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强调学生走进科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科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科学的情感。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提高;探究能力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用途。为了增强有机物的知识学习的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安排了一个探究打火机里装有什么液体的活动。
上课一开始,教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壳的液体打火机,并点燃几次。然后问:"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打火机,你们知道它里面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吗?"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是液态氢,有的说是甲烷,还有的说是酒精和汽油等。
师:同学们对打火机内的液体作出了很多猜想。究竟这种液体属于什么物质呢?我们能不能探究一下这种物质含有哪些元素?
生:可以通过研究该液体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来推测它含有哪些元素。
师:这是个好点子,燃烧是这种物质跟氧气反应的过程,如果生成物质中含有别的元素,那么,这些元素就是该液体所含有的。
教师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结果,烧杯壁上出现了白雾。教师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的内壁。
师:什么感觉?
生:湿漉漉的,是水。
教师再次点燃打火机,将另一只杯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结果发现烧杯壁变浑浊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现象并表明该液体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定该液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是还不能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也可能该液体本身含氧元素,这个有待进一步证明)。
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的设置,为比较单调乏味的有机物知识的介绍增添了浓厚的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探究未知物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这种"对探究的探究"是课堂探究的重要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追求。
二、营造教学情景,创设探究环境
凡是成功的教学活动,总是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就必须有良好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帮助学生将思维向纵深方向推进,从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电压的测量》的教学中,这节讲述的是电压的概念。因为建立电压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很抽象。上课时,我手里拿着一根电线,问:"这段导线能导电吗?"学生齐声回答:"能!"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能导电呢?"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导线能导电是因为导线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于是得出结论:"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教师提出:到底是什么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由此自然而然引到本节课的课题上。教师先用抽水机示意图,与学生一起了解图中出现的主要设备和工作过程。然后再展示一个简单的实物电路图,并将这个实物电路图转化成理论电路图。通过比较和类推,学生形成并建立了电压的概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并引入竞争机制:如比一比哪组测的电压值更多?课堂上学生情绪饱满、气氛热烈高涨,各小组成员开动脑筋,合作实验,纷纷举手汇报测得了多少电压值。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有效地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实验问题,落实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是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者,总是习惯于用实验的事实和数据来作为理论和猜想的佐证。在教学中对某一个实验通过采取改变实验条件、或者用谬误的方法做演示实验、或者故意打乱实验顺序,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初中对"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教学时(注:测灯炮两端的电压),教师演示时故意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让同学们观察灯炮的发光情况(即发光或不发光),教师及时问同学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共同分析解答、共同解决问题。像这种通过具体的电路连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发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存在问题,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教学时,首先用天平称空烧杯的质量,再把盐水倒入杯中用天平称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把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出盐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盐水的密度之后,接着引导学生对照课本实验进行对比、思考,让他们去找问题、发现问题。等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再问学生:刚才老师这样做实验得到的结果与课本中讲述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老师的操作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产生问题的愿因是因为水有粘滞性,会有一部分留在烧杯内,测量中水的体积将会减小,从而使测量结果变大。这样在教学中起到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
总之,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科学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模式或练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脱离实际背景和重复演练中彻底解脱出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提高;探究能力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用途。为了增强有机物的知识学习的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安排了一个探究打火机里装有什么液体的活动。
上课一开始,教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壳的液体打火机,并点燃几次。然后问:"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打火机,你们知道它里面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吗?"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是液态氢,有的说是甲烷,还有的说是酒精和汽油等。
师:同学们对打火机内的液体作出了很多猜想。究竟这种液体属于什么物质呢?我们能不能探究一下这种物质含有哪些元素?
生:可以通过研究该液体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来推测它含有哪些元素。
师:这是个好点子,燃烧是这种物质跟氧气反应的过程,如果生成物质中含有别的元素,那么,这些元素就是该液体所含有的。
教师点燃打火机,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结果,烧杯壁上出现了白雾。教师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的内壁。
师:什么感觉?
生:湿漉漉的,是水。
教师再次点燃打火机,将另一只杯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结果发现烧杯壁变浑浊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现象并表明该液体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定该液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是还不能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也可能该液体本身含氧元素,这个有待进一步证明)。
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的设置,为比较单调乏味的有机物知识的介绍增添了浓厚的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探究未知物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这种"对探究的探究"是课堂探究的重要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追求。
二、营造教学情景,创设探究环境
凡是成功的教学活动,总是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就必须有良好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不断帮助学生将思维向纵深方向推进,从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电压的测量》的教学中,这节讲述的是电压的概念。因为建立电压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很抽象。上课时,我手里拿着一根电线,问:"这段导线能导电吗?"学生齐声回答:"能!"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能导电呢?"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导线能导电是因为导线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于是得出结论:"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教师提出:到底是什么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呢?由此自然而然引到本节课的课题上。教师先用抽水机示意图,与学生一起了解图中出现的主要设备和工作过程。然后再展示一个简单的实物电路图,并将这个实物电路图转化成理论电路图。通过比较和类推,学生形成并建立了电压的概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并引入竞争机制:如比一比哪组测的电压值更多?课堂上学生情绪饱满、气氛热烈高涨,各小组成员开动脑筋,合作实验,纷纷举手汇报测得了多少电压值。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喜悦,有效地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实验问题,落实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是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者,总是习惯于用实验的事实和数据来作为理论和猜想的佐证。在教学中对某一个实验通过采取改变实验条件、或者用谬误的方法做演示实验、或者故意打乱实验顺序,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初中对"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教学时(注:测灯炮两端的电压),教师演示时故意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让同学们观察灯炮的发光情况(即发光或不发光),教师及时问同学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共同分析解答、共同解决问题。像这种通过具体的电路连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发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存在问题,这样一来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教学时,首先用天平称空烧杯的质量,再把盐水倒入杯中用天平称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把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出盐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盐水的密度之后,接着引导学生对照课本实验进行对比、思考,让他们去找问题、发现问题。等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再问学生:刚才老师这样做实验得到的结果与课本中讲述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老师的操作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产生问题的愿因是因为水有粘滞性,会有一部分留在烧杯内,测量中水的体积将会减小,从而使测量结果变大。这样在教学中起到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
总之,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科学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模式或练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脱离实际背景和重复演练中彻底解脱出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