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卡尼”阴影下的美巴关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bb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3日,美国驻阿富汗使馆等目标遇袭,随后,美国多个政要先后指认“哈卡尼网络”为幕后黑手,并认为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是其支持者,由此纷纷指责巴政府。美方坚持认为,巴在反恐上惯用两面手法,利用“哈卡尼网络”搞“代理人战争”,在阿富汗频繁攻击阿政府目标和北约联军,使美国严重受损。巴方则回应强烈,声称美指控无中生有,没有意识到巴方在反恐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美对巴的不信任和颐指气使的态度是美巴关系恶化的根源。9月16日,美巴军方会谈无果而终。美巴大打口水仗可谓两国近期矛盾的总爆发:美越境击毙拉登令巴蒙羞,后又不断压巴攻打北瓦济里斯坦部落区,并加大“定点清除”行动力度,还将经援与巴反恐“表现”挂钩……美对巴渐失耐心,美强势表现也令巴难以接受。
  
  南亚极端势力渐成“气候”
  今年以来,拉登及多名“基地”高层被毙使“基地”组织南亚总部遭受重创,大量“基地”成员藏匿逃窜,已不具备大规模恐袭美本土能力,威胁降至十年最低。而以“哈卡尼网络”、“虔诚军”和“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等为代表的南亚地方极端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这些组织扎根当地已久,拥有广泛的部族支持,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威胁。
  近来频见报端的“哈卡尼网络”由贾勒鲁丁·哈卡尼创立。1973年,阿富汗伊斯兰强硬派为对抗苏联及其控制的达乌德政权,在贾勒鲁丁带领下逃亡巴基斯坦,于1978年在北瓦济里斯坦建立根据地,后逐渐控制了阿富汗东南部的帕克蒂亚、帕克蒂卡和霍斯特三省。整个抗苏“圣战”期间,该组织不仅得到巴军方支持,还获得美国、沙特大量的资金和军火援助。在多国的共同扶持下,该组织逐渐成为阿实力较强的武装派系之一。1995年,贾勒鲁丁倒戈投靠奥马尔,成为塔利班手下的独立武装,贾勒鲁丁一度被任命为边界和部落事务部长。后来由于“哈卡尼网络”主张建立伊斯兰共和国,而非塔利班中意的伊斯兰埃米尔国家,两者关系一度疏远。
  9.11事件后,阿富汗塔利班倒台,基于共同的反美和生存目标,“哈卡尼网络”和塔利班重归于好,成为阿富汗塔利班三大派别之一,在反美“圣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该组织有成员约1.5万,主要由当地扎德兰部族和抗苏老兵后代组成,并有大量外籍武装分子,现主要以北瓦济里斯坦和阿富汗东南三省为根据,成为向喀布尔策动重大恐袭的前哨基地,今年多起喀布尔恐袭案均出自其手。因该组织多年行事低调,常打“阿塔(阿富汗塔利班)”旗号、或与多股势力联手搞突袭,行踪诡异,外界难以防范。
  近两年来,“哈卡尼网络”日趋极端,渐成美心腹大患。一是其为南亚暴恐组织中枢,串联能力强。从“哈卡尼网络”建成之日起,便在北瓦济里斯坦经营由清真寺、经文学校和训练基地组成的网络,成为阿巴及克什米尔地区恐怖组织的大本营,并亲训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圣战者”,这些“圣战者”回国后纷纷效仿建立大量暴恐组织,联络网四通八达。此外,该组织一直为阿境内武装袭击提供策应、后勤和情报保障。阿境外恐怖分子由其安排入境,“巴塔”成员在阿富汗搞恐袭时,常由“哈卡尼网络”负责指挥。中亚恐怖组织“伊斯兰圣战联盟”2008年开启与“哈卡尼网络”的合作后,一直由“哈卡尼网络”为其提供安全保护和各种便利。
  二是与“基地”组织沆瀣一气。“哈卡尼网络”与“基地”组织渊源极深,拉登创建“基地”之前就在“哈卡尼网络”地盘活动,1988年“基地”成立后,该组织训练营就是由“哈卡尼网络”帮助筹建的。上世纪90年代,拉登在非洲失败后,“哈卡尼网络”又首开接纳大门。9.11后美在托拉博拉山区追剿“基地”组织时,又是“哈卡尼网络”助其从阿富汗逃至巴部落区。
  三是影响阿安全和平进程。“哈卡尼网络”是在阿搞自杀式袭击的首创者,不断在其控制范围内搞恐袭。此外,该组织控制的霍斯特等地为巴、阿交通要道,影响联军战略物资运输,并有利于巴境内恐怖分子进出,而且,众多“哈卡尼网络”头目在塔利班舒拉委员会中身居高位,对阿富汗和谈影响很大。
  在拉登被毙及“基地”走向“崩溃边缘”之际,藏匿在部落区的极端暴恐势力以“哈卡尼网络”马首是瞻,被美国视为在阿的主要对手之一。美国自2009年以来多次单方面派无人机袭击其北瓦济里斯坦据点,并督促巴出兵围剿,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又希望将其拉向谈判桌,也一直未将其列入外国恐怖组织名单。
  除“哈卡尼网络”之外,南亚地区,尤其是巴阿边境及克什米尔等地区,由于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加上极端思想、同情塔利班情绪和“基地”全球“圣战”理念的共同催化,反美情绪日趋高涨,众多恐怖组织纷纷调转矛头,将西方国家列为主要袭击目标。“虔诚军”、“伊斯兰圣战组织”、“穆罕默德军”等涉克(什米尔地区)武装即是明证。
