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油画鉴赏教学实践感谈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油画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特别是新时期的油画,要站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展开、解读,因为任何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本文以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油画鉴赏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油画 鉴赏教学
  高中油画鉴赏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每当掠过新中国美术时,总是躲不过它的诱惑,一个特定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了解和鉴赏新中国各时期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时,一定是要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解读作品,因为古往今来,任何美术作品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新中国油画鉴赏教学实践中,我选择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从其生平、生活年代、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逐一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方法符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使学生较为全面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在不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理解文化艺术”。
  一、《延河边上》经典革命历史母题
  新中国的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取得重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映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的伟大革命斗争,如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题材;二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生活。钟涵的《延河边上》就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古典油画写实的方法,再现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艰辛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代表作。
  作者钟涵,江西萍乡人。1946年考入学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80年赴比利时进修。197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延河边上》是一幅重要的革命历史画。此画是作者油研班的毕业创作,因表现的是领袖背影受到批评,致使原作遭受毁坏。
  作者是从鲁艺走出来的画家,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表现领袖的題材,因为他成长在哪个年代,并且比较熟悉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这一页页鲜红的历史篇章使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铭刻在心中。对于那一代革命热血青年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四十多年来的人民斗争历史,就是他们的家谱家史,是一页页充满宏伟壮阔的图卷,处处放射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因此作者就有了强烈的愿望,要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延安作风”,表现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表现当时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风格。画革命历史画,歌颂我们的党。
  作者就是这样选择了《延河边上》的主题。作品选题的起点是来个人的理性认识,是落实在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两者在他的艺术构思中,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曾两次到延安,去体验那里的生活,去感受那里新的气象。那里的人,那里的山山水水,处处都使人怀想起革命战争时期的景象。流淌的小河边,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满川秀色,一片耀眼的金光从东边的山头上洒向大地。延安的干部群众经常到河边散步,抑或是劳动归来,到延河边洗洗脚,喝口延河水,感受解放区的美好和幸福。又仿佛看见当年那沸腾的生活景象,感觉过去的岁月还在眼前。这一幕幕都化入到了眼前,化入到心田,那金色的霞光中,仿佛披上了延河的粗布锦衣,透过一缕缕阳光,吸吮着四十年代延河边上飘来的阵阵清风。
  造型母题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像未来作品的种子,或是果实的核仁。作品在最终这个造型母题中的核心是:“延安”即“革命的大本营”,“毛主席和农民”即“知心的同志”。因主题思想的明确化,造型艺术语言也就随之精炼化了,画面中让两个主体人物的图像突显在一片金色灿烂的阳光之中,把轻轻流淌的延河水及延安的宝塔山等细节都自然地融合到主题人物形象的身影中了。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一个鲜明的主题印象。
  关于形象塑造,为什么要画背影呢?许多人不明白。领袖形象用背影来描绘是否合适。其实,这就是此幅作品的成功之处。艺术家表现领袖背影的微妙手法,是绝无仅有的,这件艺术品的绝妙也正体现在含蓄的特点,正因为含蓄、所以特别耐人寻味。看了这幅画,会有许多观众不满足,希望能够看到主席的正面,有一种很想看到正面的欲望,想看到伟大领袖的神采和风貌。其实,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作为群众领袖的那种诚挚、朴素、平易近人,微下弯的身躯以表领袖的谦和,描绘毛泽东主席双手后背的动态,手持点燃的香烟点明主席舒畅的心情和他一天工作的辛劳,缓缓的步履,谦和的姿态,无不引起观者美好的联想。同主席并肩行走的是陕北老汉,老人饱经风霜,满头银发,不难想象战争的烽火和沧桑的岁月,磨砺了老人的一生。这幅画里,老汉成了人民群众的一个化身。
  它是一首抒情诗,它是一幅具有庄严感和纪念碑式的经典之作。
  二、《天安门前》新中国的忠实描绘和虔诚表达
  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天安门前》吸收了新年画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以特别喜庆和热烈的笔调表现了当时天安门前常见的一个场景,是作者追求油画民族化探索过程中的一件优秀作品。作品内容强烈概括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是当时全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一件油画作品,堪称“红色经典”。
  作者孙滋溪,1929年生,山东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此画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是作者对工农群众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中国油画创作上很有影响的作品。
  北京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毛主席宣告新中国诞生之时,亿万中华儿女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时画家孙滋溪随军南下途中,从行军的电影记录片上看到这个庄严的历史场面,也为之欢呼、流泪。从那时起,像其他炎黄子孙一样,“天安门”就成为了孙滋溪心中崇高而神圣的祖国的象征。这些来自现实的真切感受,成为孙滋溪日后创作最初的动因。1963年春,孙滋溪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一位北方的伐木工人很渴望到天安门城楼拍照留影,但因没有机会到北京来,便将他在家乡拍好的照片邮寄到当时的“天安门摄影服务部”,请求摄影师将他的照片背景改洗成天安门城楼。这则报道深深感动了画家孙滋溪,因此,创作《天安门前》这幅画的愿望燃烧得愈加炽烈。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对绘画艺术而言,语言便是视觉形象。绘画艺术最典型的基本特征就是将静止图像能够在观者的内心深处演绎成流动的节奏。画家孙滋溪是在探索和实践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从一开始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再到确立题材、感受题材直至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遵循这个规律,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才会成为可能。于是,孙滋溪在创作《天安门前》的过程中对这些特质尤为注意。首先,在进行艺术构思时,他自觉运用形象,常常是于心中先画草图,每有个想法,都要落到画纸上,以视觉形式来判断和验证画面效果是否成立。其次,起草构图时,很注意主体形象的经营位置。油画《天安门前》的构图运用了对称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无论是在戏剧电影舞台上还是古今中外的各类建筑中都能领略到。对称的形式美具有庄严稳重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更具震撼力和征服感。再次,在画面上,调动一切笔墨为塑造视觉形象服务。人物形象不仅指人物的自然容貌,还包括衣物、装饰品等人物外表的形象与人物内心世界的统一。准确地说,作品主要要表现生活于真实中的人物形象。画家不仅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更要注重“描绘心灵的真实”。《天安门前》群像,明显带有六十年代的时代印记,既有朴素的容貌和装束,又有作为国家主人的昂扬精神,更兼有攝影师即将按动快门的刹那间舒展了的内心的亢奋。
