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有些貌似正确的道理,细究起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比如,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意思是说,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孩子在追赶中能进步更快。但是,许多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却适得其反,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还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顾中和先生,与家长一起探讨榜样的作用,检讨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时容易犯的错误。
孩子不可能成为别人
楼先生(初二男生父亲):我儿子上初一时,有一回开家长会,老师把我儿子的一篇周记拿给我看。上面写道:“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拿别人和我比,尤其是每次考试后,就算我得了第二名,他们仍然说第一名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既然认为别人比我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我去自杀好了!”我看了很吃惊。让他向优秀的孩子学习,有什么不妥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难道我拿比他差的孩子当他的榜样?更令我吃惊的是,我的做法竟然让孩子想到自杀!
主持人:这样的孩子我遇到过不少,有的不是想自杀,而是想杀掉所有比他优秀的人。有个孩子来信说:“要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刘亦婷这个人该多好啊!”
范女士(高二女生的母亲):是呀,我女儿就说过这样的话。她还说:“自从刘亦婷进了哈佛,中国成千上万的女孩就下了地狱。要是能倒过来该多好,我们过平静生活,让刘亦婷下地狱去。”除了刘亦婷,女儿还痛恨蒋方舟、郭敬明、郎朗、丁俊晖等取得辉煌成功的孩子。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别人比她优秀都是事实啊!
主持人:如果女儿前天说你不如范冰冰漂亮,昨天说你着装不如舒淇高雅,今天说你谈吐不如徐静蕾有内涵,你烦不烦?孩子说的都是事实啊!我猜,你可能也会来一句:“那你找个明星当妈去吧!”
顾中和(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这是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幼稚,更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迟钝,甚至比成人敏感得多。成人都难以接受的东西,为什么要硬塞给孩子呢?家长拿更优秀的人给孩子当榜样,意图是好的,但没有兼顾孩子的感受。通常,孩子会有三种感觉:第一,孩子会认为“父母在否定我”、“父母很失望”、“父母不爱我了”等等,由此产生恐慌心理。第二,如果榜样过于高大,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失去自信心。第三,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会本能地反抗,诋毁榜样,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这样的反抗常伴有青少年的过激特征,刚才家长提到的“自杀”“下地狱”,就是典型的过激词汇。
主持人:青春期正是孩子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建设期,他们要“我的青春我做主”,甚至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此时,父母拿高大全式的榜样来压他们,能有什么好结果?不是把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变成“烂尾楼”,就是逼得孩子天天跟你作对。
顾中和:重要的是,孩子不可能,也不需要成为别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但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一样,恰恰相反,而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上面提到的刘亦婷、蒋方舟、郭敬明、郎朗、丁俊晖,哪个不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学习他们的“成长原则”,而不是复制只属于他们的“成长路线”。孩子天赋不同、兴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想复制也做不到。
做“司机”还是做“乘客”
彭先生(小学六年级男生的父亲):看来,给孩子树立榜样还真不是件小事,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我现在有个疑问: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会不会失去追赶、学习的动力?
兰女士(初一女生家长):是啊,给孩子树立榜样,也是给家长一个奋斗目标,否则,家长也不知道把孩子朝哪个方向培养。像我吧,不是学教育专业的,也没学过心理学,教育起孩子来不知道朝哪个方向使劲,只好学习别人。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别人一比,就比出咱自己孩子的差距了。其实,家长这样比也不是盲目攀高,只要孩子努力就行,不是非要让孩子成为第二个刘亦婷不可。
主持人:孩子的成长从来就不缺乏动力;如果孩子没有动力,那一定是被人为抑制的结果。请顾博士为我们详细解释。
顾中和:不错,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成长动力是生来自足的,比如饿了会哭闹,受到威胁会寻求保护,会探索未知世界,等等。具体来说,在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动力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鼓励、指导、管理、批评,包括树立榜样,都是外驱力。尽管家长和老师这样做都是出于好意,但原则是,这些外驱力不能伤害孩子的内驱力。所谓内驱力,指的是孩子自身的能动性,驱使孩子主动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孩子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当然,结论是阶段性的,在此后的人生中会不断地校正、丰富,甚至推倒重来。如果长辈施加的外驱力强制性地压制孩子的内驱力,就会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成为一名昏昏欲睡的“乘客”,而不是一名心明眼亮的“司机”。
毕先生(高三女生的父亲):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我女儿现在简直成了一台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整天迷迷瞪瞪的,生活经验极度缺乏。问她将来准备做什么,她说:“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问她准备报考什么专业,她说:“无所谓,学校有名气就行。”你们听听,这哪像年轻人说的话,一点朝气没有,一点想法没有,整个一“乘客”。
周女士(高二男生的母亲):其实也不能怪孩子,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在为大学录取通知书拼命,哪有时间考虑别的。说到外驱力对孩子的压制,主要还是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家长。
主持人:同意。但是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替孩子抵挡有害的外部压力,至少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成长的初始阶段就迷失自我。
顾中和:迷失自我是可怕的人生悲剧。达不到榜样的高度,孩子会产生挫败感,渐渐失去自信心,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即使达到了榜样的高度,忽然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更会使孩子陷入深深的失望,从而失去人生的幸福感。悲剧的根源在于,榜样是家长(外驱力)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内驱力)的主动追求。
家长自己要有榜样意识
谢女士(高一女生的母亲):如果让孩子自己树立人生榜样,那多半是刘德华、周杰伦之类的娱乐明星。现在的孩子,追星是时髦,家长打压还来不及,哪敢任由他们自己选择!
