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密·鲍曼是德国暴力组织“6月2日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骨干。他带着打劫银行得到的钱,去了一个远离德国的神秘国度。在那里,他发现自己洗劫银行的钱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当地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人们交易的方式是以物易物。
慢慢地,鲍曼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那里不用愁工作,一天可以睡到中午。鲍曼睡醒了之后随便吃点东西,就跟本地居民一起唱唱歌。在那里,鲍曼向世界发出了类似金盆洗手的“和平”宣言:他不但宣布自己停止任何暴力行为,还呼吁世界上所有武装组织学习这个国家,一起来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学会自给自足并且热爱和平的生活方式。
鲍曼所推崇的这个国家,就是阿富汗。
阿富汗的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能够让他们远离他们厌倦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
1972年,鲍曼逃离西德,辗转来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布丁餐厅”,这里是西方嬉皮士开始他们所谓“向东之旅”的第一站。鲍曼混入了嬉皮士的队伍,坐上廉价的铁皮小巴士,从此开始了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旅程。
阿富汗:曾几何时的嬉皮士天堂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阿富汗是西方年轻嬉皮士在东方寻找自由的天堂—这里的日均消费不足1美元,能够让他们远离他们厌倦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在那个年代,喀布尔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从西方逃来的嬉皮士。特别是一条名为“小鸡街”的街道,非常受嬉皮士的青睐。他们的口号是:“阿富汗—要做爱,不作战。”
从西往东,一条“嬉皮士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当时的年轻人,只需花45美元就能坐上从伦敦到印度新德里的铁皮小巴士,沿途经过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然后进入印度次大陆,最终在嬉皮士们最向往的地方—加德满都住下来。当然,也有不少人选择在伊朗或者阿富汗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往印度次大陆行进。
上文提及的鲍曼潜入的那家伊斯坦布尔“布丁餐厅”,至今依然开门营业。德国前外长、绿党前党魁约什卡·费舍尔在年轻时,也曾经在“布丁餐厅”开始自己的嬉皮士之旅。他在成为了外长后,在一次对土耳其的外事访问中,还专程拜访了一次“布丁餐厅”。
这些嬉皮士们的动机各不相同。一些人在寻求一种替代他们眼中充斥着物质主义的、过于规范的社会,他们对自己长大的文化开始感到厌恶。另外有些人,只是想了解这个世界的其他文化和住在那里的居民。他们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游客在他们自己的小泡沫中旅行,而是从当地人的角度出发—吃当地的食物,跟当地的居民交朋友,住在简单的住所里。在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人中,“东方”意味着神秘,也意味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信仰。在1960年代末西方反越战思潮的背景下,“东方”是一种完全可以替代“西方”的文明。
在1970年代的中东和中亚广袤土地上,人们会看到这样的一种景象:涂得五颜六色的铁皮巴士,满载着留着长长头发的西方嬉皮士,一路颠簸着从西往东走。
在喀布尔,给嬉皮士住的廉价旅馆到处都有。招待嬉皮士成为了当地人的重要行当。在2010年,奥地利广播公司带着几个老嬉皮士回访喀布尔,还拍到了多年前经营嬉皮士旅店的喀布尔大爷带着他们走访曾经的嬉皮士旅馆所在地点。当然,那些一度住满了西方年轻人的旅馆,早已被战火夷为平地。
