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艺术品的创作、交易和收藏日益繁荣,华人收藏家队伍也不断壮大。无论是拍卖场还是媒体,人们不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收藏热。这股热潮来势凶猛,某艺术品竞拍过亿、某藏品价格十年翻了一千倍,种种带着金钱光芒的消息,不时撩拨着人们的兴奋神经。有专家称,艺术品收藏已成为继股票热、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然而,这类投资领域里的神话,也引发了趋利的群体盲动,伪作的肆虐,盗墓的猖獗,文物流失严重等,而这一切无不与物质主义泛滥,精神文化缺失密切相关。
收藏文化成热议焦点
“上海召开华人收藏家大会是收藏界的一个转折点,倡导由投资收藏向文化消费的转折点,用一种开放的态势,不带商业利益的成分,大家聚在一起说话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在近日举办的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收藏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会议以“传承文明,保护遗产,促进交流,怡养情致”为宗旨。大会确立自2008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大会具备了雅集、论坛、出版和展览四大功能,海内外收藏界、艺术界及相关人士六百余人与会。
论坛上,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谈到:“当前,拍卖热、投资热在推动收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重投资、轻文化的现象也会有所抬头,影响了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投资价值,应该通过收藏、品鉴等形式,使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收藏的社会责任,增强收藏家的研究水平,从而推动收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众多收藏家也纷纷认为,收藏要真正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实力、收藏经验和实践的积累,还需要各种文化思想的注入。
收藏不仅仅是投资
历史中,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注重收藏,也出现了收藏盛世。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闫振堂认为,当今的收藏盛世是历史上最大的盛世。究其缘由,他如此解释:“我们今天是13亿人,收藏的人比过去要多得多,收藏的物品在发展。家家户户来收藏,人人在收藏。刚生下来的小孩,什么也不懂,但是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亲戚朋友都会赠送给他一些纪念品。”在闫振堂看来,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收藏品。显然,这里的“收藏”,并不只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收藏本就具有广阔的内涵,小到一方邮票,大到一幢楼房,都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收藏的意义,主要是藉此学习鉴赏。能鉴则知真假,能赏则知高低,否则只是花钱买东西。有些人甚至东西买来,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台湾联华电子公司荣誉董事长、收藏家曹兴诚感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用专业经济学视角来研读目前火爆的艺术品市场,但同时他也认为,“成功的收藏都是有个性的,品味很重要。”
“物欲”是藏家的大敌,会牵引出无尽的占有欲,遮蔽人们审美的眼睛,而一旦放宽视野,高雅之物无处不在,皆可观察赏析、熏陶享受乃至到达顿悟人生的至美之境。例如,世博热往往伴随着收藏热。每一届世博会过后,展品很快成为一种新的收藏品。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收藏品,纪念品、邮票、明信片、摄影、绘画、书法、世博艺术、世博美学,包括世博音乐等等,都等待我们去收藏。
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才是至高境界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件件文物,无不凝结了历史的风雨沧桑,文明的古老寂寥。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包罗万象的中华文物,这些珍品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相当的赞赏和追捧。而作为中华文物的传人,应当勇于肩负起这个承前启后的责任,倾其才智或财力,为中华文明守护物证。台湾著名收藏家、鉴定家洪三雄说:“文物是先人留下来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并不一定必须要属于什么人。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让这些古物毁灭,我们无法预知,所以,‘有能力的人’能够很珍惜地保管、保护着这些文物,让珍贵的文物有机会流传后世,这才是收藏的最高修养。”《清明上河图》这幅巨作流传至今已904年,其中190年存放在国家及国立博物馆里,而710年由私人保存,正是由于国家收藏与私人收藏的鼎力合作,才可能出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让人惊艳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收藏的意义在于研究。文物收藏同学术(科学)研究具有连带关系,不论是公私博物馆还是个人收藏家,文物收藏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继承、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如是说。
