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是做好高职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要求实现师德风范、制度环境、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与德育要求的和谐。构建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基本途径在于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等。
关键词:和谐;高职德育;校园德育环境
一、校园德育环境与德育
德育环境是指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高职德育的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为内部校园环境与外部家庭、社会环境。其中,高职校园德育环境主要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等构成。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德育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校园整体规划、绿化、美化情况,各种教学、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备等。制度环境是指学校自身的组织方式,及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纪律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精神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体现本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它通过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师德师风、校风班风、各类文化活动、群体气氛等得以体现。
构建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是做好高职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校园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客观基础,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规范作用和感染作用。同时,由于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学生完成道德认知、进行道德体验与实践、提升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与外部环境相比,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刻。此外,尽管校园德育环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时刻处于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与自身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但对德育工作者而言,校园德育环境比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可控性、自主性。
值得关注的是,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环境与德育工作是否和谐。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够陶冶性情、激发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并坚定其道德追求,形成一种顺境,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恶性影响。
二、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要求
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总体要求是构成这一环境的诸因素所蕴涵的价值理念与高职德育目标保持一致,并且各因素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和谐运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体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师德风范与德育要求的和谐。教师的特点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群体具有比别人更加完美的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风貌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即便在高职阶段,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判断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再人云亦云,简单模仿。但在许多人心目中,教师的道德标高依然是人生旅途上的道德方向,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道德现状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对道德信仰与良知的坚守都会传递一份坚强而温暖的人性力量,给那些正在进行道德追寻的年轻学子以最好的支持和引导。因此,树立敬业、正直、诚实、公正、仁爱,直至高尚无私的师德风范是学校德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二,制度环境与德育要求的和谐。制度建设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与德育要求相呼应的校园管理和运作制度首先应当是公正的,能够关照到德育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有利于德育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能够在制度设计中明确抑恶扬善的价值导向,增强学生明辨荣辱是非的能力。其次,应当关照到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过程的和谐,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人格健全与创新品质形成的内在要求。在制度设计中,应注意到既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其对丰富多彩的人生及生活的向往,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及遵章守纪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再次,良好的制度还应关照到部分学生正在面对的心理、生活等困难,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们伸出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在感受关爱的同时更多一层深切的道德体验。
第三,教学活动与德育要求的和谐。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必须在课程建设、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使这一载体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中起到切实的作用。其次,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自觉遵循“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自觉渗透德育,使学生不仅成才,更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第四,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要求的和谐。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形成的校歌、校训,以及以诸多校园媒体和社团为平台而展开的各项文化交流、思想宣传活动、综合素质竞赛、文娱活动及其氛围等构成了高职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间接的、内隐的,但却是持久的、无处不在的。并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比在教学及制度环境下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使得校园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信息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即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主流道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还要求学校注意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还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从而在学校真正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总体上,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是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的,但是,也要看到,校园德育环境的开放性及组成因素的多样化、复杂性也导致校园德育环境建设面临一定压力。近年来,受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少数教师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在敬业、诚信等方面不能坚守阵地。在德育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还不十分到位,制度建设的某些领域还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情况。这些现象与校园德育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途径
第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构建和谐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就是要认识到在学生的成长中“成人”优先于“成才”,就是要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到第一位。反对任何将德育工作功利化、工具化的认识和做法,只有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才能克服各种有悖于德育规律的本位主义思想,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和谐局面。
第二,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求学校加强领导,统揽全局,组织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如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德育队伍,保证德育经费的投入,开拓德育与实践渠道、协调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抓好师资建设。教师是校园德育环境构建的核心因素,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亦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教师也会产生道德选择的困惑。因此,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师也应时刻注意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其次,要强化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德育工作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方法上更新、更活、更有效。
第四,完善制度建设。作为德育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建设要在内容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明确规范性的同时突出科学性、合理性,在订立程序上要实行民主化,做到集思广益,尤其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第五,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应当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形式上,校园文化活动应当多样化,尽可能利用学校讲坛、报刊、广播、电视、社团、网络等手段和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创造性和导向性的各项活动。
第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德育环境对德育对象的影响并非是单向度的,一方面,受教育者会从自身的认知结构及经验出发,自主选择、取舍道德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会以自己的言行对环境施加影响。因此,在德育环境建设中,应当发挥学生的道德分析与批判能力,使他们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出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应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通过道德践履优化环境的同时,完成自我道德人格的提升。
最后要指出的是,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离不开与家庭、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学校应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促进自身德育环境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海,程曼.大学德育环境建设的理性审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6(1).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和谐;高职德育;校园德育环境
