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递增而加强。本文以褚朝新为家乡的呐喊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来探讨微博时代我国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新发展。
【关键词】微博时代 舆论监督 褚朝新事件
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微博时代的社会现象。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微博成为重要的曝光渠道。数据表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舆情事件首次曝光中已经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由其首次曝光的舆论热点事件占比在2009年还是0,2010年增加到9.3%,2011年飙升至20.3%”①。
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社会公众舆论往往呈现出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社会公众舆论又往往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社会公众舆论还往往会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②如今,随着微博的风靡,公众舆论的情绪化、分散化的势头开始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体现出来,它的影响力从近年爆发的“褚朝新事件”中可见一斑。
2012年国庆期间,《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在回乡探亲期间发现家乡道路破烂、水利设施瘫痪、农民无水抗旱,这与政府的“2009年已实现‘村村通’。2011年投资50亿实现‘一个村民小组一口’”的承诺不符,由此引发了他对云梦县政府及湖北省农业部门的质疑。10月8日,褚朝新在博客里发表文章《云梦:被遗忘并被抛弃的故乡》后将其链接放上微博,从10月8日到10月15日,褚朝新以公民身份利用微博报道,引发了网民、媒体同行以及湖北省相关部门对云梦道路不平、无水抗旱以及湖北水利资金去向的关注。
这是自媒体时代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范例。褚朝新作为一个普通调查记者,为何能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关注,获得媒体、网友的舆论支持?笔者认为,这与他使用的报道形态——微博息息相关。
一、微博舆论监督新特征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继承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褚朝新事件”中,微博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显示了新媒体的号召力,舆论监督更加平民化、广泛性、实时性,这些都是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升级与拓展。
1、微博舆论监督的平民化
有人形容微博就像一个广场,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自由发声,由于其可见性和透明性,人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例如在“褚朝新事件”的网友倾向性分析中,数据显示单纯发泄不满的约占34%,积极表达观点以及提出自己家乡情况的约占45%,只转不评的约占21%。持不同意见的网友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中”都有了“麦克风”,这是微博舆论监督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为他们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渠道。
2、微博舆论监督的实时性
“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个不间断的变化过程,网络的优势就是自始至终记录和保存这个过程”③。从事件披露后到社会质问再到政府介入,褚朝新通过微博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包括云梦县地方政府及湖北省有关部门与他进行沟通结果的反馈,“[公告]针对湖北省云梦县部分道路破烂、基础设施瘫痪等问题,云梦县委书记张汉平今天做出了让我较为满意的答复,明确表示责令整改”,“[再告]湖北省农办已介入,态度积极请大家继续关注”。这种报道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令新闻瞬间传播到人们眼前。
3、微博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和交互性,网民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言论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褚朝新事件”中的舆论监督人群涉及不同领域,有媒体、网民、普通群众、政府官员,他们选择自己关心的话题并对之进行讨论,监督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广泛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有了深化。
二、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
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有其特殊性,主要可分为5个时期( 如图1),即初始期、关注期、裂变期、高涨期、消解期,对此且以“褚朝新事件”为例剖析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