主持人:明星、偶像未必是孩子的人生榜样。刘德华、周杰伦都是男人,你女儿喜欢他们无非是对异性的欣赏,怎么会成为他们呢?
顾中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孩子们追星是一种群体本能意识,即把某位或某几位公众人物当做道具,来发表自己的青春宣言,或宣泄心理压力,以获得虚拟的成功体验。也就是说,孩子们会剪偶像的发型,学偶像的腔调说话,甚至模仿明星唱歌,但仅此而已,真正把偶像当做榜样矢志追求的并不多。比如,周杰伦唱歌吐字不清、头发乱糟糟、目光懒洋洋,为什么孩子们喜欢?无非是他身上的反叛气质让孩子们找到同类;也就是说,周杰伦仅仅是一个虚拟的形象,让孩子感到反叛是有道理的,而且是美的。
主持人: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有榜样,或选择谁做自己的榜样,潜意识里总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至少当成人生的第一个榜样。
宋先生(小学五年级男生的父亲):你说的“潜意识”是什么意思?我儿子现在最不喜欢我,嫌我没文化,不会给他讲解奥数题。大家别笑话,我觉得自己不配当父亲。
主持人: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教室里坐满了家长,乱哄哄的,老师在讲台上通报一个学期来孩子的情况,有家长在下面大声打电话,很没有礼貌。私下交流时老师告诉我:“认真听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上课也认真听讲;不认真听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上课也经常捣乱。绝了!”这就是家庭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不想当都不行。
顾中和:是这个道理。孩子最初的行为都是“有样学样”,身边成人是父母,当然要学父母的样,长大后养成了习惯,即使反感父母,行为上也有父母的影响痕迹。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榜样意识。
主持人:往长远说,如果你现在给孩子乱树榜样,孩子以后也会用树榜样的方式压制你的孙子,恶性循环。
【编辑:陈彤】
孩子不可能成为别人
楼先生(初二男生父亲):我儿子上初一时,有一回开家长会,老师把我儿子的一篇周记拿给我看。上面写道:“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拿别人和我比,尤其是每次考试后,就算我得了第二名,他们仍然说第一名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既然认为别人比我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我去自杀好了!”我看了很吃惊。让他向优秀的孩子学习,有什么不妥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难道我拿比他差的孩子当他的榜样?更令我吃惊的是,我的做法竟然让孩子想到自杀!
主持人:这样的孩子我遇到过不少,有的不是想自杀,而是想杀掉所有比他优秀的人。有个孩子来信说:“要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刘亦婷这个人该多好啊!”
范女士(高二女生的母亲):是呀,我女儿就说过这样的话。她还说:“自从刘亦婷进了哈佛,中国成千上万的女孩就下了地狱。要是能倒过来该多好,我们过平静生活,让刘亦婷下地狱去。”除了刘亦婷,女儿还痛恨蒋方舟、郭敬明、郎朗、丁俊晖等取得辉煌成功的孩子。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别人比她优秀都是事实啊!
主持人:如果女儿前天说你不如范冰冰漂亮,昨天说你着装不如舒淇高雅,今天说你谈吐不如徐静蕾有内涵,你烦不烦?孩子说的都是事实啊!我猜,你可能也会来一句:“那你找个明星当妈去吧!”
顾中和(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在父母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这是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幼稚,更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迟钝,甚至比成人敏感得多。成人都难以接受的东西,为什么要硬塞给孩子呢?家长拿更优秀的人给孩子当榜样,意图是好的,但没有兼顾孩子的感受。通常,孩子会有三种感觉:第一,孩子会认为“父母在否定我”、“父母很失望”、“父母不爱我了”等等,由此产生恐慌心理。第二,如果榜样过于高大,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失去自信心。第三,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会本能地反抗,诋毁榜样,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这样的反抗常伴有青少年的过激特征,刚才家长提到的“自杀”“下地狱”,就是典型的过激词汇。
主持人:青春期正是孩子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建设期,他们要“我的青春我做主”,甚至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此时,父母拿高大全式的榜样来压他们,能有什么好结果?不是把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变成“烂尾楼”,就是逼得孩子天天跟你作对。
顾中和:重要的是,孩子不可能,也不需要成为别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但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一样,恰恰相反,而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上面提到的刘亦婷、蒋方舟、郭敬明、郎朗、丁俊晖,哪个不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学习他们的“成长原则”,而不是复制只属于他们的“成长路线”。孩子天赋不同、兴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想复制也做不到。
做“司机”还是做“乘客”
彭先生(小学六年级男生的父亲):看来,给孩子树立榜样还真不是件小事,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我现在有个疑问: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会不会失去追赶、学习的动力?