在那个中东和中亚跨国旅游非常容易的年代,异国重逢真的不是难事。那些在土耳其出发的嬉皮士,在伊朗或者叙利亚分道扬镳,然后突然在喀布尔的拐角又重遇了。人们乐于选择喀布尔作为其中逗留的一站,因为这里的生活成本极低,本地人从不干涉这些西方人的生活,年轻人释放荷尔蒙的时候绝对自由。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轻人对喀布尔和阿富汗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憧憬。他们用“爱的夏天”来形容他们在阿富汗的日子。当他们不够钱用了,就会变卖身上的一些物品,然后又换来了好几个星期在这里发呆。他们当时都认为,阿富汗摆脱了西方社会那种物欲横流的弊端。
来自阿富汗的时尚
这些留着长胡子长头发的年轻人,来到阿富汗之后,要么在巴米扬大佛面前载歌载舞,比拼攀登这座巨佛,要么在班达米尔湖边旁若无人地享受欢愉。
阿富汗当地的文化艺术,也影响到了西方的年轻人们。1967年5月,英国知名摇滚乐队“披头士”四人所穿的衣服,都让记者和乐迷们惊呆了。其中约翰·列侬最抢风头。他穿了一件绿色的褶皱花衬衫、一条栗色灯芯绒长裤,脚上是金丝雀黄色的袜子和灯芯绒鞋。然而,最抢眼的是列侬两件特别不一样的衣服:一件是皮革围巾,另一件是阿富汗羊皮大衣。这件阿富汗大衣,里面是毛,外面是被晒成黄色的皮,前面和袖子上绣着大红花。 这款大衣在当时成为一种热潮,而且这股热潮还持续了十多年。这款大衣经常被称为“阿富汗大衣”,在1960年代末是很多名人喜欢穿的衣着。尔后,在19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年轻人争相模仿,“阿富汗大衣”成为了标准的青年服装—“阿富汗大衣”一披上身,一种典型的嬉皮士服装和反主流文化的标志就马上出现了。
阿富汗大衣传统上有三种形式:无袖或短袖的臀部长背心,被称为“pustinchas”;长到膝盖的长袖大衣,被称为“pustakis”;长到脚踝的斗篷,被称为“pustins”。
在阿富汗大衣的制作过程中,性别分工很明显:男人先把皮腌制好,再把它们晒成黄色,然后把它们切成片,最后缝在一起。而妇女和女孩则在皮上绣出几何和花卉图案,通常是红色或黄色。他们的皮毛偶尔是熊、狐狸或山羊,但通常是一种长毛羊身上的毛。
那些标榜反抗物质和金钱的嬉皮士们,最终却把阿富汗大衣变作一种买卖。
这种阿富汗大衣通常是男人穿,但女人有时候也穿,在阿富汗无处不在,因此被认为是阿富汗的民族服装。
讽刺的是,那些标榜反抗物质和金钱的嬉皮士们,最终却把阿富汗大衣变作一种买卖:嬉皮士们在阿富汗旅行时,寻找当地的产品并带回西方国家出售。他们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诸如阿富汗大衣和当地的首饰和雕塑之类的手工制品,成为了当时的畅销文化产品。在一本写给嬉皮士往东旅游的小册子上,就有一段这样的“生意经”:在尼泊尔出售你的西方风格的牛仔裤,在摩洛哥出售你的长皮靴。你从喀布尔带回西方的羊皮大衣可以赚取500%的利润,也可以用手工制作的长袍赚取三倍的钱。
唯一的遗产:一本畅销书
如今,阿富汗大衣早已不再是风光的流行服饰,而那些穿梭于欧亚大陆的铁皮小巴士,更是早已绝迹。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再熟悉那条让上一代年轻人无比向往的“向东之路”了。
但是,途径阿富汗的“嬉皮士之旅”还是留下了一样遗产:“孤独星球”旅游畅销书系列。当年跟同龄人一起坐上铁皮小巴士的,还有日后成为“孤独星球”系列旅游指南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夫妇。
“孤独星球”系列的名字,来自马修·摩尔的歌曲《太空船长》。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曾经我旅行,穿越太空, 这颗可爱的星球”。托尼·惠勒夫妇把 “可爱的星球”改成了“孤独的星球”。
在1973年,根據他们自己穿越欧亚的经验,惠勒夫妇出版了第一本“孤独星球”的旅游指南—《廉价穿越亚洲》。在“孤独星球”的网站上,惠勒表示自己对当年的嬉皮士之旅有着非常美好的回忆:“毫无疑问,‘嬉皮士之路’仍然是我有史以来最好的旅行清单之首,而且它直接导致了‘孤独星球’的诞生。”
在这本1973年的《廉价穿越亚洲》的旅游指南中,就包括了阿富汗的部分。在此之后,阿富汗陷入战乱,“孤独星球”在漫长的岁月里并没有推出阿富汗指南。直到2007年,“孤独星球”才重新推出阿富汗的旅游指南,里面还加了许多安全指南,和紧急求助方式。
如今,阿富汗再次陷入不可预测的混乱局面。下一本围绕阿富汗的“孤独星球”旅游指南,要等到何年何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