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宗大师”沈宏非:吃货的基因里写着馋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22日,一档专门介绍全国各地地方早餐的百集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横空出世。麻花油茶、羊瘪粉、水煎包、柴火面、牛肉粉、烧麦……每一份早餐里,都藏着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每一帧画面都看得人口水直流,吸睛指数堪称一绝。无独有偶,这档节目的顾问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总顾问——沈宏非。沈宏非深谙美食之道,是美食圈的知名老餮,微博粉丝超过500万,可他却说“我不是什么美食家,我就是个吃货,是个大吃货!”
  “吃货”的基因里写着“馋”
  沈宏非1962年出生于上海。打出生起,沈宏非就比别的孩子长得胖,胃口也出奇的好,闻见邻居家的饭菜香,能扒着人家窗台边看边咽口水。
  后来,沈宏非在他的作品里留下这样的文字——“许多年以后,我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凡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好男好女,胃口总是比其他年份的人要好。”再后来,他又主持编写了《菜谱集锦》,成了烹调界公认的权威专家。看来,吃到极致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沈宏非立下宏愿:尝遍天下好东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吃食上,沈宏非从不挑嘴,碰到爱吃的,就尽量多吃几口。荤的素的,酸的甜的,中西韩日东南亚,他都喜欢。除了不太能吃辣,几乎百无禁忌,除非——该放盐而忘了放。
  别人把时间把钱都花在穿着游乐上,沈宏非全部花在吃上。吃得多了,上海许多好吃的菜式,他都如数家珍:烂糊肉丝、黄泥螺炖蛋、炸猪排、蒜子焖河鳗、咖哩牛肉小馄饨……
  22岁那年,沈宏非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辗转在广州、北京、香港等地从事媒体工作。每到一地采访,不把当地的美食吃个够,算他白来。
  有次去北京采访,夜里沈宏非饿了,撺掇同住的一个北京小兄弟出去买点吃的。这小兄弟从北新桥的一家店给沈宏非打包了几个驴肉火烧回来,他一吃,顿时来了劲:“太香了,这在上海可是个稀罕物。”立马招呼小兄弟带路,去店里敞开肚皮吃一顿,人家提醒他“已经凌晨一点,店家早就打烊”。第二天中午一起床,他俩直奔驴火店。吃一口板肠驴火,就一口小米粥,一点汁一点油,每吃一口就往下滴答的感觉实在是痛快,沈宏非一口气吃了八个,欲罢不能,把同行的小兄弟看得目瞪口呆,然后洗耳恭听沈宏非的“饮食阔论”:“这年头,吃得上以及吃得起,都没什么可牛逼的,唯一值得牛逼的,就是吃得下!这个驴火是一种市井食物,讲究的是香浓,慰藉的是人生,快哉、快哉!”
  忙完采访回上海时,沈宏非带了两种原产地都不是北京的新北京土特产上火车,一种是大董家的“白卤水鹅掌翼”,一种是“高仓”表姐家的押寿司。一开车,沈宏非便拿出几罐寿司美美地开吃,看得同座频频投来艳羡的目光,他只当不知,然后闭眼眯觉,一觉眯出直隶地界,进入广袤的黄泛区之后,他又不紧不慢地吃掉余下的寿司。车过长江时,天也黑了,这时候,沈宏非把鹅掌翼打开一路啃到虹桥。好家伙!诱人的香味和着撩人的咀嚼声,把一车厢人的胃都搅得天翻地覆,不时有人蹭到跟前问:“哪买的,咋这香呢!”