1、初始期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或者微博用户的爆料,为舆情事件设置议程,是为初始期。这是舆论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事件走向关注期的开端。在“褚朝新事件”中,事件的开端最初起于褚朝新在2012年10月8号发表的一篇博文《云梦:被遗忘并被抛弃的故乡》,并将文章的链接放上微博,由此该议题开始走进网友视线,是为“褚朝新事件”的初始期。
2、关注期
“舆情领袖”现身热点事件中,通过加关注和@其他用户等形式获得舆论支持,这种策略类似于一些典型的重大事件报道借助中央、省市级多家新闻单位发动舆论合力的行为。褚朝新在跟踪报道的同时,开始@一些媒体知名人士,尤其是邓飞、王克勤等的加入,开始引导舆论走向。随着诸多用户不断评论、关注或转发,湖北号称“一组一口塘”的说法开始受到社会的质疑。
3、裂变期
随着微博用户的深度挖掘与传统媒体的混合式信息交叉,舆情内容得到裂变式传播。“褚朝新事件”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功不可没。邓飞、王克勤等意见领袖的加入,激发了微博的“裂变效应”,他们拥有着庞大粉丝团,每一个粉丝的背后同样具备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下,事件开始酝酿着即将到来的迸发机会。
4、高涨期
微博舆情的热点议题不断裂变与聚合,最终引发舆情的爆发,达到高涨期。褚朝新发第一条微博时,转发(131条)和评论(30条)的网民并不多,到10月10日,褚朝新发表微博质疑湖北水利资金去向时,关注网民骤然增多,转发达574条,评论193条,这就进入了舆情高涨期,网友的关注热情上升,质问政府的呼声越来越大。 5、消解期
一旦微博舆情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包括政府部门、主流媒体等各方力量便会致力于舆情的引导工作使得舆情得到平息,从而进入消解期。15日后,褚朝新发博称已收到政府的解释和承诺,湖北省政府表示“水塘没有挖到位应属一些地方基层官员渎职所致,承诺尽快敦促相关县市整改”,这场水塘风波最终通过官方的即时表态得到了平息。
三、微博时代政府舆论引导新思路
“褚朝新事件”为政府在微博时代如何完善政务、引导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在全民皆是报道者的环境下,为如何妥善处理危机、平衡各方利益上开拓了新思路。
1、开辟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新途径
“褚朝新事件”的良好解决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在于政府方面及时的沟通和解决。随着借网问政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政府开始认识到传统执政方式的局限性,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辟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新途径。为了及时地了解民情、反馈民意,各地政府纷纷设立官方微博作为网络发言人,通过微博进行政务公开,民意征集。可以说微博这个平台的利用是政府取信于民,执政为民的新突破、新机遇。
2、健全政府危机应急机制
希伯来史籍中有一个关于“巴别塔”的古老传说。它说的是上帝派遣天使劫走了古代巴比伦人共同使用的希伯来语,使人们无法统一意志建造通天的“巴别塔”。这个故事从表面看虽然说的是语言问题,但它却涉及了舆论学上的一个重要原理:社会上舆论纷呈,如果缺少公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借此形成的起着统一意志作用的主导性舆论,那么整个社会生活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尤其是微博时代信息的便捷传播为舆论的发酵和扩散提供了便利,一旦危机产生,政府的态度和应变能力至关重要,这一点在褚朝新质问发出后,云梦地方政府进行快速应对从而平息舆论这方面得到了印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察觉社会不稳定因素,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网络舆论环境
“褚朝新事件”之所以算作一个舆论监督的范例,在于通过有序的舆论导向来获得事件的合理解决。在对褚朝新“质疑湖北水利资金去向”这条微博的评论统计后发现,单纯发泄不满的网友不到三分之一,积极表达观点以及提出自己家乡情况的约占半数。大多数网友的态度是文明的、客观的,这就为事件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作为网络安全监管部门,政府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尤其是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政府应将其作为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应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推动公信力建设。其次,推广网络实名制,既保证网民的话语权又防止话语的过度使用,限制低俗文化、不实信息的传播扩散,保证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背后,承载着网民对话语权的渴望。从一个调查记者为家乡的呐喊中,我们看到了舆论之于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微博时代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使得社会舆论呈现更广泛和多元的特征。与此同时,网络暴露出的弊端也亟待得到我们的重视,在与新媒体“交锋”的同时,应注意培养自我的媒介素养,培养自己面对海量信息时的鉴别力、质疑力、评估力,这样才能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参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①陈向阳,《微博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中国新闻周刊》,2012(8):39
②丁柏铨、王雄:《新闻舆论引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