近几年,中国的收藏团队,屡屡出击国际市场,让众多流散在外的中国文物,包括国宝级的文物,回归祖国,让更多人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美,提升精神境界。然而与此同时,利益驱动下,赝品纷纷出现,伪作入市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鉴别。“拍卖市场上,我的画100%都是假画!”知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在出席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媒体见面会时激愤地说。丁绍光曾发现某些拍卖行即将上拍署他名的假画,便致电他们,希望能撤掉,有的拍卖行撤了,有的仍照拍不误。眼看顶着自己名头的假画泛滥,却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这已成不少名家的心病。对于这种现象,曹兴诚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他表示曾亲眼看到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张大千作品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拍卖场上,“作假者与卖画者变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联合起来,给说真话者带来很大压力。如果不努力,就会逼死真正的鉴定意见。那些花大价钱买下艺术品的人就是受害者。而且这些假画若流传后世,还有一大危害是,我们的后代将无法欣赏到高妙的艺术,而是把假画当作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下去,这是很可悲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上海世博会上有不少私人收藏品的展示,比如有对夫妇把淮河、渭河等五大水系的五幢老房子搬到城市主题馆,作为一个大展项;也有人把收藏的40多件家具搬到了展馆,且非常大方地让几千万观众坐一坐,休息一下……如此种种,都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可见,收藏家把自己的藏品拿到世博会进行展示,不仅丰富了世博会的内容,也使这些藏品在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得到大大提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少有修养、有实力的收藏家愿意与大众分享藏品的美妙。同时,还有一些具有高尚情怀的收藏家为公益而收藏,为国家而收藏。比如,张伯驹先生在国难当头时,为保护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不惜以重金购入李白、杜牧、范仲淹、杜甫等历代书画大家的书画作品,后来他将这些国宝级的书画共22件全部捐献给国家,使得后人可以一睹历史杰作的风采。如今,在国内,愿意把珍爱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的藏家逐渐多了起来。然而,香港著名收藏家李大鸣却表示了另一种担忧。十年前他有机会去美国的一个博物馆,并进入库房观看他们的藏品,同行的一位老师发现其中不少都是经他手捐出去的。“最近几年也有大量的问题,我们发现以前那些捐给博物馆的器物,都会拿出来卖。博物馆既然拿我的东西去卖,我为什么要去捐?我捐给你,是让你来展览,让所有的民众有机会欣赏这些东西,你现在拿来卖,赚钱,放到你荷包里去,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收藏不仅关于一己之私,还关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的热议,也明晰了收藏今后的走向——文化收藏才是世界的主流。
收藏文化成热议焦点
“上海召开华人收藏家大会是收藏界的一个转折点,倡导由投资收藏向文化消费的转折点,用一种开放的态势,不带商业利益的成分,大家聚在一起说话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在近日举办的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收藏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会议以“传承文明,保护遗产,促进交流,怡养情致”为宗旨。大会确立自2008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大会具备了雅集、论坛、出版和展览四大功能,海内外收藏界、艺术界及相关人士六百余人与会。
论坛上,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谈到:“当前,拍卖热、投资热在推动收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重投资、轻文化的现象也会有所抬头,影响了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投资价值,应该通过收藏、品鉴等形式,使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收藏的社会责任,增强收藏家的研究水平,从而推动收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众多收藏家也纷纷认为,收藏要真正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实力、收藏经验和实践的积累,还需要各种文化思想的注入。
收藏不仅仅是投资
历史中,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注重收藏,也出现了收藏盛世。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闫振堂认为,当今的收藏盛世是历史上最大的盛世。究其缘由,他如此解释:“我们今天是13亿人,收藏的人比过去要多得多,收藏的物品在发展。家家户户来收藏,人人在收藏。刚生下来的小孩,什么也不懂,但是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亲戚朋友都会赠送给他一些纪念品。”在闫振堂看来,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收藏品。显然,这里的“收藏”,并不只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收藏本就具有广阔的内涵,小到一方邮票,大到一幢楼房,都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收藏的意义,主要是藉此学习鉴赏。能鉴则知真假,能赏则知高低,否则只是花钱买东西。有些人甚至东西买来,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台湾联华电子公司荣誉董事长、收藏家曹兴诚感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用专业经济学视角来研读目前火爆的艺术品市场,但同时他也认为,“成功的收藏都是有个性的,品味很重要。”