  “虔诚军”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主要目标是“解放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最终在南亚建立统一的伊斯兰国。20多年来,该组织矛头主要针对印度,但9.11后,袭击目标逐渐波及西方。2008年底,巴基斯坦当局抓获“虔诚军”头目扎拉尔·沙阿,从其电脑中发现320个拟袭击目标,除少量印度目标外,大多集中在美欧。2009年底,孟加拉警方抓获多名图谋袭击美、英驻孟使馆的“虔诚军”嫌犯。2010年,“虔诚军”被美英情报机构认为比“基地”组织更危险。“伊斯兰圣战组织”20世纪80年代建于阿富汗,开始重在对苏联搞“圣战”,后因印巴对峙和克什米尔问题,袭击目标转向印度,主张查谟和克什米尔归属巴基斯坦。其总部位于巴境内,在孟加拉和印度均有据点,成员由巴基斯坦和外国伊斯兰分子组成,与“基地”组织和巴境内极端组织联系密切,前任头目卡什米里位列“基地”组织核心高层,多次协作袭击境内西方目标。该组织已成为“基地”国际“圣战”网络一员,去年6月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穆罕默德军”为“巴塔”拥趸,2010年5月涉嫌参与纽约时报广场案。
  
  美巴合作反恐仍是主流
  多年来,巴方与境内极端恐怖组织关系特殊,打恐难尽全力,一直遭美诟病。美巴关系因“哈卡尼网络”事件再度恶化并非偶然。目前来看,“哈卡尼网络”由巴三军情报局一手扶持坐大,有着长达20多年的交情,巴期望通过“哈卡尼网络”保持在阿影响力,甚至参与阿和谈进程,不会轻易对“哈卡尼网络”动武。而且北瓦济里斯坦部落区“基地”、“巴塔”、“乌伊运”和“虔诚军”等暴恐势力错综复杂,巴一旦直接动武等于捅“马蜂窝”,因此美巴在反恐上存在不少分歧。
  但长远来看,美巴双方在反恐合作上有共同关切,双方仍留有余地,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破裂。
  一是两国高层沟通仍保持畅通。自击毙拉登的行动后,美巴两国高层都在为修复双方关系积极努力,在应对危机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机制。9月13日美国驻阿使馆遭袭后,短短一周内,美巴双方就从政府到军队进行了多轮高层磋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是北瓦济里斯坦部落区暴恐势力是美巴面临的共同威胁。该部落区是目前联邦直辖部落区中仅剩的未遭巴军围剿的地区,大量恐怖分子集中在此,成为策划针对美巴暴恐活动的新巢穴,尤其是“巴塔”,不光袭击巴境内军政目标、亲政府势力和少数什叶教徒,还大肆袭击北约运输线和参与袭击巴阿境内西方目标。此外,包括“哈卡尼网络”和“虔诚军”在内的受巴扶持的恐怖组织,其暴力化和激进化也威胁了巴国内稳定。巴军先前已表态将打击逃窜至该地的“巴塔”成员,武装当地部族打击“乌伊运”等外籍恐怖分子,并力图加大对“哈卡尼网络”和“虔诚军”的控制。
  三是双方是重要的反恐合作伙伴,仍为对方所需。对美而言,除了打垮“基地”外,也将“哈卡尼网络”、“虔诚军”和“巴塔”这些“基地”关联组织视为重大威胁,尤其是在美发布反恐新战略、收缩反恐战线、实行软性反恐、借助国际合作,以及撤军阿富汗的前提下,巴基斯坦的反恐意愿和能力将影响美在南亚、本土的战略利益和安危。对巴而言,美国的反恐援助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巴当前身陷经济困境、新一轮洪灾不期而至的情况下。
其他文献
唐永胜  法学博士  国防大学教授    米尔斯海默是美国杰出的国际关系学者之一,几年前他出版了《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他在书中强调,今天的世界仍然延续着旧时代的逻辑,国际政治依然是大国政治,依然处于悲剧式的历史循环之中。“每个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必然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正是根据这种悲观、循环的历史观,米尔斯海默看到未来中美冲突的必
我国的陆地邻国共有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相邻,正北是蒙古国,西北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则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1949年,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几乎没有一条确定的国界线。当时的国界线包括这样几个类型: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边界、多年传统默认的分界线、当时中国实际控制的区域等。为了将国界线确定下来,在上
尽快签署协议是岛内经济特困的需求,又可为政治添分;但如果不端正心态,扫平障碍,那么好梦难成真。  2月19日。马英九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将落实竞选政见。与大陆洽签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推动经济关系正常化。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对台六点讲话中,也提及愿与台协商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两岸高层虽均已表态定调,但衡诸岛内形势,要想签署协议还需要克服一定障碍。    岛内经济遇到门槛    台湾是典型
