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网络涉腐舆情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入手,分析了处理这类舆情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有效处置措施。
关键词:网络涉腐舆情;问题;处置措施
在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在全国各地频频涌现,这些疑似腐败信息不乏具有重要司法价值的腐败案件线索,但更多则是不负責任的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网络谣言。但无论真伪,这些涉腐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微博及新闻评论、转帖跟帖等方式迅速传播,刺激着公众形成并加强各类主观性较强的观点及言论,进而在相近意见的碰撞冲击下进一步根深蒂固,对纪检监察部门的处置应对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全新的挑战。面对网络舆情具有的突发性、互动性、直接性、复杂性等特征,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如何科学应对并灵活处置,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严峻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涉腐舆情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征,导致网络涉腐舆情也相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突发性。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导致网络涉腐舆情可以毫无预兆地酝酿与萌芽,随后一旦引爆了公众的关注点就会形成舆情热点并迅速蔓延开来,具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突发性特征。有如南京周久耕事件、“表哥”事件,网络涉腐舆情往往一开始并不起眼,但很快就会毫无征兆地铺天盖地传播开来,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倘若有关部门应对不力,就会很容易引发一场网络舆情危机。
(二)互动性。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依赖于网络传
播,因此具有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在开放的网络虚拟环境中,大范围内的大规模网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即时互动,并分享、补充信息,拼凑出一幅貌似无可置辩的疑似腐败案件拼图出来,引发互联网世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该拼图在关注与互动中继续自我复制、传播,从而推动网络涉腐舆情事件的迅速白热化,给纪检监察部门的应对处置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三)直接性。与纪检监察部门传统的较为严肃、缜密、细致的案件审理程序不同,网民可以对从论坛、新闻点评、微博中接触的疑似信息立即发表意见,干脆利索地快速得出各种似是而非的判断结论。在网络传播中,网络涉腐舆情可以直接上达,极其畅通顺利地表达汹涌民意。
(四)复杂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任何能够接触网络终端的人都可以信手发布并传播网络涉腐舆情,而网民的身份虚拟性导致网络意见可以恣意随性且不负责任,难以得到有效的限制与监督。这使得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某些网民随意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空间。网络内容广泛、复杂而混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用的涉腐案件线索与大量毫无意义的网络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
二、网络涉腐舆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意识不强。(1)对涉腐舆情的认识不充分。有些纪检监察部门把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同日常工作相分离,仅注重处理上级部署的任务或群众直接举报信,对网络舆情中可能包含的具有重大价值的线索视而不见。(2)对涉腐信息缺乏敏感意识。对网络上可能产生的涉腐舆情缺乏预判,难以尽早发现舆情先兆,更遑论干预舆情走向。(3)对涉腐舆情的应对处置主动性不够。由于认识不足、思维落后,往往要等到涉腐舆情已形成社会热点并造成不良影响后才开始关注,导致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白白错过。
(二)应对处置机制不健全。由于纪检监察部门大多采取传统办案方式及程序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导致相应的处理手段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观需要。很多地方依然依赖网络监管部门控制和引导涉腐舆情,未建立专门的涉腐舆情信息监控处置机制,对涉腐舆情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在矛盾频发、多发、易发的社会转型期,涉腐舆情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敏感性,应对不力很容易挫伤群众对廉政建设的信心与热情。
三、针对网络涉腐舆情的有效处置对策
针对网络涉腐舆情表现出的特点及处理过程暴露的问题,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性提高对网络涉腐信息的处置能力:
(一)树立危机意识,深化舆情认识。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一种客观的严峻挑战,决不能采取鸵鸟战术,寄希望流言止于智者;也不能一味简单打压,企图通过硬性限制封杀手段加以消灭。而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意识到这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水平的全新考验。在此基础上,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运用理性的工作思维认真分析网络舆情表现的特征与传播的规律,加以针对性的应对与处置。这样才能既避免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进而冲击到社会秩序,又避免涉腐舆情中包含的腐败线索被白白遗漏进而干扰反腐斗争。
(二)主动应对舆情,引导利用舆情。(1)完善突发预警,主动引导舆论。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廉价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公众乐意借助网络申诉腐败侵害或评论腐败信息,而这种申诉和评论不可避免地附带强烈的主观情绪与个人色彩。纪检监察部门应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并依托网络优势通过论坛、搜索引擎、微博等多渠道关注网络信息中蕴含的民意,及时调研舆情动态,建立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的突发预警机制。争取在舆情形成阶段就强力介入,及时发布来自官方的权威消息引导舆论、教育网民,避免任由负面信息泛滥、社会矛盾激化。总之,要努力引导网民心态使之趋于平稳而健康地发展。
