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福建高等教育现状、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省内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并达到协调发展基本思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显然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尚不充足。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地方财政的支持。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必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不仅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缓解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实验实习基地等。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步增大,该区域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必将呈现良好势头。与之相对应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二者与高等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通过人才输送和科学研究促成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必须指出,虽然在总体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但由于我国历史上以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等原因,我国某些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是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势态。以福建省为例,该省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94.51元,全国排名第七,而福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8.7人,全国排名第十八位,这说明福建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该省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通过对福建高等教育的现状、原因、后果进行分析,结合经济发展特点,提出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基本思路。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1.数量布局不均:2007年止,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本科院校20所,专科院校52所(包括4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等专科学校)。其中福州市30所,厦门13所,泉州市11所,从集中度看,闽南三市就集中了54所,已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75%。而闽东宁德,闽北南平、三明,闽西龙岩等六市高校数量较少,高等教育最落后的宁德市仅有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质量布局失衡:福建省重点高校数量少,目前仅有一所部属院校(厦门大学),二所“211工程”高校(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学科建设薄弱,在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没有1个是工科;高校博士、硕士点总数不足全国数量的3%。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不清,应用型人才仍然紧缺。
3.问题分析: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均衡,重要原因在于省内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其次是高等教育基础不平衡和各区域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再次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调节等。
4.产生的结果:福建省高等教育不均衡发展除了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外,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不能与区域经济互动。如前所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但该省高校竞争力整体不高、规模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不良循环,对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实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策略
1.福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福建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
其一,区位优势。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三面傍山,属多山地带,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即与台湾有地缘、亲缘、物缘等;眦邻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
其二,政策优势。国家赋予福建多项对台经济优惠政策,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都设在福建(厦门杏林、海沧、集美和福州马尾),四个“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两个在福建(漳州、福州);
其三,发展优势。近年来福建省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根据2008年全国省域经济蓝皮书提供的资料,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福建名列第九,而人均GDP更是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在全省具有龙头作用和带动功能。有区位条件优越、开放程度高、经济基础好、发展活力强等有利条件,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方面,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层面。南平、三明、龙岩三市正在建设区域性经济增长轴,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腹地。属内陆山区既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腹地,又是福建经济向内陆省份辐射和交流的前沿,在全省经济整体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面。莆田、宁德两市是连接和延伸全省经济发展的沿海主轴线,实现沿海连片繁荣。莆田、宁德在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它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导致沿海经济增长轴出现脱节,对内联接通道不畅,既降低了沿海对内陆山区的辐射能力,也影响了福建深入参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分工与合作。
(3)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利因素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利因素。其中第二和第三个不利因素与福建的高等教育不发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点本文的前半部分已经叙及。
2.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思路
笔者认为,福建高等教育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并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通过在该省经济发展的第二层面培植出新的高等教育中心,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在第三层面的宁德及漳州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设置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强化处于第一层面的福州、厦门、泉州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等有效措施,实现福建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1)完善省内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建立高等教育次级中心
处于福建经济第二层面的三明、南平、龙岩三市具有工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由于受历史、经济、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该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当缓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使福建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使之布局更加合理,应在该区域建立高等教育次级中心,在措施上可以依托福州、厦门两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三明为中心,以南平龙岩为节点,实施大学城战略。而随着该区域大学城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除了通过高校学生消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通过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基地的发展,为当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供有力支持。
(2)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配置特色学科专业
在区域规划实践中,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推动型产业。在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时,这一问题则转变为如何根据地方经济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确定龙头学科专业,打造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再依据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地确定相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
合理规划高职高专院校是发展该省地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这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上具备重点高校所不具有的优势:①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②办学灵活性强,能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和多形式的发展模式,有效为地方服务;③规模不大,适应性强,正所谓“船小好掉头”,能根据当地发展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因此本文认为,福建省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和建设龙头学科专业。
以该省高等教育不发达的漳州地区为例。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在产业结构方面,漳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拥有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和建材、旅游两个重点产业;同时对台农业,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特色明显,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目前漳州市仅有1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高校数量少且高职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漳州的高职院校应该着眼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漳州市支柱产业,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科学设置专业,注重专业极增长,致力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
地处闽东地区的宁德市是福建省九市中高等教育最为落后的区域。它南连福州,北接浙江,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区内以山地为主,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宁德地区地貌独特,其海洋产业已成为闽东条件最为优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同时闽东农业资源丰富,茶叶和食用菌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由于宁德地区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仅有一所高等专科院校——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相当有限。为发挥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应该加大对宁德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资金筹措的有效机制,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多渠道吸引外资,创办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
3.加强闽南地区优质高教资源的扩散效应
首先,研究型高校、巨型大学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建设中,福建省与其他许多省市比较都处于劣势。因此,在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充足的条件下,应支持省内几所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合并,共建”途径扩大几所名校的办学规模,这可借鉴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近年来通过并校改革使高校品牌升级的成功案例。
第二,可借鉴我国长三角区域建立的高校合作区、珠三角区域的泛珠三角校际合作区的发展经验,在福建省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闽南地区建立高校合作区域。并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开展与相邻省市、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的校际合作。
第三,目前福建省已开始施行重点高校对地方院校对口支援协作,但也应注意重点高校与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合作,一方面,重点高校可进行学科建设援助,另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也为重点高校提供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应用型技术。
四、结论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福建省区域经济具有天然优势和鲜明特色。该省高等教育发展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培植高等教育次级中心,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强化闽南地区优质高教资源的扩散效应等有效措施,对全省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使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秉安李闽榕: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米红韩娟: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3]杨益民: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江苏高教,2006,(3)
[4]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广西: 广西师范出版社,2002
