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批评题材电影的现实表达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z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生态批评题材电影的艺术创造展现了更为生动的人类精神样态,自然环境对城市人类的精神压力表现为灾难片的盛行;对田园牧歌主题和自然灵性的回归则造就了《大河恋》这样的经典抒情电影;基于存在主义与生态环境主义的批评,则推动了《荒野生存》对人生存于大地的正当性与根源意义展开讨论。本研究也基于这三方面展开,尝试从绿色环保层面、人与自然的身份建构层面、自然与人的平衡关系三方面对美国生态批评题材电影的现实表达做出分析。
其他文献
加强“文艺两新”工作是深化文联改革,切实保持和增强文联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必然要求;是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艺界行风建设,发挥文联组织在行业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全国文联“文艺两新”工作座谈会和省文联八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加强全州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调研普查工作,州委宣传部、州文联于8月24日联合召开了由州民政局、州文化和旅游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领导及州委宣传部文艺和宣教科长、文改办主任、12县市委宣传部联系文联工作副部长、12县市文联主席、州级1
期刊
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求生存、谋发展”的自觉.四川文理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将应用型课程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明确了应用型课程的概念内涵,确立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目标的维度和具体目标,提出了应用型课程建设内容的原则和逻辑,阐明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法涉及的相关问题,构建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坚定走应用型课程建设助推应用型本科办学之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种在石头上的故乡  绿豆冒了小尖尖,大蒜伸出了腿脚,麦子饱胀得金黄衣衫都要裂开了……眼前这些来自于乡下的种子,不是播在乡下的土地上,而是我种在石头上的一幕风景。  石头是上水石,是我从故乡带到城里的信物。一个人别家离乡,在城里孤单又冷清,心里空落落的,闲暇时免不了对故乡一番思念。一次回老家,三块造型普通的上水石被我带到了城里。我用盘子盛着它们,把它们放置在案头,日日望着,心里增添别样的温暖,总觉得
期刊
回族青年女作家马碧静以长篇小说《守住这一片阳光》起步,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她专注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效颇丰,尤以短篇小说见长.据我所知她先后在《民族文学》《山东文学》《四川文学》《边疆文学》《满族文学》《回族文学》《大理文化》等数十家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创作势头健旺.她的小说大多写俗世的烟火,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同时又不乏现代性的叙事技巧,在西南少数民族女性写作中独具特色.
期刊
7月13日,“永远跟党走”云南省文联2021年文艺轻骑兵暨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艺术团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弥渡,为弥渡文艺爱好者带来一大波丰盛的精神食粮.
期刊
4月2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周激流教授应邀作客“秦巴讲坛”第二十三讲,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漫谈”专题学术报告.党委副书记、校长刁永锋主持报告会,在家校领导、达州市直机关嘉宾以及相关学科师生代表500余人到会聆听.
期刊
刘宝俊《严学窘评传》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传承价值和语言学史价值的煌煌大著,该书叙述了传主的家世、家学、求学的经历,评述了传主在音韵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评介了传主在民族识别、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记述了传主在多所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的辉煌业绩,并通过如实评述严学窘的学术人生,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学人众生像”.
20世纪80年代,恰逢中国社会变革及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转型。对于中国类型电影而言,1980年代作为历史的界标,在当代中国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这十年,中国类型电影也迎来了再度复兴,以过渡式的探索、前奏性的预演,为中国类型电影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贵的经验。重返“80年代”,使我们得以在历史的纵深中发现特定时代赋予中国类型电影的意义。同样,依循着1980年代中国类型电影的种种发生,我们亦能够发现类型电影中国化进程中的急需与迫切。
信息社会的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当下特有的丰富多元的圈层文化现象,成为青年亚文化生长的土壤。IP影视产业瞄准开发的网络文学有着圈层亚文化的典型表征,当它被媒介技术与资本转化后破壁出圈,一方面以它的独特性、多元性反哺主流文化,为主流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它的历史局限性与不稳定性。国内近年IP影视剧的爆红与遇冷都和圈层文化的特质有密切关联,因此IP影视剧的良性发展需要对圈层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抗日神剧”的出现与热播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当下角度而言,它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之一,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从电影史的角度而言,通过梳理1949年前左翼电影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的形态特征,可以追溯“抗日神剧”的源头与雏形.1949年之后,“十七年”时期的抗日题材电影在继承抗战电影形态的基础上,演变出“抗日神剧”中单调而丑陋的汉奸与日本士兵形象.新世纪之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汲取了同时期该题材电影的喜剧化元素,在“泛娱乐化”的催生之下,发展出了“抗日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