一、校园德育环境与德育
德育环境是指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高职德育的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为内部校园环境与外部家庭、社会环境。其中,高职校园德育环境主要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等构成。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德育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校园整体规划、绿化、美化情况,各种教学、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备等。制度环境是指学校自身的组织方式,及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纪律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精神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体现本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它通过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师德师风、校风班风、各类文化活动、群体气氛等得以体现。
构建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是做好高职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校园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客观基础,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规范作用和感染作用。同时,由于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学生完成道德认知、进行道德体验与实践、提升道德判断与分析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与外部环境相比,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刻。此外,尽管校园德育环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时刻处于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与自身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但对德育工作者而言,校园德育环境比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可控性、自主性。
值得关注的是,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环境与德育工作是否和谐。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够陶冶性情、激发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并坚定其道德追求,形成一种顺境,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恶性影响。
二、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要求
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总体要求是构成这一环境的诸因素所蕴涵的价值理念与高职德育目标保持一致,并且各因素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和谐运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体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师德风范与德育要求的和谐。教师的特点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群体具有比别人更加完美的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风貌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即便在高职阶段,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判断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再人云亦云,简单模仿。但在许多人心目中,教师的道德标高依然是人生旅途上的道德方向,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道德现状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对道德信仰与良知的坚守都会传递一份坚强而温暖的人性力量,给那些正在进行道德追寻的年轻学子以最好的支持和引导。因此,树立敬业、正直、诚实、公正、仁爱,直至高尚无私的师德风范是学校德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二,制度环境与德育要求的和谐。制度建设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与德育要求相呼应的校园管理和运作制度首先应当是公正的,能够关照到德育主体(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有利于德育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能够在制度设计中明确抑恶扬善的价值导向,增强学生明辨荣辱是非的能力。其次,应当关照到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过程的和谐,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人格健全与创新品质形成的内在要求。在制度设计中,应注意到既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其对丰富多彩的人生及生活的向往,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及遵章守纪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再次,良好的制度还应关照到部分学生正在面对的心理、生活等困难,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们伸出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在感受关爱的同时更多一层深切的道德体验。
第三,教学活动与德育要求的和谐。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必须在课程建设、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使这一载体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中起到切实的作用。其次,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自觉遵循“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自觉渗透德育,使学生不仅成才,更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第四,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要求的和谐。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形成的校歌、校训,以及以诸多校园媒体和社团为平台而展开的各项文化交流、思想宣传活动、综合素质竞赛、文娱活动及其氛围等构成了高职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间接的、内隐的,但却是持久的、无处不在的。并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比在教学及制度环境下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使得校园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信息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即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主流道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还要求学校注意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还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从而在学校真正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总体上,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是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的,但是,也要看到,校园德育环境的开放性及组成因素的多样化、复杂性也导致校园德育环境建设面临一定压力。近年来,受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少数教师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在敬业、诚信等方面不能坚守阵地。在德育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还不十分到位,制度建设的某些领域还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情况。这些现象与校园德育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途径
第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构建和谐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就是要认识到在学生的成长中“成人”优先于“成才”,就是要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到第一位。反对任何将德育工作功利化、工具化的认识和做法,只有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才能克服各种有悖于德育规律的本位主义思想,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和谐局面。
第二,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求学校加强领导,统揽全局,组织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如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德育队伍,保证德育经费的投入,开拓德育与实践渠道、协调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抓好师资建设。教师是校园德育环境构建的核心因素,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亦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教师也会产生道德选择的困惑。因此,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师也应时刻注意加强道德自律,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其次,要强化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德育工作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方法上更新、更活、更有效。
第四,完善制度建设。作为德育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建设要在内容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明确规范性的同时突出科学性、合理性,在订立程序上要实行民主化,做到集思广益,尤其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第五,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应当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形式上,校园文化活动应当多样化,尽可能利用学校讲坛、报刊、广播、电视、社团、网络等手段和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创造性和导向性的各项活动。
第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德育环境对德育对象的影响并非是单向度的,一方面,受教育者会从自身的认知结构及经验出发,自主选择、取舍道德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会以自己的言行对环境施加影响。因此,在德育环境建设中,应当发挥学生的道德分析与批判能力,使他们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出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应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在通过道德践履优化环境的同时,完成自我道德人格的提升。
最后要指出的是,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离不开与家庭、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学校应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促进自身德育环境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海,程曼.大学德育环境建设的理性审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6(1).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