  给世界来点“写食主义”
  1998年,《南方周末》副刊编辑力邀沈宏非写饮食文章。食用是“真吃”,书写是“假吃”,前者饱肚腹,后者愉悦精神。虽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可沈宏非一点也不敢含糊,他热爱他吃过的每一样食物,他把饮食当成一幕幕人间大戏,而书写时的自己,就是那个尽职尽责的幕间说书人。
  沈宏非把冰淇淋写得让人口舌生津,不由自主地咂嘴回味;他的《大块吃肉》写得活色生香,让人读出了绿林好汉的恣意豪爽……曾有热心读者致函,怀疑沈宏非用公款吃喝,吓得他写文立誓:“写食主义”绝无一字一句来之于公款。更何况,把个人感受公诸同好,不仅与公款私吃无涉,简直就是私款公吃。若有半句假话,罚我被绑在椅子上,三天三夜里,面对一桌桌未经简化的满汉全席,活活饿死!
  沈宏非的“写食主义”专栏大受追捧,许多学子、主妇,连同公司职员都说他的文章能下饭。精明的商家通过沈宏非的“写食主义”,也读出了商机。他们将现有的菜肴稍加改良,就成了合乎市场需求、引领“食尚潮流”的新菜式。
  比如他们发现传统红烧肉的块头,已经无法适应大多数食客的胃纳和嘴型,因此,他们把红烧肉的尺码改成了麻将牌的大小,一口一块,毫无压力,让美味和豪情并举齐飞。
  成名后的沈宏非陆续在《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开设饮食专栏,一跃跻身全国最贵的专栏作家行列,达到每字5元,并在2002年获得《南方周末》授予的“中国杰出专栏作家奖”。
  2003年的春天,沈宏非到北京与刘仪伟、邱华栋这几位文坛、电视界的大腕会面。到一家餐厅吃饭时,沈宏非点了一份“西红柿炒蛋”,结果菜端上来大家一看,西红柿不少,鸡蛋少得可怜,沈宏非开玩笑道:“这哪里是西红柿炒鸡蛋,明明就是西红柿炒自己嘛!”
  一句说笑触动了他们的灵感,于是几个“好吃嘴”一合计,准备联合推出一本菜谱式图书,书名就叫《西红柿炒自己》,同时他们还将在北京开一家名字也叫“西红柿炒自己”的餐馆。书中提到的菜,将是这家餐馆的当家菜。
  除了前辈蔡澜,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吃货加入写吃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吃”出了自己的事业——出版食谱、写美食专栏、做餐厅顾问……对此,沈宏非甚感欣慰地调侃道:“他们的饭菜总算没有白吃。”
  沈宏非的作息和大多数人有点不一样,晚睡晚起,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午饭合着吃。每天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是他在微博晒出美食图文的時候。
  比如:这年头,如果说吃猪肉算是寻常炫富,那么,吃侯师傅的大肘子,应该是史诗级的炫富了。这一坨颤颤悠悠,巍乎其峨,正是肘子本肘,圆蹄本蹄。“侯牌”冰糖圆蹄,艳绝秦淮,金陵一比,最难将息!
  沈宏非的“最难将息”系列,分享的都是他亲自品尝到的美味佳肴:没有这碗红汤奥灶面的寒夜,最难将息;没有这坨“清炖克什克腾旗小肥羊”的冬夜,最难将息;没有这坨“菊花蟹斗”的寒夜,最难将息……   会吃的沈宏非也会玩,常能把饭局玩出雅兴和情调,他设计的好几场主题晚宴,至今都是美食圈的佳话。2007年愚人节,沈宏非为了欢迎王朔到沪,以王朔同名小说《动物凶猛》为之定名,办了一场文坛食客的晚宴,王朔的作家好友王安忆、孙甘露、陈村、程永新等人都有出席。被王朔称为姐姐的王安忆还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私房菜——黄芽菜煮东海梭子蟹。
  2008年9月30日,张爱玲88岁生日,沈宏非在上海“福1088”老洋房餐厅办了一场“张爱玲宴”。20道小菜成为一桌张爱玲宴的精髓,宴席上还放着对应的小说。菜肴的出处和菜单的设计,都是根据张爱玲的文字而来。
  2011年,沈宏非在成为《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后,在美食呈现的观赏性和严谨性上给出了很多自己的建议,而且在后期解说词上给予了相当煽情的润色。