③邓晓旭、孙莹,《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的舆论监督力量》,《新闻知识》,2012(2):7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微博时代 舆论监督 褚朝新事件
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微博时代的社会现象。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微博成为重要的曝光渠道。数据表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舆情事件首次曝光中已经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由其首次曝光的舆论热点事件占比在2009年还是0,2010年增加到9.3%,2011年飙升至20.3%”①。
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社会公众舆论往往呈现出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社会公众舆论又往往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社会公众舆论还往往会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②如今,随着微博的风靡,公众舆论的情绪化、分散化的势头开始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体现出来,它的影响力从近年爆发的“褚朝新事件”中可见一斑。
2012年国庆期间,《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在回乡探亲期间发现家乡道路破烂、水利设施瘫痪、农民无水抗旱,这与政府的“2009年已实现‘村村通’。2011年投资50亿实现‘一个村民小组一口’”的承诺不符,由此引发了他对云梦县政府及湖北省农业部门的质疑。10月8日,褚朝新在博客里发表文章《云梦:被遗忘并被抛弃的故乡》后将其链接放上微博,从10月8日到10月15日,褚朝新以公民身份利用微博报道,引发了网民、媒体同行以及湖北省相关部门对云梦道路不平、无水抗旱以及湖北水利资金去向的关注。
这是自媒体时代公民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范例。褚朝新作为一个普通调查记者,为何能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关注,获得媒体、网友的舆论支持?笔者认为,这与他使用的报道形态——微博息息相关。
一、微博舆论监督新特征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继承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褚朝新事件”中,微博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显示了新媒体的号召力,舆论监督更加平民化、广泛性、实时性,这些都是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升级与拓展。
1、微博舆论监督的平民化
有人形容微博就像一个广场,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自由发声,由于其可见性和透明性,人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例如在“褚朝新事件”的网友倾向性分析中,数据显示单纯发泄不满的约占34%,积极表达观点以及提出自己家乡情况的约占45%,只转不评的约占21%。持不同意见的网友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中”都有了“麦克风”,这是微博舆论监督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为他们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渠道。
2、微博舆论监督的实时性
“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个不间断的变化过程,网络的优势就是自始至终记录和保存这个过程”③。从事件披露后到社会质问再到政府介入,褚朝新通过微博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包括云梦县地方政府及湖北省有关部门与他进行沟通结果的反馈,“[公告]针对湖北省云梦县部分道路破烂、基础设施瘫痪等问题,云梦县委书记张汉平今天做出了让我较为满意的答复,明确表示责令整改”,“[再告]湖北省农办已介入,态度积极请大家继续关注”。这种报道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令新闻瞬间传播到人们眼前。
3、微博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和交互性,网民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言论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褚朝新事件”中的舆论监督人群涉及不同领域,有媒体、网民、普通群众、政府官员,他们选择自己关心的话题并对之进行讨论,监督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广泛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有了深化。
二、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
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有其特殊性,主要可分为5个时期( 如图1),即初始期、关注期、裂变期、高涨期、消解期,对此且以“褚朝新事件”为例剖析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
1、初始期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或者微博用户的爆料,为舆情事件设置议程,是为初始期。这是舆论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事件走向关注期的开端。在“褚朝新事件”中,事件的开端最初起于褚朝新在2012年10月8号发表的一篇博文《云梦:被遗忘并被抛弃的故乡》,并将文章的链接放上微博,由此该议题开始走进网友视线,是为“褚朝新事件”的初始期。