“物欲”是藏家的大敌,会牵引出无尽的占有欲,遮蔽人们审美的眼睛,而一旦放宽视野,高雅之物无处不在,皆可观察赏析、熏陶享受乃至到达顿悟人生的至美之境。例如,世博热往往伴随着收藏热。每一届世博会过后,展品很快成为一种新的收藏品。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收藏品,纪念品、邮票、明信片、摄影、绘画、书法、世博艺术、世博美学,包括世博音乐等等,都等待我们去收藏。
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才是至高境界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件件文物,无不凝结了历史的风雨沧桑,文明的古老寂寥。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包罗万象的中华文物,这些珍品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相当的赞赏和追捧。而作为中华文物的传人,应当勇于肩负起这个承前启后的责任,倾其才智或财力,为中华文明守护物证。台湾著名收藏家、鉴定家洪三雄说:“文物是先人留下来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并不一定必须要属于什么人。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让这些古物毁灭,我们无法预知,所以,‘有能力的人’能够很珍惜地保管、保护着这些文物,让珍贵的文物有机会流传后世,这才是收藏的最高修养。”《清明上河图》这幅巨作流传至今已904年,其中190年存放在国家及国立博物馆里,而710年由私人保存,正是由于国家收藏与私人收藏的鼎力合作,才可能出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让人惊艳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收藏的意义在于研究。文物收藏同学术(科学)研究具有连带关系,不论是公私博物馆还是个人收藏家,文物收藏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继承、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如是说。
近几年,中国的收藏团队,屡屡出击国际市场,让众多流散在外的中国文物,包括国宝级的文物,回归祖国,让更多人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美,提升精神境界。然而与此同时,利益驱动下,赝品纷纷出现,伪作入市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鉴别。“拍卖市场上,我的画100%都是假画!”知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在出席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媒体见面会时激愤地说。丁绍光曾发现某些拍卖行即将上拍署他名的假画,便致电他们,希望能撤掉,有的拍卖行撤了,有的仍照拍不误。眼看顶着自己名头的假画泛滥,却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这已成不少名家的心病。对于这种现象,曹兴诚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他表示曾亲眼看到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张大千作品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拍卖场上,“作假者与卖画者变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联合起来,给说真话者带来很大压力。如果不努力,就会逼死真正的鉴定意见。那些花大价钱买下艺术品的人就是受害者。而且这些假画若流传后世,还有一大危害是,我们的后代将无法欣赏到高妙的艺术,而是把假画当作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下去,这是很可悲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上海世博会上有不少私人收藏品的展示,比如有对夫妇把淮河、渭河等五大水系的五幢老房子搬到城市主题馆,作为一个大展项;也有人把收藏的40多件家具搬到了展馆,且非常大方地让几千万观众坐一坐,休息一下……如此种种,都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可见,收藏家把自己的藏品拿到世博会进行展示,不仅丰富了世博会的内容,也使这些藏品在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得到大大提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少有修养、有实力的收藏家愿意与大众分享藏品的美妙。同时,还有一些具有高尚情怀的收藏家为公益而收藏,为国家而收藏。比如,张伯驹先生在国难当头时,为保护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不惜以重金购入李白、杜牧、范仲淹、杜甫等历代书画大家的书画作品,后来他将这些国宝级的书画共22件全部捐献给国家,使得后人可以一睹历史杰作的风采。如今,在国内,愿意把珍爱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的藏家逐渐多了起来。然而,香港著名收藏家李大鸣却表示了另一种担忧。十年前他有机会去美国的一个博物馆,并进入库房观看他们的藏品,同行的一位老师发现其中不少都是经他手捐出去的。“最近几年也有大量的问题,我们发现以前那些捐给博物馆的器物,都会拿出来卖。博物馆既然拿我的东西去卖,我为什么要去捐?我捐给你,是让你来展览,让所有的民众有机会欣赏这些东西,你现在拿来卖,赚钱,放到你荷包里去,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收藏不仅关于一己之私,还关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的热议,也明晰了收藏今后的走向——文化收藏才是世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