  22:30,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首播时间段,也被沈宏非称之为“最难将息”的黄金时间段。因为到了这时,肚子开始饿了,人又有点小脆弱,再看到这个片子,会特别打动人。果然一经播出,观众在被这个片子看馋了的同时也看哭了——口水和泪水齐流。
  “馋宗大师”的饮食之道
  常有人尊称沈宏非为“美食家”,他却更爱以“吃货”自居。他说:“美食家什么都是别人说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但如果我也以那个名头自居的话,脸就是自己丢的了。”有朋友调侃他:“袁焕仙参禅悟道是为一代禅宗大师,你品吃得道,应该叫你‘馋宗大师’”。于是,“馋宗大师”这个名号不胫而走。
  几十年的吃吃喝喝,沈宏非早已“成精”,基本上闻个味道就知道好不好吃,那个饭店用不用进去。学习“如何避免吃到不好吃的食物”,沈宏非说这是生存技能问题,每个人都要学。爱吃又会吃,当然少不了被人要求推荐好吃的。给朋友们推荐餐厅,几乎是沈宏非每天要尽的义务。既要合朋友口味,还要把就餐环境纳入考虑,这个差事可不轻松。所幸好评率百分之百,因为沈宏非不允许他们给差评,凡有差评的,一律取关拉黑——就是这么霸气!
  沈宏非在《写食主义》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饮食其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解忧。是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美食不能解决的,一顿解决不了,那就两顿!在普天减肥的大潮下,吃货的日子有时并不好过。对食物的营养学,沈宏非也了解,但“知易行难”,每天摄入五种不同颜色的食物等等,实在需要天地人和。
  最近更是出现了骇人听闻的“九吨论”——每个人一辈子只能吃九吨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幸好,身为胖子的沈宏非够豁达:“这种话,听多了看多了,也就无感了。与其听别人的,不如听从自己身体的提示。”
  2017年沈宏非参加《味之谜》真人秀节目,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药食同源”。从闽中到闽东,爬山下海、坐船,如果不是因为参加节目,这些地方沈宏非永远都不会来。在屏南,草药膳几乎家家能烹,浓浓青草味,成了一股思乡的情味。一道青草兔,青草为引,兔肉为肴,热气滋滋,肉香四溢,闻着嗅着,再也矜持不住,一口下去,胃瞬间复活!现捞现做的起鱼宴更是惊艳了沈宏非的味蕾!吃了山上的,尝了海里的,沈宏非忍不住感叹:真正的美食在民间,没有性情食色的回忆,最难将息!
  沈宏非认为要想吃到真的“家常菜”,就得认得做菜的人,做菜的人也认得自己,最好是相互有一些了解,甚至互相敬爱,才是“家常”的最高境界。沈宏非不但遍尝美食,更喜欢交识做美食的厨师。
  有次他在北京采访杭州四季酒店金沙厅总厨王小勇,问到:“您是否有吃夜宵的习惯”时,王师傅的情绪陡然激动起来:“每天半夜喊我去吃夜宵的人很多,有的说有一条鱼,有的说有一只鸡,但每次到了以后,看到的鱼和鸡都是生的,都要我现做!所以,现在有人再喊我夜宵,我一定先问一句‘生的还是熟的?’”听得沈宏非嘴里一口茶没忍住笑喷了。
  2019年初,沈宏非还在浦东三林镇拜访了81岁高龄的上海本帮菜泰斗李伯荣先生。李伯荣先生八十多岁,不烧菜了,现在是他孙子烧菜,他在旁指导。阿山饭店、上海桃花源小厨的粤菜,延续的是百年前的传统,都是他常去的。
  常有地域派相互争吵,四川人自夸川菜一流,广东人自诩粤菜精到,在沈宏非看来,食物是和生命连接在一起的,每种菜品,各有其妙,没有高低贵贱、优劣好坏之分。“人间烟火,哪有极品?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
  网友问沈宏非,吃贵的和吃便宜的,在幸福指数上有不同吗?他说:“其实没有区别,有的时候往往是吃便宜的更有幸福指数,因为有些非常昂贵的餐厅让人拘束,还不如逛到最爱的马路上吃小吃。”沈宏非发现,于滋于味,吃起来越是感觉若有若无之物,就越能让人不自觉地就想“再吃一口”,比如毛肚。虽然感觉上毛肚好像没啥吃头,然而,它一旦投身火锅,蘸上香油蒜泥后,就给人停不下来的魔力,不愧是火锅的头牌!