兰女士(初一女生家长):是啊,给孩子树立榜样,也是给家长一个奋斗目标,否则,家长也不知道把孩子朝哪个方向培养。像我吧,不是学教育专业的,也没学过心理学,教育起孩子来不知道朝哪个方向使劲,只好学习别人。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别人一比,就比出咱自己孩子的差距了。其实,家长这样比也不是盲目攀高,只要孩子努力就行,不是非要让孩子成为第二个刘亦婷不可。
主持人:孩子的成长从来就不缺乏动力;如果孩子没有动力,那一定是被人为抑制的结果。请顾博士为我们详细解释。
顾中和:不错,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成长动力是生来自足的,比如饿了会哭闹,受到威胁会寻求保护,会探索未知世界,等等。具体来说,在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动力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鼓励、指导、管理、批评,包括树立榜样,都是外驱力。尽管家长和老师这样做都是出于好意,但原则是,这些外驱力不能伤害孩子的内驱力。所谓内驱力,指的是孩子自身的能动性,驱使孩子主动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孩子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当然,结论是阶段性的,在此后的人生中会不断地校正、丰富,甚至推倒重来。如果长辈施加的外驱力强制性地压制孩子的内驱力,就会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成为一名昏昏欲睡的“乘客”,而不是一名心明眼亮的“司机”。
毕先生(高三女生的父亲):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我女儿现在简直成了一台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整天迷迷瞪瞪的,生活经验极度缺乏。问她将来准备做什么,她说:“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问她准备报考什么专业,她说:“无所谓,学校有名气就行。”你们听听,这哪像年轻人说的话,一点朝气没有,一点想法没有,整个一“乘客”。
周女士(高二男生的母亲):其实也不能怪孩子,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在为大学录取通知书拼命,哪有时间考虑别的。说到外驱力对孩子的压制,主要还是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家长。
主持人:同意。但是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替孩子抵挡有害的外部压力,至少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树立榜样,使孩子在成长的初始阶段就迷失自我。
顾中和:迷失自我是可怕的人生悲剧。达不到榜样的高度,孩子会产生挫败感,渐渐失去自信心,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即使达到了榜样的高度,忽然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更会使孩子陷入深深的失望,从而失去人生的幸福感。悲剧的根源在于,榜样是家长(外驱力)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内驱力)的主动追求。
家长自己要有榜样意识
谢女士(高一女生的母亲):如果让孩子自己树立人生榜样,那多半是刘德华、周杰伦之类的娱乐明星。现在的孩子,追星是时髦,家长打压还来不及,哪敢任由他们自己选择!
主持人:明星、偶像未必是孩子的人生榜样。刘德华、周杰伦都是男人,你女儿喜欢他们无非是对异性的欣赏,怎么会成为他们呢?
顾中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孩子们追星是一种群体本能意识,即把某位或某几位公众人物当做道具,来发表自己的青春宣言,或宣泄心理压力,以获得虚拟的成功体验。也就是说,孩子们会剪偶像的发型,学偶像的腔调说话,甚至模仿明星唱歌,但仅此而已,真正把偶像当做榜样矢志追求的并不多。比如,周杰伦唱歌吐字不清、头发乱糟糟、目光懒洋洋,为什么孩子们喜欢?无非是他身上的反叛气质让孩子们找到同类;也就是说,周杰伦仅仅是一个虚拟的形象,让孩子感到反叛是有道理的,而且是美的。
主持人: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有榜样,或选择谁做自己的榜样,潜意识里总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至少当成人生的第一个榜样。
宋先生(小学五年级男生的父亲):你说的“潜意识”是什么意思?我儿子现在最不喜欢我,嫌我没文化,不会给他讲解奥数题。大家别笑话,我觉得自己不配当父亲。
主持人: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教室里坐满了家长,乱哄哄的,老师在讲台上通报一个学期来孩子的情况,有家长在下面大声打电话,很没有礼貌。私下交流时老师告诉我:“认真听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上课也认真听讲;不认真听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上课也经常捣乱。绝了!”这就是家庭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不想当都不行。
顾中和:是这个道理。孩子最初的行为都是“有样学样”,身边成人是父母,当然要学父母的样,长大后养成了习惯,即使反感父母,行为上也有父母的影响痕迹。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榜样意识。
主持人:往长远说,如果你现在给孩子乱树榜样,孩子以后也会用树榜样的方式压制你的孙子,恶性循环。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