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干部退休和离休之后,继续为革命事业作出努力,大家称之为贡献余热。余者剩也,而热是物理学的名词,即指大量实物粒子(分子、原子等等)的混乱运动组成的物体。贡献余热,这个词儿用得非常巧妙,因此议论一下余热。
我们的祖宗是一直讲究“余”的。“农有余秉,女有余布”,以及“暖衣余食”,都是古代人民追求的理想和政治清明的反映。人老了,也叫“余年”。石崇说:“高歌凌云兮乐余年。”范成大诗“投老余年岂再来”,尽管意境不同,但以老年为“余年”则是一致的。三国时代魏人董遇,他教授生徒的读书方法叫“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利用三余,赶快读书,其实同我们现在提倡的挤出时间来学习,很有相似之处。不过用他的论点,也正好证明了老者少之余也。投老余年,正如岁之有冬,日之有夜,晴之有雨,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不足怪也。
至于热,热心热肠、热情热忱,更是一种入世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就是不惜牺牲自己把天上的火种送到人间,给人类以光和热。中国也是一样,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中就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肠;杨朱之侣,世谓冷肠。”墨子是主张兼爱的,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而那位杨朱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一切都为了自己,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把墨杨之学一对比,正说明热是一种入世的态度,是人间最宝贵的动力。
以投老余年而不忘却他的入世,尽余光、余烬而为社会造福,心存家国,泽被后世,这大概就是贡献余热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我们历史上是不少的。“太公八十遇文王”,那位姜尚先生,就是用他的余热,辅助姬氏子孙,开创了周代八百年的天下,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当他“负荆请罪”,跪在蔺相如面前时,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又多么使人肃然起敬;东汉的马援,六十二岁了还“据鞍顾眄,以示可用”,“矍铄哉,是翁也”,这评语今天听起来,还能激动人心。我小时候喜欢看《征东》,对于那位白袍小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读唐书,才知道这位将军的暮年更加可以钦敬。据《新唐书》说,他年近七十之时领兵去抵抗突厥,对阵之际,“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这段故事现在读来仍觉虎虎有生气。唐诗所谓“独立三边靖,平生一剑知”,也未足以比之。至于在普通人民之中,这种老而弥坚、奋斗不息的故事,更加车载斗量,不胜枚举。读读这样的历史,想想这样的祖宗,确实是可以使每一个老头子为之眉飞色舞,为之闲不住,坐不牢的。
当然,我们今天的时代不同了,而在我们这块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竟有八千万之多,这个数字,使英国、法国、德国的人口瞠乎其后。这也就使我们在发挥余热这个问题上,比别的国家更要重视一些。我想,余热余热,重点还在一个热字,有了这点子热,就能有普罗米修斯那种牺牲自己、热爱人类的精神,就有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事业的精神。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在什么环境中,有生之年,永远保持着对党、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热爱。
余热余热,自然也要考虑到那个余字,“渡头余落日”,“夕阳无限好”,那风景是壮丽的,可是毕竟不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了。因此重要的不在事事亲临前线,舍命争先,而在于帮着年青的同志健康前进,超过我们,使我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事业更加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老当益壮,固然是好事,青出于蓝,却更富有生机。所以在这一点上,既要保持那点“热”,也要注意这个“余”;做年青一代的带路人,不要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多培养一些接班人,少安排几个代理人。
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是从野蛮时代来到文明社会的。几千年来,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黑暗时代,我们也亲身经历了“十年动乱”,但人类要向前发展,年青一代的道路一定比上一代更宽广,前途一定更灿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余热就能发挥得更好,起到更美妙的作用。
【编辑:安然】
我们的祖宗是一直讲究“余”的。“农有余秉,女有余布”,以及“暖衣余食”,都是古代人民追求的理想和政治清明的反映。人老了,也叫“余年”。石崇说:“高歌凌云兮乐余年。”范成大诗“投老余年岂再来”,尽管意境不同,但以老年为“余年”则是一致的。三国时代魏人董遇,他教授生徒的读书方法叫“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利用三余,赶快读书,其实同我们现在提倡的挤出时间来学习,很有相似之处。不过用他的论点,也正好证明了老者少之余也。投老余年,正如岁之有冬,日之有夜,晴之有雨,是一种极正常的现象,不足怪也。
至于热,热心热肠、热情热忱,更是一种入世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就是不惜牺牲自己把天上的火种送到人间,给人类以光和热。中国也是一样,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中就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肠;杨朱之侣,世谓冷肠。”墨子是主张兼爱的,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而那位杨朱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一切都为了自己,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把墨杨之学一对比,正说明热是一种入世的态度,是人间最宝贵的动力。
以投老余年而不忘却他的入世,尽余光、余烬而为社会造福,心存家国,泽被后世,这大概就是贡献余热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我们历史上是不少的。“太公八十遇文王”,那位姜尚先生,就是用他的余热,辅助姬氏子孙,开创了周代八百年的天下,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当他“负荆请罪”,跪在蔺相如面前时,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又多么使人肃然起敬;东汉的马援,六十二岁了还“据鞍顾眄,以示可用”,“矍铄哉,是翁也”,这评语今天听起来,还能激动人心。我小时候喜欢看《征东》,对于那位白袍小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读唐书,才知道这位将军的暮年更加可以钦敬。据《新唐书》说,他年近七十之时领兵去抵抗突厥,对阵之际,“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这段故事现在读来仍觉虎虎有生气。唐诗所谓“独立三边靖,平生一剑知”,也未足以比之。至于在普通人民之中,这种老而弥坚、奋斗不息的故事,更加车载斗量,不胜枚举。读读这样的历史,想想这样的祖宗,确实是可以使每一个老头子为之眉飞色舞,为之闲不住,坐不牢的。
当然,我们今天的时代不同了,而在我们这块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竟有八千万之多,这个数字,使英国、法国、德国的人口瞠乎其后。这也就使我们在发挥余热这个问题上,比别的国家更要重视一些。我想,余热余热,重点还在一个热字,有了这点子热,就能有普罗米修斯那种牺牲自己、热爱人类的精神,就有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事业的精神。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在什么环境中,有生之年,永远保持着对党、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热爱。
余热余热,自然也要考虑到那个余字,“渡头余落日”,“夕阳无限好”,那风景是壮丽的,可是毕竟不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了。因此重要的不在事事亲临前线,舍命争先,而在于帮着年青的同志健康前进,超过我们,使我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事业更加发扬光大,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老当益壮,固然是好事,青出于蓝,却更富有生机。所以在这一点上,既要保持那点“热”,也要注意这个“余”;做年青一代的带路人,不要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多培养一些接班人,少安排几个代理人。
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是从野蛮时代来到文明社会的。几千年来,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黑暗时代,我们也亲身经历了“十年动乱”,但人类要向前发展,年青一代的道路一定比上一代更宽广,前途一定更灿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余热就能发挥得更好,起到更美妙的作用。
【编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