网络涉腐舆情中混杂的大量无效或虚假信息严重干扰着网民对事件真相的认知与判断。纪检监察部门应主动引导网络媒体发挥好把关人职能,果断采用科技手段及时清理混杂在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噪音”。对那些恶意散布不实信息、煽动官民冲突的个人或单位要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并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进行辟谣、纠偏,扭转舆情传播混乱无序的不良局面,遏制垃圾泛滥的负面信息传播,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回应信息渴求,及时告知详情。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回应网民对涉腐舆情的信息渴求,并通过官方媒介及时告知网民事情涉腐事件原委及政府跟进举措,尽可能通过权威可信的信息发布来平息网民的怒火、引导舆论的走向。这样才能尽早赢得网民信赖,促进涉腐线索处置的法制化、规范化。在日常的网络管理中,要健全对网络涉腐信息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网络媒体对下全面监测涉腐舆情、集中收集网民意见;对上迅速通报舆情动态、及时发布官方意见、全面反馈新闻影响。如此就能形成高效运转、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良性局面。
关注涉腐舆情信息的网民们毕竟普遍缺乏冷静观察的意识与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对海量的混杂信息他们更易被误导、煽动。为避免局面的恶性失控,政府仅仅及时清理不实信息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网民信息渴求的现实需要及时详细地披露该事件的原委,才便于网民对涉腐舆情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能有利于网络舆论氛围的良性发展。
(3)引导网络媒体,促进理性规范。针对网络涉腐舆情形成的官方权威意见,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并创造条件进行广泛传播,才能全面地影响网民认知。纪检监察部门要引导网络媒体合理地设置新闻议程,大力弘扬主流正能量,提供严肃的网络举报渠道,避免恶意炒作虚假的涉腐信息,以此引导网络涉腐舆情规范化与理性化。为达成这一目的,有关部门须完善专项立法,有效管治并引导网络媒体,创造理性而严肃的网络涉腐举报渠道,促进互联网世界的理性自治,进而发挥好网络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有力作用。
结语: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具有突发性、开放性、互动性、直接性等全新的时代特征。多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囿于落后的办案思维与手段,对其既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也缺乏有效得力的处置手段。唯有针对性地树立危机意识、深化舆情认识,并根据涉腐舆情特征及传播规律来主动应对、引导利用,才能较为妥当地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
参考文献:
[1] 李晓龙,《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行政管理改革》,2013(04)
[2] 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中国信息界》,2012(05)
关键词:网络涉腐舆情;问题;处置措施
在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在全国各地频频涌现,这些疑似腐败信息不乏具有重要司法价值的腐败案件线索,但更多则是不负責任的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网络谣言。但无论真伪,这些涉腐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微博及新闻评论、转帖跟帖等方式迅速传播,刺激着公众形成并加强各类主观性较强的观点及言论,进而在相近意见的碰撞冲击下进一步根深蒂固,对纪检监察部门的处置应对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全新的挑战。面对网络舆情具有的突发性、互动性、直接性、复杂性等特征,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如何科学应对并灵活处置,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严峻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涉腐舆情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征,导致网络涉腐舆情也相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突发性。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导致网络涉腐舆情可以毫无预兆地酝酿与萌芽,随后一旦引爆了公众的关注点就会形成舆情热点并迅速蔓延开来,具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突发性特征。有如南京周久耕事件、“表哥”事件,网络涉腐舆情往往一开始并不起眼,但很快就会毫无征兆地铺天盖地传播开来,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倘若有关部门应对不力,就会很容易引发一场网络舆情危机。
(二)互动性。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依赖于网络传
播,因此具有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在开放的网络虚拟环境中,大范围内的大规模网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即时互动,并分享、补充信息,拼凑出一幅貌似无可置辩的疑似腐败案件拼图出来,引发互联网世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该拼图在关注与互动中继续自我复制、传播,从而推动网络涉腐舆情事件的迅速白热化,给纪检监察部门的应对处置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三)直接性。与纪检监察部门传统的较为严肃、缜密、细致的案件审理程序不同,网民可以对从论坛、新闻点评、微博中接触的疑似信息立即发表意见,干脆利索地快速得出各种似是而非的判断结论。在网络传播中,网络涉腐舆情可以直接上达,极其畅通顺利地表达汹涌民意。
(四)复杂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任何能够接触网络终端的人都可以信手发布并传播网络涉腐舆情,而网民的身份虚拟性导致网络意见可以恣意随性且不负责任,难以得到有效的限制与监督。这使得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某些网民随意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空间。网络内容广泛、复杂而混乱,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用的涉腐案件线索与大量毫无意义的网络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
