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角度地有效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广义上看,只要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服务和支持教学,并有助于教学开展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生物新课程的评价与资源》一书中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资源包含生物学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生物学及分支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由此可见,生物课程资源除了生物学课程、教材和学校教学设备等资源外,还有很多来自图书馆、社区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及信息化课程资源等。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挖掘和利用各方面课程资源,丰富生物课堂教学,构建基于课程资源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以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展开的尝试。
一、重视课本资源——教材插图的应用
生物教材中的图解、示意图、结构图等插图信息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比重较大,这些图片信息能够科学、准确、直观地反映生物科学的知识点,给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也是解决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有力突破口。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大脑思维潜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注重教材插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尿液的形成》这节课的教学时,因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本课的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学生很快认识了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肾单位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各结构的形态功能。当指导学生观察尿液的形成示意图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肾小囊中的液体、肾小管的功能和最后流出的液体等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得出,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因為充分借助教材图示来观察学习,学生能有序地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明确泌尿生理的生命过程,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插图所包含的生物学信息,不仅概括了生物学观察的内容,展现了大量知识点,而且弥补了文字在表达上的不足,让学生对知识点、概念等产生更直观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重视课本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对非文字信息资料的观察,提高学生的处理和归纳的能力,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
二、借助无形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参观过的动物园和植物园、领略过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饲养小动物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乐趣;还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好奇心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1章《人的个体发育——青春期的发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敏感的话题敢说敢议,笔者让男女生分组讨论,边讨论边记录,自己则在男女组中进行巡视、倾听。以下是学生的分组讨论和交流活动。
男生组:
生1:我今年长得特别快,去年的裤子太短了,不能穿了。
生2:我说话的声音变粗变低了,妈妈说我是男子汉了。
生3:我不仅长高了,而且最近胡子好像也茂密了起来。
女生组:
生1:我来月经了。
生2:我胸部好像开始发育了。
生3:我腋窝下长出了腋毛。
学生通过组间交流,总结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发育情况。这一案例中,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课堂教学也随之更加真实生动。教学中,笔者既没有讲解教材,也没有让学生自读教材,而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谈谈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启发,每位学生都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得到丰富和整合。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资源。学生的经验、日常生活、成长经历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包括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突发事件、精彩辩论、提出的一些问题等不断生成的、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这些总结并恰当地运用在生物课堂实践中。因此,教师将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已知经验、兴趣相结合,利用学生已知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生物课堂,让“生物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生物”,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重视信息化资源——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绿色植物的双受精这一抽象过程,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桃花的细微结构用动画的形式放大,把静止的画面变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花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子房内有胚珠。在组织学生学习植物的受精和果实种子的形成时,笔者借助Flash动画的方式进行教学,展示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逐渐伸长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并释放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一个个都很专注,观察讨论交流时积极热烈,重点和难点自然迎刃而解。观察有了目的性,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吸引,接受知识自然轻松许多。
新课程理念下更多地体现出“不是教固定的教材,而是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教”。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学生生活资源、多媒体资源和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一线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平时多用心多观察,善于积累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就能更加真实、有趣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肖帮裕. 从知识的分类谈生物学教学设计[J]. 学科教育,2004(03):98-99.
[2] 楼仙娟,俞海后. 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2003(06):41-42.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课堂教学
广义上看,只要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服务和支持教学,并有助于教学开展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生物新课程的评价与资源》一书中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资源包含生物学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生物学及分支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由此可见,生物课程资源除了生物学课程、教材和学校教学设备等资源外,还有很多来自图书馆、社区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及信息化课程资源等。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挖掘和利用各方面课程资源,丰富生物课堂教学,构建基于课程资源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以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展开的尝试。
一、重视课本资源——教材插图的应用
生物教材中的图解、示意图、结构图等插图信息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比重较大,这些图片信息能够科学、准确、直观地反映生物科学的知识点,给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也是解决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有力突破口。它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大脑思维潜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注重教材插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尿液的形成》这节课的教学时,因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本课的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学生很快认识了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肾单位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各结构的形态功能。当指导学生观察尿液的形成示意图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肾小囊中的液体、肾小管的功能和最后流出的液体等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得出,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因為充分借助教材图示来观察学习,学生能有序地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明确泌尿生理的生命过程,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插图所包含的生物学信息,不仅概括了生物学观察的内容,展现了大量知识点,而且弥补了文字在表达上的不足,让学生对知识点、概念等产生更直观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重视课本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对非文字信息资料的观察,提高学生的处理和归纳的能力,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
二、借助无形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参观过的动物园和植物园、领略过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饲养小动物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乐趣;还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好奇心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1章《人的个体发育——青春期的发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敏感的话题敢说敢议,笔者让男女生分组讨论,边讨论边记录,自己则在男女组中进行巡视、倾听。以下是学生的分组讨论和交流活动。
男生组:
生1:我今年长得特别快,去年的裤子太短了,不能穿了。
生2:我说话的声音变粗变低了,妈妈说我是男子汉了。
生3:我不仅长高了,而且最近胡子好像也茂密了起来。
女生组:
生1:我来月经了。
生2:我胸部好像开始发育了。
生3:我腋窝下长出了腋毛。
学生通过组间交流,总结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发育情况。这一案例中,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课堂教学也随之更加真实生动。教学中,笔者既没有讲解教材,也没有让学生自读教材,而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谈谈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启发,每位学生都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得到丰富和整合。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资源。学生的经验、日常生活、成长经历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包括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突发事件、精彩辩论、提出的一些问题等不断生成的、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这些总结并恰当地运用在生物课堂实践中。因此,教师将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已知经验、兴趣相结合,利用学生已知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生物课堂,让“生物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生物”,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重视信息化资源——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绿色植物的双受精这一抽象过程,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桃花的细微结构用动画的形式放大,把静止的画面变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花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子房内有胚珠。在组织学生学习植物的受精和果实种子的形成时,笔者借助Flash动画的方式进行教学,展示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逐渐伸长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并释放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一个个都很专注,观察讨论交流时积极热烈,重点和难点自然迎刃而解。观察有了目的性,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吸引,接受知识自然轻松许多。
新课程理念下更多地体现出“不是教固定的教材,而是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教”。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学生生活资源、多媒体资源和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一线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平时多用心多观察,善于积累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就能更加真实、有趣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肖帮裕. 从知识的分类谈生物学教学设计[J]. 学科教育,2004(03):98-99.
[2] 楼仙娟,俞海后. 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2003(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