  梅龙镇酒家八十岁那年,第五代厨房掌勺邵师傅举行正式上位前最后一次考试,教官们出的考题,每一道都是看起来简单其实极难拿捏的“送命题”:干烧四季豆、酱爆茄子、生炒蝴蝶片……考试虽然全票通过,不过沈宏非还是想让他补考——因为太好吃了。
  发布梅龙镇酒家微博当日,阅读量就超过100万,许多人留言表达对梅龙镇酒家的褒扬与回味:“这酱爆茄子,米饭三碗”“最喜欢吃干烧四季豆,特别考验厨师技术”……太过火爆的留言,让沈宏非都激动了:“梅龙镇这条之所以人气如此之高,经过理性客观公正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厨师长得好。做为一个成年男性厨师,所谓‘长得好’并非傅粉何郎掷果潘安,而是‘长得就像一个厨师’,尤其是‘长得就像一个专门烧川扬本帮合流菜的厨师’,长得专业。什么时候,若能看到做西餐的长得像做西餐的,做中餐的长得像做中餐的,就不愁吃不到好东西了。现在的情况,如陈丹青所说,‘各行各业会塑造一种人的模样,一种气质,这个在中国特别模糊,现在我们各行各业都不像各行各业,什么人不像什么人,文人不像文人,武人不像武人。’”
  眼下融合菜越来越多,上海的街頭也开始满是辣椒香,有人担心饮食趋同会造成遗憾,沈宏非的态度很淡然:“时移世异,天下一体,这也是饮食文化的命运。”
  在物流高度发达的今天,想吃的大多能通过网络抵达,但沈宏非认为:“与其让食物通过物流的方式找到你,不如你自己去那个地方吃那个食物。对于你的这番诚意,我相信,食物也一定会以更新鲜的味道和更地道的烹饪方式来回报你。”同时,沈宏非也坦言自己绝不会为了美食走遍世界,因为他认为吃喝绝不是生命的全部。 编辑/杨晓琴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一位67岁的老人生子引发社会争议,老人的子女不仅坚决反对,甚至不惜与父母断绝关系,以此作为抗议。但两位老人还是执意将孩子生了下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人为了弥补心中遗憾,不惜当大龄产妇。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太大,有人说父母的做法对于老大来说是负担,也有人说,这是父母对子女爱的延续,二胎对老大究竟是福是祸呢?看完今天的这个故事,希望能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宠姐“狂魔”   3月28日,随着
期刊
“输什么也不能输孩子。”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的教育成了重中之重。许多家长花高价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对于收入一般的家庭來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咬紧牙关,甚至卖房也要送孩子进这种天价培优机构。本文主人公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好的高中,花天价给儿子报了有升学保障的培优班,结果却发生了悲剧……  卖房为儿学业护航   现年38岁的刘涛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父母都
期刊
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再等等,“等我儿子工作稳定了”“等我外孙女上幼儿园了”“等我把孩子们都安顿好了”……她嘲笑自己是一块砖,哪需要往哪搬。可病魔不等她,时间不等她,而我最终也没有等到她……华中某医院急诊科医生不老的树今天带来了一个伤感的故事。  昏迷的病人  急诊科,这个被誉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节假日,总是24小时运转。这几天大风降温,随着气温的走低,又到了心脑血管高发的冬季。  
期刊