二、网络涉腐舆情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意识不强。(1)对涉腐舆情的认识不充分。有些纪检监察部门把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同日常工作相分离,仅注重处理上级部署的任务或群众直接举报信,对网络舆情中可能包含的具有重大价值的线索视而不见。(2)对涉腐信息缺乏敏感意识。对网络上可能产生的涉腐舆情缺乏预判,难以尽早发现舆情先兆,更遑论干预舆情走向。(3)对涉腐舆情的应对处置主动性不够。由于认识不足、思维落后,往往要等到涉腐舆情已形成社会热点并造成不良影响后才开始关注,导致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白白错过。
(二)应对处置机制不健全。由于纪检监察部门大多采取传统办案方式及程序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导致相应的处理手段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观需要。很多地方依然依赖网络监管部门控制和引导涉腐舆情,未建立专门的涉腐舆情信息监控处置机制,对涉腐舆情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在矛盾频发、多发、易发的社会转型期,涉腐舆情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敏感性,应对不力很容易挫伤群众对廉政建设的信心与热情。
三、针对网络涉腐舆情的有效处置对策
针对网络涉腐舆情表现出的特点及处理过程暴露的问题,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性提高对网络涉腐信息的处置能力:
(一)树立危机意识,深化舆情认识。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一种客观的严峻挑战,决不能采取鸵鸟战术,寄希望流言止于智者;也不能一味简单打压,企图通过硬性限制封杀手段加以消灭。而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意识到这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水平的全新考验。在此基础上,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运用理性的工作思维认真分析网络舆情表现的特征与传播的规律,加以针对性的应对与处置。这样才能既避免虚假信息的泛滥传播进而冲击到社会秩序,又避免涉腐舆情中包含的腐败线索被白白遗漏进而干扰反腐斗争。
(二)主动应对舆情,引导利用舆情。(1)完善突发预警,主动引导舆论。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廉价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公众乐意借助网络申诉腐败侵害或评论腐败信息,而这种申诉和评论不可避免地附带强烈的主观情绪与个人色彩。纪检监察部门应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并依托网络优势通过论坛、搜索引擎、微博等多渠道关注网络信息中蕴含的民意,及时调研舆情动态,建立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的突发预警机制。争取在舆情形成阶段就强力介入,及时发布来自官方的权威消息引导舆论、教育网民,避免任由负面信息泛滥、社会矛盾激化。总之,要努力引导网民心态使之趋于平稳而健康地发展。
网络涉腐舆情中混杂的大量无效或虚假信息严重干扰着网民对事件真相的认知与判断。纪检监察部门应主动引导网络媒体发挥好把关人职能,果断采用科技手段及时清理混杂在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噪音”。对那些恶意散布不实信息、煽动官民冲突的个人或单位要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并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进行辟谣、纠偏,扭转舆情传播混乱无序的不良局面,遏制垃圾泛滥的负面信息传播,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回应信息渴求,及时告知详情。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回应网民对涉腐舆情的信息渴求,并通过官方媒介及时告知网民事情涉腐事件原委及政府跟进举措,尽可能通过权威可信的信息发布来平息网民的怒火、引导舆论的走向。这样才能尽早赢得网民信赖,促进涉腐线索处置的法制化、规范化。在日常的网络管理中,要健全对网络涉腐信息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网络媒体对下全面监测涉腐舆情、集中收集网民意见;对上迅速通报舆情动态、及时发布官方意见、全面反馈新闻影响。如此就能形成高效运转、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良性局面。
关注涉腐舆情信息的网民们毕竟普遍缺乏冷静观察的意识与理性思考的能力,面对海量的混杂信息他们更易被误导、煽动。为避免局面的恶性失控,政府仅仅及时清理不实信息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网民信息渴求的现实需要及时详细地披露该事件的原委,才便于网民对涉腐舆情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能有利于网络舆论氛围的良性发展。
(3)引导网络媒体,促进理性规范。针对网络涉腐舆情形成的官方权威意见,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并创造条件进行广泛传播,才能全面地影响网民认知。纪检监察部门要引导网络媒体合理地设置新闻议程,大力弘扬主流正能量,提供严肃的网络举报渠道,避免恶意炒作虚假的涉腐信息,以此引导网络涉腐舆情规范化与理性化。为达成这一目的,有关部门须完善专项立法,有效管治并引导网络媒体,创造理性而严肃的网络涉腐举报渠道,促进互联网世界的理性自治,进而发挥好网络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有力作用。
结语: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具有突发性、开放性、互动性、直接性等全新的时代特征。多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囿于落后的办案思维与手段,对其既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也缺乏有效得力的处置手段。唯有针对性地树立危机意识、深化舆情认识,并根据涉腐舆情特征及传播规律来主动应对、引导利用,才能较为妥当地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
参考文献:
[1] 李晓龙,《浅析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行政管理改革》,2013(04)
[2] 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中国信息界》,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