[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阳: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J]. 江苏高教,2002,(3)
[7]高文兵郝书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显然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尚不充足。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地方财政的支持。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必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不仅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缓解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实验实习基地等。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步增大,该区域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必将呈现良好势头。与之相对应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二者与高等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通过人才输送和科学研究促成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必须指出,虽然在总体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但由于我国历史上以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等原因,我国某些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是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势态。以福建省为例,该省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94.51元,全国排名第七,而福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8.7人,全国排名第十八位,这说明福建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该省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通过对福建高等教育的现状、原因、后果进行分析,结合经济发展特点,提出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基本思路。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1.数量布局不均:2007年止,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本科院校20所,专科院校52所(包括4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等专科学校)。其中福州市30所,厦门13所,泉州市11所,从集中度看,闽南三市就集中了54所,已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75%。而闽东宁德,闽北南平、三明,闽西龙岩等六市高校数量较少,高等教育最落后的宁德市仅有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质量布局失衡:福建省重点高校数量少,目前仅有一所部属院校(厦门大学),二所“211工程”高校(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学科建设薄弱,在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没有1个是工科;高校博士、硕士点总数不足全国数量的3%。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不清,应用型人才仍然紧缺。
3.问题分析: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均衡,重要原因在于省内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其次是高等教育基础不平衡和各区域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再次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调节等。
4.产生的结果:福建省高等教育不均衡发展除了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外,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不能与区域经济互动。如前所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但该省高校竞争力整体不高、规模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不良循环,对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实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策略
1.福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福建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
其一,区位优势。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三面傍山,属多山地带,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即与台湾有地缘、亲缘、物缘等;眦邻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
其二,政策优势。国家赋予福建多项对台经济优惠政策,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都设在福建(厦门杏林、海沧、集美和福州马尾),四个“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两个在福建(漳州、福州);
其三,发展优势。近年来福建省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根据2008年全国省域经济蓝皮书提供的资料,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福建名列第九,而人均GDP更是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在全省具有龙头作用和带动功能。有区位条件优越、开放程度高、经济基础好、发展活力强等有利条件,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方面,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层面。南平、三明、龙岩三市正在建设区域性经济增长轴,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腹地。属内陆山区既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腹地,又是福建经济向内陆省份辐射和交流的前沿,在全省经济整体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面。莆田、宁德两市是连接和延伸全省经济发展的沿海主轴线,实现沿海连片繁荣。莆田、宁德在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它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导致沿海经济增长轴出现脱节,对内联接通道不畅,既降低了沿海对内陆山区的辐射能力,也影响了福建深入参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分工与合作。
(3)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利因素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利因素。其中第二和第三个不利因素与福建的高等教育不发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点本文的前半部分已经叙及。
2.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思路
笔者认为,福建高等教育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并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通过在该省经济发展的第二层面培植出新的高等教育中心,为当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在第三层面的宁德及漳州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设置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强化处于第一层面的福州、厦门、泉州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等有效措施,实现福建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1)完善省内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建立高等教育次级中心
处于福建经济第二层面的三明、南平、龙岩三市具有工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由于受历史、经济、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该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当缓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使福建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使之布局更加合理,应在该区域建立高等教育次级中心,在措施上可以依托福州、厦门两地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三明为中心,以南平龙岩为节点,实施大学城战略。而随着该区域大学城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除了通过高校学生消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通过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基地的发展,为当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供有力支持。
(2)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配置特色学科专业
在区域规划实践中,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推动型产业。在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时,这一问题则转变为如何根据地方经济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确定龙头学科专业,打造地方院校的特色学科,再依据优势学科专业所在地确定相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
合理规划高职高专院校是发展该省地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这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上具备重点高校所不具有的优势:①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②办学灵活性强,能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和多形式的发展模式,有效为地方服务;③规模不大,适应性强,正所谓“船小好掉头”,能根据当地发展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因此本文认为,福建省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和建设龙头学科专业。
以该省高等教育不发达的漳州地区为例。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在产业结构方面,漳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拥有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和建材、旅游两个重点产业;同时对台农业,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特色明显,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目前漳州市仅有1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高校数量少且高职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漳州的高职院校应该着眼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漳州市支柱产业,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科学设置专业,注重专业极增长,致力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
地处闽东地区的宁德市是福建省九市中高等教育最为落后的区域。它南连福州,北接浙江,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区内以山地为主,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宁德地区地貌独特,其海洋产业已成为闽东条件最为优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同时闽东农业资源丰富,茶叶和食用菌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由于宁德地区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仅有一所高等专科院校——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相当有限。为发挥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应该加大对宁德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资金筹措的有效机制,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多渠道吸引外资,创办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
3.加强闽南地区优质高教资源的扩散效应
首先,研究型高校、巨型大学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建设中,福建省与其他许多省市比较都处于劣势。因此,在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充足的条件下,应支持省内几所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合并,共建”途径扩大几所名校的办学规模,这可借鉴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近年来通过并校改革使高校品牌升级的成功案例。
第二,可借鉴我国长三角区域建立的高校合作区、珠三角区域的泛珠三角校际合作区的发展经验,在福建省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闽南地区建立高校合作区域。并利用区位优势,充分开展与相邻省市、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国家的校际合作。
第三,目前福建省已开始施行重点高校对地方院校对口支援协作,但也应注意重点高校与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合作,一方面,重点高校可进行学科建设援助,另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也为重点高校提供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应用型技术。
四、结论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福建省区域经济具有天然优势和鲜明特色。该省高等教育发展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培植高等教育次级中心,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强化闽南地区优质高教资源的扩散效应等有效措施,对全省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使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秉安李闽榕: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米红韩娟: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3]杨益民: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江苏高教,2006,(3)
[4]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广西: 广西师范出版社,2002
[5]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阳: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J]. 江苏高教,2002,(3)
[7]高文兵郝书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