对于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来说,结婚生子肯定是充满“正能量”的。不过,丈母娘在其中一个劲搀和,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异样。日本男性就很少有这方面的烦恼。   如今,不断加速的“高龄少子化”问题,已被日本各界称作“国难”。日本内阁府的统计显示,2013年日本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即每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为1.35,远远低于更替水平。长此以往,日本将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险。鼓励民众结婚生子,已经成为日
期刊
2019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城郊外的丛林边缘,来自澳大利亚的罗丹和琼莎这对情侣无意间目击到一个人形怪物,它看起来像个人偶。不过这个小人偶着实不敢让人直视。因为它只有大约十几厘米高,细细的身躯却要支撑起一个圆圆的大脑袋。脑顶是稀疏粗长的毛发,指甲长而锐利。更为可怕的是,小人张开嘴时会有尖利的獠牙露出。一见到这个东西,当地人如同撞到鬼怪般纷纷逃避,唯恐它的晦气会给自己带来传说中的血光之灾。那么这个
期刊
近年来,由于污染加剧和生活习惯的不健康,重病和疑难杂症发病率不断攀升,人们的保健和预防意识因此也越来越强,由此导致犀牛角、虎骨、麝香、牛黄、熊胆等珍稀动物资源的保健效果和医用价值被一再夸大,甚至被奉为包治百病的神药。在“食疗胜过医疗”观念的指引下,本来就稀缺的动物资源上演着最后的疯狂。可随着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药用动物资源开始日益枯竭,受巨大的利益驱使,很多不法商贩动起了歪脑筋,不但走私、猎杀现象屡禁
期刊
2019年7月,一则惊天新闻震惊了全世界。世界最富有的迪拜王室,哈雅王妃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和2.6亿元逃离了迪拜,并且在英国提起诉讼,要求和老公,也就是迪拜的总理穆罕默德离婚。原本两个人曾经是一对幸福的伉俪,还育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为此人们不解,穆罕默德身家高达700多亿,在全世界也是不折不扣的顶级富豪。有如此亿万财富的老公,美丽的哈雅王妃又缘何出逃呢?  美丽公主与王子一见钟情,  不顾一切嫁入王
期刊
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时,一些欧洲探险家为宫廷贵族寻找珍稀植物,这些人不仅敢于冒险、体力过人,最重要的是非常热爱植物。如今,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西畠清顺,日本最会玩的“农夫”:为了看一株特别的花,他可以打个“飞的”横穿整个印度洋;为了一棵古树,他花费数万美金空运也不心疼,成为名副其实的“植物猎人”。  一次旅游,  改变人生  1980年,西畠清顺出生于日本,他的家族从1868年起就世代经
期刊
“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百度的广告语打得响亮。如果有一天,你通过百度,发现昔日情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身家不菲,你会淡定面对,还是企图找上门傍个靠山?女白领张彤鹤选择了后者……  职场艰难  1988年出生的张彤鹤是贵州凯里人,肤白腿长、模样标致。漂亮的女生大多要强,尤其是家庭出身贫寒、父母靠打工为生的张彤鹤。大学毕业后,她只身来到深圳闯荡。但深圳人才济济,她又毫无工作经验。一番磨破了几层皮的竞
期刊
参加巴特和莉丝的婚礼,威尔的心情难免有些复杂。  婚礼在郊区里的花园举行,威尔跟两位新人打过招呼后,随意找个位置落座。他远远观察着那对新婚夫妇,两人看起来既紧张又兴奋。威尔是负责给巴特和莉丝做体检的医生,当威尔告诉他们11月28日才能拿到结果时,巴特便热情地邀请威尔来参加婚礼:“那天正好是我们举行婚礼的日子,请您拿着报告来参加我们的婚礼。”  巴特叮嘱威尔,体检结果一定不能有错误。如果结果证明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