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许多的城里人,尤其是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鱼叫“年鱼”。“年鱼”本身并不是鱼中的某一品种,而是特定时期出现在的一种特殊称谓。大家不明白其中的故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年鱼”,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农村过年时才能享用的鱼类。春节马上来临,一说起“年鱼”,心中立马涌动着浓浓的年味。
好了,不卖关子了,现在详细给你介绍下什么是“年鱼”。
说到“年鱼”,就不能不说说那个人们可以享受“年鱼”的时代。那就是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八十年代,出产地点是当时生活贫困、没有经济支撑的农村。
因为,那时的人们是没有私有财产的,除了家人和住房,其他的一切都归集体:田地、耕牛,大型农具如犁、耙、水车等等,都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那时的人们过的是集体生活,收入分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
从事集体劳动的人们,干活时不会寂寞。但是,由于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少干坏,都没啥两样,所以,劳动效率与农作物产量都是打了折扣的。说白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就一个字——穷,再加一个的话,就是——苦。
“年年难过年年过”,不论穷也好,苦也罢,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即使是贫困的乡村,到了春节,乡亲们也仍有一颗改善生活的心。于是乎,每个生产队都想方设法为社员们过春节提前准备些美味佳肴。“年鱼”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年鱼”,就是生产队统一养殖的,作为年货之一的家鱼。学过生物的同学都知道,我国产量较高、味道鲜美的淡水鱼类不在少数,那时,也讲究个“农牧渔”全面发展,虽然有些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但专家们也确实给农民推薦了几款优良鱼种,那就是有四大家鱼之称的青、草、鲢、鳙——鲢分白鲢与花鲢两种,相比而言,花鲢比白鲢更鲜美,所以,我们老家那时主要是养殖花鲢。花鲢者,俗称“胖头鱼”的是也。
那时,村村都会有几口水塘,靠近村子的那口塘,俗称门口塘,大多会用来养家鱼。因为离村子近,方便看管,免得辛苦养大的家鱼被人偷了。
农村人都很纯朴,即使是养有家鱼的鱼塘,也是允许那些走村的渔民捞上几网的,只是,捞上了家鱼不得带走,那些野生的,如鲫鱼、小白条、鳝鱼、青虾之类的,他们都可以收入囊中。现在想来,那些野生的鲫鱼、小白条、鳝鱼、青虾之类的才是至醇的美味,白白让乡亲们给浪费了。
鱼苗春季下塘,经过近一年的放养,到腊月就可以长到一二斤重了。
由于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的,乡亲们下不了水,也没捕捞技术,就请了专门的捕鱼人来捕捞。那些人都是成群结伙的,一个人是干不了这苦差事的。皮衣皮裤,渔网小船,看着就像专业队的。
当年,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都会到塘边去看热闹,还纷纷议论那些打鱼佬怎么不怕冷呢?这时,就有有经验的长辈开始出来唱歪经了,说是“鱼头有火,冻死一裸(这个字是我们那的土话,也是脏话,不知怎么写,就找裸字代替了)”,他们有工钱,完了还有鱼吃,哪还顾上冷不冷呢?
鱼捞上来后,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将鱼分成大概公平的多少堆,也不过秤,各家的户主就用竹筐高高兴兴地提回家去。而那条最肥最大的胖头鱼王,则被队长弄回家,和上冬白菜、干辣椒熬上满满的一大盆,用来招待打鱼佬。
当晚,家家户户都会把鱼收拾好,鱼身子切成块,用盐腌了,装进坛子里,密封起来保鲜,留待春节时招待客人。鱼头则切下来,砍成大块,然后再从咸菜缸里捞出一大把盐箭杆白咸菜,和鱼头一块炖了,一家老小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盐菜炖鱼头的年前大餐了。喜酒的父辈,还可以尽兴喝上几小杯劣质白酒。
没吃完的剩菜剩汤千万别扔掉,放到第二天就是味道鲜美无比的盐菜鱼冻了,虽然里面没加什么调料,但一点鱼腥味都没有,比现在的皮冻要美味百倍。
鱼块经过几天的咸制后,再用油煎到两面金黄后盛出,锅内留少许油,加点干椒、香葱、香菜,倒入鱼块,烹点料酒、生抽,拌匀出锅,就是享誉豫鄂的糍粑鱼了。
如果时间放得过长,鱼块也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鱼肉会微微发红,煮熟了的鱼肉成蒜瓣状,味道有点怪怪的臭味。当时,这样的口味我是不喜欢的,没想到,现在却催生了信阳的一道名菜——桶鲜鱼。
家庭条件好点的,还会专门拿出一两条新鲜的花鲢,切块、裹粉、上浆、过油,炸成鱼块后再保存。
刚刚出锅的炸鱼块是最香最诱人的,父母会挑出几块奖赏一下灶台边眼放绿光的孩子们。
