型课堂中,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发挥个性潜能。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何来创新的勇气?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潜在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重视班级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关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变一味指责错误为千方百计从错误中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重视师生关系的融洽,变板着面孔进课堂为把微笑带进课堂。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枯燥感,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
2、要以学导教,实现教为学服务,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新灵感。教师要摆正师生角色关系,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同时,学生参与形式要多样,要充分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应参与学习,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最终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启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鲁迅先生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达到不了的地方。”这就强调了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现在的情境中,因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让“直接印象”籠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情感上的准备。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上看过海底世界吗?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主动参与描述)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道欣赏绮丽的海底风光吧!”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描述,把学生引入神秘的海底世界,他们纯真的脸上挂着笑容,显露出喜爱之情。精彩的教学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不断涌现。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创新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均是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而学生惯于被动学习。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首先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有的同学就说:“我觉得用‘昆虫迷法布尔’不也很好吗?”我很快地表扬了他们,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并由此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对课题的讨论,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激起自我创新的意识。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新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之手、解放学生之口,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增长智慧,从而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更多的独立实践和操作锻炼的机会,尽可能使他们少受一点限制和约束。这样,他们定能展开创新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积极启发,让学生大胆参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切忌操之过急。
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辛勤耕耘。在新型课堂中,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发挥个性潜能。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何来创新的勇气?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潜在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重视班级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关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变一味指责错误为千方百计从错误中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重视师生关系的融洽,变板着面孔进课堂为把微笑带进课堂。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枯燥感,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
2、要以学导教,实现教为学服务,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新灵感。教师要摆正师生角色关系,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同时,学生参与形式要多样,要充分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应参与学习,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最终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启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鲁迅先生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达到不了的地方。”这就强调了教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象提供契机,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现在的情境中,因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让“直接印象”籠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情感上的准备。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电影电视上看过海底世界吗?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主动参与描述)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道欣赏绮丽的海底风光吧!”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描述,把学生引入神秘的海底世界,他们纯真的脸上挂着笑容,显露出喜爱之情。精彩的教学表演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不断涌现。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创新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均是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而学生惯于被动学习。教师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首先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有的同学就说:“我觉得用‘昆虫迷法布尔’不也很好吗?”我很快地表扬了他们,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并由此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对课题的讨论,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激起自我创新的意识。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新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之手、解放学生之口,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增长智慧,从而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更多的独立实践和操作锻炼的机会,尽可能使他们少受一点限制和约束。这样,他们定能展开创新的翅膀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