  要使人物形象在画面上“活”起来,首先是人物形象具备一种具体的典型,使观众觉得画上的人似曾相识,因此,作者收集了众多资料。如画面中间的农村干部是根据当年北京劳动模范李墨林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正是由于对现实的长期观察和高度概括,才有了《天安门前》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它的成功,才为中国现代油画留下了可资参照的创作实例,为未来的观众留下值得回味的视觉记忆。
  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审美价值
  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和毛泽东关于“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
  《延河边上》和《天安门前》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并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意志,《延河边上》和《天安门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这些优秀的油画作品在创造和建构新中国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难以代替的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之心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不朽诗篇。因此,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总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四、结语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课堂教学中对作品作全面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就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积极诠释。以钟涵、孙滋溪及其代表作为主要鉴赏对象,从生平、生活背景和各时期作品的风格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切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美术视野”,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逐步实现“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 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
  [3]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责编 张晶晶)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教学评价应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神和《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和改善功能,采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本文笔者主要对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语言、方法进行一些探索,目的在通过各种评价手段的合理运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以评价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教学评价 音乐素养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逐级制定和颁布,我国音乐教学已经掀
期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如同万紫千红的春景,花样繁多,内容繁杂,在这纷繁的春景当中,诵读犹如一道清风,轻抚脸庞,沁人心脾。所以,让诵读的清风吹进课堂,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别开生面,展现不一样的精彩。随着学校“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的深入,我对诵读教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国
期刊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語文综合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可是,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语言越来越贫乏,驾驭文字的能力越来越差。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呢?是我们的课
期刊
自2007年毕业至今,我担任高中班主任正好满5年。这5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带着热情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哭泣、欢笑、感动一路相随,我铭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坚定信念、磨炼意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班主任成长之路上勇往直前。虽然我并未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但希望能把这段在挫折中成长的历程和大家分享。  一、历经一番寒彻骨  2007年毕业时,我抱着一颗炽热的心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班级——特长班。
期刊
古人云,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如今,一首《行路难》让我看到了一代诗仙仕途的坎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在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时所作的一首诗——《行路难》。  诗人要别离长安了,心中苦闷不已。面对金樽清酒,面
期刊
现行的高中教育不应只满足于传授知识,而应该依据各学科特点发掘出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容。笔者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心育”,都应该落脚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来的。《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的部分加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这一具体目标要求,是从道德范畴强化了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要求。通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受学科性质的影响,广大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一定的偏见,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这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的首要问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对情境教学法愈发关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来学习数学,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课堂教
期刊
花卉画形成于唐而盛于宋,自徐黄两派产生,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创造。前人留给我们不少的有些作品,创造了许多技法。在生活的探索中,我们应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发现美,通过敏锐细致的观察挖掘往往被别人容易忽略的美,倾注我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某些真正感动自己的东西重新组合,再把我们自己的意念寓于形象之中,使客观对象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这样才会使工笔花卉画勃发生机,达到继承发扬工笔花卉画,拓展人们审美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通过学习、实践、培训和自我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就是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是关注班主任成长,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追求,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彻底摆脱班主任工作的机械、低效。要实现班主任专业化,需要做以下几点。  一、读
期刊
摘要: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运用“爱”的心理效应,走进学生内心;用严明的纪律作保障,爱严结合,爱严适度,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创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关键词:班主任 师爱 科学管理 方法  班主任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结合班主任管理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便是具备再先进的理论、再高超的技艺也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