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不要有任何顾虑。有什么意见、想法、建议,都可以在这里谈。”
北京城浸润在霏霏细雨之中。2006年7月18日上午,中南海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围坐在一起的5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亲切的开场白,鼓励大家敞开心扉,就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献计献策。
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到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感言“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再到教师节前夕到小学听课,教育改革和发展一直牵挂着温家宝总理的心。
集民智,听民意。为筹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决定召开4次座谈会,分别围绕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邀请真正懂得教育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第一场座谈会。华建敏、陈至立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上午9时整,温家宝快步走进会议室,和等候在这里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以及北京实验二小原副校长霍懋征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教育事关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国民素质、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温家宝说,“我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发展,一个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我们已经确定了大的格局,就是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但是教育改革怎么搞?学校怎么办?小学、中学、大学教学改革怎么搞?群众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议论?老师有什么想法?希望大家直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
温总理坦诚的话语,让会场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发言时认为,教育普及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这几年教育工作的“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努力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对。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温家宝说,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座谈会上,温家宝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持续28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国家能否继续繁荣下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振兴才刚刚开始。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有了一流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决定着今后几代人、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命运。把中国的教育搞上去,不仅是这一届政府,也是今后若干届政府的任务。要把教育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确立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教育投入,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温家宝说,我们已在支持教育发展方面办了一些实事,还要下决心再办几件实事。
座谈会上,几位教育专家的发言各有侧重,也有交叉。
“过去8年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跨越。”作为多年高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下一步重点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他建议:高校也要重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加快教育思想革新和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到社会关心的高考问题,朱清时认为,在目前国情下,高考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千万不要把高考取消掉了。”
“高考制度要完善。但我们不会走回头路。”温家宝说。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印象深刻:“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含金量很高。我很感动。”
“这句话是我加上去的。”温家宝微笑着说。
刘彭芝建议,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推进中学教育,在致力于中学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鼓励优质中学加快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办出特色;将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大高中教育改革力度。“高中教育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干什么事都不行;又像足球的中场,中场不好,进攻和防守都成问题。”
“足球中场很重要。”温家宝饶有兴致地插话说。
…………
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不受重视的状况亟待改变,制定新型科学教育标准、从小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加强脑科学研究、培养儿童的社会情趣能力……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认真倾听,不时在纸上记下点什么。
86岁的霍懋征老人建议“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尤其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听说她还在给年轻教师上课,温家宝很有感触地说,我们需要更多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当老师,应该有更多让学生永久铭记的老师。
座谈会上,温家宝不时插话,和大家进行交流。会议室里气氛轻松和谐。
“很多国家都有教育顾问,我就把你们当作我的顾问。”座谈会结束时,温家宝深情地说,“我向大家保证,我能做到四条,第一有使命感,政府要把教育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二有热情,不仅基于认识而且基于一种特殊情感;第三有意志,教育问题很多,但能克服;第四有信心,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心。”
“有了这四条,我想,我们能同大家一起努力把教育事业搞上去。”
北京城浸润在霏霏细雨之中。2006年7月18日上午,中南海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围坐在一起的5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亲切的开场白,鼓励大家敞开心扉,就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献计献策。
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到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感言“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再到教师节前夕到小学听课,教育改革和发展一直牵挂着温家宝总理的心。
集民智,听民意。为筹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决定召开4次座谈会,分别围绕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邀请真正懂得教育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第一场座谈会。华建敏、陈至立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上午9时整,温家宝快步走进会议室,和等候在这里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以及北京实验二小原副校长霍懋征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教育事关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国民素质、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温家宝说,“我在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发展,一个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我们已经确定了大的格局,就是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但是教育改革怎么搞?学校怎么办?小学、中学、大学教学改革怎么搞?群众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议论?老师有什么想法?希望大家直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
温总理坦诚的话语,让会场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发言时认为,教育普及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这几年教育工作的“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努力促进教育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对。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温家宝说,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座谈会上,温家宝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持续28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国家能否继续繁荣下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振兴才刚刚开始。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有了一流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决定着今后几代人、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命运。把中国的教育搞上去,不仅是这一届政府,也是今后若干届政府的任务。要把教育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确立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教育投入,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温家宝说,我们已在支持教育发展方面办了一些实事,还要下决心再办几件实事。
座谈会上,几位教育专家的发言各有侧重,也有交叉。
“过去8年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跨越。”作为多年高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下一步重点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他建议:高校也要重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加快教育思想革新和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到社会关心的高考问题,朱清时认为,在目前国情下,高考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千万不要把高考取消掉了。”
“高考制度要完善。但我们不会走回头路。”温家宝说。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印象深刻:“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含金量很高。我很感动。”
“这句话是我加上去的。”温家宝微笑着说。
刘彭芝建议,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推进中学教育,在致力于中学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鼓励优质中学加快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办出特色;将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大高中教育改革力度。“高中教育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干什么事都不行;又像足球的中场,中场不好,进攻和防守都成问题。”
“足球中场很重要。”温家宝饶有兴致地插话说。
…………
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不受重视的状况亟待改变,制定新型科学教育标准、从小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加强脑科学研究、培养儿童的社会情趣能力……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认真倾听,不时在纸上记下点什么。
86岁的霍懋征老人建议“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尤其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听说她还在给年轻教师上课,温家宝很有感触地说,我们需要更多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当老师,应该有更多让学生永久铭记的老师。
座谈会上,温家宝不时插话,和大家进行交流。会议室里气氛轻松和谐。
“很多国家都有教育顾问,我就把你们当作我的顾问。”座谈会结束时,温家宝深情地说,“我向大家保证,我能做到四条,第一有使命感,政府要把教育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二有热情,不仅基于认识而且基于一种特殊情感;第三有意志,教育问题很多,但能克服;第四有信心,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心。”
“有了这四条,我想,我们能同大家一起努力把教育事业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