最近,我参加了《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以下简称“访谈传记”)一书的翻译工作。该书是2003年初至2005年,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与法国《外交世界》月刊主编、著名记者伊格纳西奥·拉莫内谈话的纪录。这100小时的访谈先后以《与菲德尔100小时访谈》、《菲德尔·卡斯特罗:我的生平》等为名。用英、法、西班牙文出版。引起世界关注。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见到他    我也许是有幸最早见到卡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了继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全面转型期2006年的日本,其总体特征表现为“转型的困惑”  在经济领域,“转型的困惑”表现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尖锐矛盾经济改革是应优先效率还是应兼顾公平?如何看待企业收益增加与员工收入减少的矛盾?这些疑问,归根结底联系到一个深层问题:如何看待曾带来巨大成功的日本模式和日本目前作为改革样板的美国模式?    2006年,日本经济继
再过几个月布什总统就要“交班”走人了。不论谁接班,都不得不接受布什留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战争遗产了。布什原以为他能很快结束这两场战争,并企图在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两个“民主”样板,从而引导整个中东走向“西方化”,实现由美国领导的“大中东计划”,借此牢牢地控制中东地区。  布什的“西方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分别“化”了七年和五年的工夫,但两国人民并不“领情”。在阿富汗,“塔利班”死灰复燃;伊拉克原本
2008年12月23日,世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第七届部长会议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召开本次会议正式签署了成员国宪章和相关协定,根据宪章规定将设立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并确定将组织的总部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这标志着,经过近七年的酝酿,世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已经由“结构松散的俱乐部”变成了正式组织尽管俄罗斯等国一再表示该论坛并不是天然气领域的“欧佩克”,但这个刚刚成立的组织依然被各国媒体冠以“天然气欧佩克”的非正
丁立圆桌    赵华胜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俄罗斯和中亚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7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韋杰夫签署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概念》,这不由使人想起八年前普京也在就任总统之初签署了同名文件,从而开始了俄罗斯外交的新阶段。  新“概念”出现在新总统上任之初,这显然不是巧合。不过,虽然总统更替是新“概念”出台的一个背景,但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未免偏狭。事实上,这个文件的酝酿
什么是“梅普”?从去年5月俄罗斯“王车易位”,梅德韦杰夫任总统、普京当总理以来,“梅普组合”运行一年多了,各种各样的议论也渐渐淡了下来。最近这个话题再次被炒热,纯是因为7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俄前后的一场“口水战”。  访俄前夕,奥巴马出人意料地公开“扬梅贬普”,批评普京“一只脚仍在走老路,另一只走的是新路”,而夸梅氏的认识已经“超越冷战”了。面对奥巴马的“两脚论”,普京毫不客气地反击:“我们不会
五花八门 自相矛盾    细细端详台湾选举民调,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从时间上看,三天一“小调”,五天一“大调”;从种类上看,报纸有民调,电视有民调,大学政党非政府组织也不甘寂寞纷纷涉足其间;而媒体引用民调数据更是乐此不疲,报社社论时事评论家阐发观点发表高论之前都喜欢拿民调说事,好像只要先来一句“据最新民调显示……”就陡然间腰杆硬了,底气足了  岛内民调多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各种民调差别巨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