炸鱼块是半成品的方便食材,可以红烧,可以清蒸,可以做汤,客人来了很方便快捷地就能出菜。
几十年前的场景,又一幕幕地回映在脑海里,双唇泛起水润,齿边暗生醇香。那个并不富裕的时代,却留给我们如此丰盈的回味。
“年鱼”,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农村过年时才能享用的鱼类。春节马上来临,一说起“年鱼”,心中立马涌动着浓浓的年味。
好了,不卖关子了,现在详细给你介绍下什么是“年鱼”。
说到“年鱼”,就不能不说说那个人们可以享受“年鱼”的时代。那就是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八十年代,出产地点是当时生活贫困、没有经济支撑的农村。
因为,那时的人们是没有私有财产的,除了家人和住房,其他的一切都归集体:田地、耕牛,大型农具如犁、耙、水车等等,都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那时的人们过的是集体生活,收入分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
从事集体劳动的人们,干活时不会寂寞。但是,由于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少干坏,都没啥两样,所以,劳动效率与农作物产量都是打了折扣的。说白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就一个字——穷,再加一个的话,就是——苦。
“年年难过年年过”,不论穷也好,苦也罢,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即使是贫困的乡村,到了春节,乡亲们也仍有一颗改善生活的心。于是乎,每个生产队都想方设法为社员们过春节提前准备些美味佳肴。“年鱼”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年鱼”,就是生产队统一养殖的,作为年货之一的家鱼。学过生物的同学都知道,我国产量较高、味道鲜美的淡水鱼类不在少数,那时,也讲究个“农牧渔”全面发展,虽然有些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但专家们也确实给农民推薦了几款优良鱼种,那就是有四大家鱼之称的青、草、鲢、鳙——鲢分白鲢与花鲢两种,相比而言,花鲢比白鲢更鲜美,所以,我们老家那时主要是养殖花鲢。花鲢者,俗称“胖头鱼”的是也。
那时,村村都会有几口水塘,靠近村子的那口塘,俗称门口塘,大多会用来养家鱼。因为离村子近,方便看管,免得辛苦养大的家鱼被人偷了。
农村人都很纯朴,即使是养有家鱼的鱼塘,也是允许那些走村的渔民捞上几网的,只是,捞上了家鱼不得带走,那些野生的,如鲫鱼、小白条、鳝鱼、青虾之类的,他们都可以收入囊中。现在想来,那些野生的鲫鱼、小白条、鳝鱼、青虾之类的才是至醇的美味,白白让乡亲们给浪费了。
鱼苗春季下塘,经过近一年的放养,到腊月就可以长到一二斤重了。
由于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的,乡亲们下不了水,也没捕捞技术,就请了专门的捕鱼人来捕捞。那些人都是成群结伙的,一个人是干不了这苦差事的。皮衣皮裤,渔网小船,看着就像专业队的。
当年,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都会到塘边去看热闹,还纷纷议论那些打鱼佬怎么不怕冷呢?这时,就有有经验的长辈开始出来唱歪经了,说是“鱼头有火,冻死一裸(这个字是我们那的土话,也是脏话,不知怎么写,就找裸字代替了)”,他们有工钱,完了还有鱼吃,哪还顾上冷不冷呢?
鱼捞上来后,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将鱼分成大概公平的多少堆,也不过秤,各家的户主就用竹筐高高兴兴地提回家去。而那条最肥最大的胖头鱼王,则被队长弄回家,和上冬白菜、干辣椒熬上满满的一大盆,用来招待打鱼佬。
当晚,家家户户都会把鱼收拾好,鱼身子切成块,用盐腌了,装进坛子里,密封起来保鲜,留待春节时招待客人。鱼头则切下来,砍成大块,然后再从咸菜缸里捞出一大把盐箭杆白咸菜,和鱼头一块炖了,一家老小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盐菜炖鱼头的年前大餐了。喜酒的父辈,还可以尽兴喝上几小杯劣质白酒。
没吃完的剩菜剩汤千万别扔掉,放到第二天就是味道鲜美无比的盐菜鱼冻了,虽然里面没加什么调料,但一点鱼腥味都没有,比现在的皮冻要美味百倍。
鱼块经过几天的咸制后,再用油煎到两面金黄后盛出,锅内留少许油,加点干椒、香葱、香菜,倒入鱼块,烹点料酒、生抽,拌匀出锅,就是享誉豫鄂的糍粑鱼了。
如果时间放得过长,鱼块也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鱼肉会微微发红,煮熟了的鱼肉成蒜瓣状,味道有点怪怪的臭味。当时,这样的口味我是不喜欢的,没想到,现在却催生了信阳的一道名菜——桶鲜鱼。
家庭条件好点的,还会专门拿出一两条新鲜的花鲢,切块、裹粉、上浆、过油,炸成鱼块后再保存。
刚刚出锅的炸鱼块是最香最诱人的,父母会挑出几块奖赏一下灶台边眼放绿光的孩子们。
炸鱼块是半成品的方便食材,可以红烧,可以清蒸,可以做汤,客人来了很方便快捷地就能出菜。
几十年前的场景,又一幕幕地回映在脑海里,双唇泛起水润,齿边暗生醇香。那个并不富裕的时代,却留给我们如此丰盈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