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齐泽克·克拉考尔的电影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复原》中“复原”一词在英语释意中蕴含着救赎的含义。本文试图从克拉考尔电影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复原》入手,结合国内新近的对克拉考尔电影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克拉考尔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出发,阐释其理论中的救赎观与为何选择电影这一媒介作为救赎中介的原因;在电影作为有机生命体这一命题基础上,重新思考克拉考尔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的意义;并在与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对比中思考电影写实主义的救赎力量。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8YJC760109)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泽克·克拉考尔的电影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复原》中“复原”一词在英语释意中蕴含着救赎的含义。本文试图从克拉考尔电影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复原》入手,结合国内新近的对克拉考尔电影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克拉考尔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出发,阐释其理论中的救赎观与为何选择电影这一媒介作为救赎中介的原因;在电影作为有机生命体这一命题基础上,重新思考克拉考尔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的意义;并在与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对比中思考电影写实主义的救赎力量。
其他文献
4月2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激流教授应邀作客“秦巴讲坛”第二十三讲,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漫谈”专题学术报告.党委副书记、校长刁永锋主持报告会,在家校领导、达州市直机关嘉宾以及相关学科师生代表500余人到会聆听.
刘宝俊《严学窘评传》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传承价值和语言学史价值的煌煌大著,该书叙述了传主的家世、家学、求学的经历,评述了传主在音韵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评介了传主在民族识别、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记述了传主在多所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的辉煌业绩,并通过如实评述严学窘的学术人生,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学人众生像”.
20世纪80年代,恰逢中国社会变革及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转型。对于中国类型电影而言,1980年代作为历史的界标,在当代中国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这十年,中国类型电影也迎来了再度复兴,以过渡式的探索、前奏性的预演,为中国类型电影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贵的经验。重返“80年代”,使我们得以在历史的纵深中发现特定时代赋予中国类型电影的意义。同样,依循着1980年代中国类型电影的种种发生,我们亦能够发现类型电影中国化进程中的急需与迫切。
信息社会的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当下特有的丰富多元的圈层文化现象,成为青年亚文化生长的土壤。IP影视产业瞄准开发的网络文学有着圈层亚文化的典型表征,当它被媒介技术与资本转化后破壁出圈,一方面以它的独特性、多元性反哺主流文化,为主流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它的历史局限性与不稳定性。国内近年IP影视剧的爆红与遇冷都和圈层文化的特质有密切关联,因此IP影视剧的良性发展需要对圈层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抗日神剧”的出现与热播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当下角度而言,它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之一,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从电影史的角度而言,通过梳理1949年前左翼电影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的形态特征,可以追溯“抗日神剧”的源头与雏形.1949年之后,“十七年”时期的抗日题材电影在继承抗战电影形态的基础上,演变出“抗日神剧”中单调而丑陋的汉奸与日本士兵形象.新世纪之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汲取了同时期该题材电影的喜剧化元素,在“泛娱乐化”的催生之下,发展出了“抗日神剧”
美国生态批评题材电影的艺术创造展现了更为生动的人类精神样态,自然环境对城市人类的精神压力表现为灾难片的盛行;对田园牧歌主题和自然灵性的回归则造就了《大河恋》这样的经典抒情电影;基于存在主义与生态环境主义的批评,则推动了《荒野生存》对人生存于大地的正当性与根源意义展开讨论。本研究也基于这三方面展开,尝试从绿色环保层面、人与自然的身份建构层面、自然与人的平衡关系三方面对美国生态批评题材电影的现实表达做出分析。
【摘 要】幼儿教育阶段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系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一名幼儿教师工作者的身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师德提出了一些见解,那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事业心、有较强的组织教育和沟通能力,还有且必须要有的就是爱心和童心;再者强调了 “爱”的教育的方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教师应将爱心投入到幼儿教育中,且应始终贯穿于中,让
语言上的“无厘头”属于粤语方言区,而无厘头文化则是跨越地域局限,具有通约性的审美文化。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无厘头文化,被认为是香港文化亮点之一,而在新世纪新的生成语境下,其在国产喜剧电影得到延续。电影中非理性化的情节设置,充斥挪用、戏仿的话语机制,离析正统、摒弃劝惩的内涵追求等,都体现出对发端自周星驰喜剧的无厘头文化的继承。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则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受众精神压力的普遍存在等社会背景。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从叙事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民间话语占主要力量的互联网空间中,如何借助新主旋律电影引导网络舆情,塑造国家形象认同、尊重民族英雄、引发集体情感共鸣、合力形成社会正能量成为融合媒介环境下主流话语权拥有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复盘部分新主旋律电影对舆情引导的作用,结合融合媒介环境下的独特性,以期利用新主旋律电影为舆情引导工作提出相应策略。
国内学界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与电影呈现的关系问题、叙事伦理问题、人性反思、叙事学与美学研究、集体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建构、比较研究、创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缺乏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生成与发展的政治、历史与电影史语境的梳理、总结,对这些电影所蕴含的记忆与创伤、大屠杀与生命美学建构等问题的探究也较少。“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有进一步深入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