2、关注期
“舆情领袖”现身热点事件中,通过加关注和@其他用户等形式获得舆论支持,这种策略类似于一些典型的重大事件报道借助中央、省市级多家新闻单位发动舆论合力的行为。褚朝新在跟踪报道的同时,开始@一些媒体知名人士,尤其是邓飞、王克勤等的加入,开始引导舆论走向。随着诸多用户不断评论、关注或转发,湖北号称“一组一口塘”的说法开始受到社会的质疑。
3、裂变期
随着微博用户的深度挖掘与传统媒体的混合式信息交叉,舆情内容得到裂变式传播。“褚朝新事件”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功不可没。邓飞、王克勤等意见领袖的加入,激发了微博的“裂变效应”,他们拥有着庞大粉丝团,每一个粉丝的背后同样具备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下,事件开始酝酿着即将到来的迸发机会。
4、高涨期
微博舆情的热点议题不断裂变与聚合,最终引发舆情的爆发,达到高涨期。褚朝新发第一条微博时,转发(131条)和评论(30条)的网民并不多,到10月10日,褚朝新发表微博质疑湖北水利资金去向时,关注网民骤然增多,转发达574条,评论193条,这就进入了舆情高涨期,网友的关注热情上升,质问政府的呼声越来越大。 5、消解期
一旦微博舆情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包括政府部门、主流媒体等各方力量便会致力于舆情的引导工作使得舆情得到平息,从而进入消解期。15日后,褚朝新发博称已收到政府的解释和承诺,湖北省政府表示“水塘没有挖到位应属一些地方基层官员渎职所致,承诺尽快敦促相关县市整改”,这场水塘风波最终通过官方的即时表态得到了平息。
三、微博时代政府舆论引导新思路
“褚朝新事件”为政府在微博时代如何完善政务、引导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在全民皆是报道者的环境下,为如何妥善处理危机、平衡各方利益上开拓了新思路。
1、开辟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新途径
“褚朝新事件”的良好解决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在于政府方面及时的沟通和解决。随着借网问政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政府开始认识到传统执政方式的局限性,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辟政府与民众交流的新途径。为了及时地了解民情、反馈民意,各地政府纷纷设立官方微博作为网络发言人,通过微博进行政务公开,民意征集。可以说微博这个平台的利用是政府取信于民,执政为民的新突破、新机遇。
2、健全政府危机应急机制
希伯来史籍中有一个关于“巴别塔”的古老传说。它说的是上帝派遣天使劫走了古代巴比伦人共同使用的希伯来语,使人们无法统一意志建造通天的“巴别塔”。这个故事从表面看虽然说的是语言问题,但它却涉及了舆论学上的一个重要原理:社会上舆论纷呈,如果缺少公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借此形成的起着统一意志作用的主导性舆论,那么整个社会生活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尤其是微博时代信息的便捷传播为舆论的发酵和扩散提供了便利,一旦危机产生,政府的态度和应变能力至关重要,这一点在褚朝新质问发出后,云梦地方政府进行快速应对从而平息舆论这方面得到了印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察觉社会不稳定因素,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网络舆论环境
“褚朝新事件”之所以算作一个舆论监督的范例,在于通过有序的舆论导向来获得事件的合理解决。在对褚朝新“质疑湖北水利资金去向”这条微博的评论统计后发现,单纯发泄不满的网友不到三分之一,积极表达观点以及提出自己家乡情况的约占半数。大多数网友的态度是文明的、客观的,这就为事件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作为网络安全监管部门,政府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尤其是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政府应将其作为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应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推动公信力建设。其次,推广网络实名制,既保证网民的话语权又防止话语的过度使用,限制低俗文化、不实信息的传播扩散,保证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背后,承载着网民对话语权的渴望。从一个调查记者为家乡的呐喊中,我们看到了舆论之于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微博时代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使得社会舆论呈现更广泛和多元的特征。与此同时,网络暴露出的弊端也亟待得到我们的重视,在与新媒体“交锋”的同时,应注意培养自我的媒介素养,培养自己面对海量信息时的鉴别力、质疑力、评估力,这样才能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参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①陈向阳,《微博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中国新闻周刊》,2012(8):39
②丁柏铨、王雄:《新闻舆论引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
③邓晓旭、孙莹,《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的舆论监督力量》,《新闻知识》,2012(2):7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